出海,是近两年的热门词语,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谋求业务出海,甚至有了“不出海,就出局”的警示,那从财务策略上应该如何应对?我们需如何筹备?
结合此前几年的海外实践和一些最近的观察,谈谈自己的几个思考:为什么要出海?海外业务的扩展策略?以及与之相应该的,财务上的挑战?
为什么要出海?
宏观背景显然是中国的产能过剩,当前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的比例已经超过30%,但中国市场只能消纳不到20%,去海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及新的增量成为大势所趋。
具体到个体的企业层面,则是直接的成本压力,一方面国内人工成本持续上升,曾听到某深圳的小企业主抱怨,在深圳7000元月薪包吃住根本招不到工人了,而同样的薪酬放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则变得非常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经营模式下,国内流量见顶,单位获客成本相比早期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
海外业务的扩展策略
结合不同企业的探索实践,我们看到有几个问题,或者前人的坑是尤其要重视的:商业模式论证、合规与风控、组织搭建及数字化建设。
1、商业模式论证
商业模式的本质,说的是如何做生意。去海外首先要求企业家放弃国内的固有思维,有归零的心态,重新探索在海外市场如何站住脚,把生意run起来。
投资的可行性与吸引力
包括税收优惠、配套基础设施、产业扶持、供应链与物流等。由于人工成本低,很多制造业都会本能想往东南亚迁移,但当地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就是个很大的制约,水电是否能稳定供应,交通运输是否完善,这些变量加起来造成的成本影响,可能导致最终的生产成本反而比国内更高。
当地监管与法规
包括当地公司的注册形式、土地厂房的买卖及租赁规定、劳动雇佣、签证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等。去到新市场,要考虑的就是,是在当地设立代表处、分公司、还是子公司?随之而来的就是,厂房租赁的限制,员工签证(比如,代表处的形式之下只能拿到商务签,在公开场合开展有限的市场调研活动,如果去到办公室实际办公就会涉及违法)。
销售扩展渠道
海外业务扩展是走区域扩展,还是一国一策?先深耕一国再复制?在渠道策略上,则包括大型经销商、中小型分销商、重要客户渠道以及电商平台在内的多元化销售网络。
不同企业有各自的策略,比如华为,在海外扩展就比较坚决,新到一国外后就会果断成立子公司,逐个突破;对比之下,TCL的策略就有所不同,采取了相对更稳健和保守的“灯塔”模式和“铁三角模型”。所谓“灯塔”,即每一个区域选择一个重点国家进行深耕,通过这个国家覆盖其他国家。例如,TCL在东南亚会深耕菲律宾和越南,在欧洲深耕法国,在南美深耕巴西,而后再做全球覆盖。“铁三角模型”则是先搞定渠道,之后在当地建立工厂,再在当地建供应链。
具体到操作,就是要围绕我们的客户开始调研,会有哪些渠道?
通过中国使馆、经商处,建立与地官员和客户的联系;
直接通过通过邮件、电话、社交平台等联络客户拜访;
通过媒体报刊、咨询机构等途径,获取客户信息,结识客户;
关注研讨会、发布会等活动扩展与客户接触的渠道;
2、合规与风险控制
如果要定义一个海外业务扩展中最重要的课题,一定是合规与风险控制。
在国内,因为熟悉的文化和操作习俗,有很多空间可操作,但去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合规可是0和1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当地企业的生死。
政治风险
听起来是一个在新闻上很遥远的词,实际有过非洲、中东经历的人定会感受深刻,当地政体更换,局部地区冲突都可能导致贸易线路的中断,对于外交、军事组织更要保持相当的敏感。曾经有个前同事,就因为不小心在中东某国的军事机关门口拍了一些照片,被当地拘捕,并以间谍罪起诉,费了相当的工夫才得以化解。
此外,部分国家仍被美国列入实体制裁清单,如古巴、伊朗、朝鲜等,在国际强权体系没改变的情况下,去这些地方做生意就要三思。2018年的中兴事件以高管集体离职,巨额罚款收场,是个巨大的警示。
文化宗教风险
中东基本都是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不饮酒。禁食猪、马、驴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不饮酒,这些生活习俗都与国内大不相同,如果不小心触犯了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同样的,佛教徒、犹太文化、基督文化都有各自的习俗,需要了解并注意。
经济风险
主要是做好当地的法人合规,确保当地的机构符合监管政策,劳动用工和签证不存在瑕疵等。中东很多地方,如沙特,阿联酋都存在着一种保人制度,当地开设机构需要有当地人做担保,在此基础上,能否办理工作签,可以办理多少份工作签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没有工作签却在当地办公室上班是违法的,但很多中资企业出于各种成本考虑还是会铤而走险,要是移民局查到,可能就是人员被遣返,公司也会收到大额罚单。
有些公司受限于“工作签“证数量限制,部分国内员工便通过”商务签“的形式进入,一来商务签的时间很短,一般1-3个月,所以每当要到期了就需要有个飞签的动作重新入境;另一方面,当地行政要警惕移民局的突袭,一旦收到消息,商务签持有人员便要第一时间撤离,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电影画面。
知识产权风险
软件类公司的出海尤其重要,很多国际软件底层是开源的,本意是用来开放促进学术研究的,但我们都知道的,国内企业基本都无视了这个规定,直接用于了商业,在国内默许的法制环境下尚且可以,如果去到一些监管很严格的欧美国家,直接可以把企业告到破产。
在出海外,让专业的知识产权类律师审慎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未来就是卖的越多,风险越大。
3、组织搭建
大多数企业的驻外负责人都是由总部派遣,且最少要确保CEO和CFO两个核心角色。有些国家的业务扩展存在特殊性,需要借助某些人的关键的渠道和政商关系,所以曾有些公司也曾任命外籍本地人当CEO,但实践结果并不好,早期能协助一些业务开扩,但很快就会碰到总部难以监管,财务不透明的情况,对于这类人,最好的情况就是给于高薪和title,用直接的利益绑定,先不要赋太大的权限。
随着当地外籍员工的增加,需完善当地的外籍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层也需要有海外战略规划、跨文化的管理能力。
4、数字化建设
相比传统企业,新兴的出海企业从一开始就会对数字化作布局,特别是经历过国内数字化的洗礼的,所以,随着这些企业出海的,会有比较多的信息技术、云服务公司,帮助各家企业做好全球供应链的可视化和信息共享。
出海企业的财务策略
利用税务、商业咨询机构的公众号,先框架性地了解下主要税务政策,最好的就是四大,比如去到中东,就可通过“普华永道中东“获得很多资讯; 当地税务局官网,会有比较实际的政策和指引,部分国家也会有中文版; 借助当地的税务代理和咨询公司,早期业务扩展阶段可以将业务外包给他们,待熟悉后再收回自行管理
在商业合同的收款币种上,应该首先优选国际硬通货,如美元、欧元; 受部分当地国业务限制,必须用子公司签约且收款为当地币种的,应该设定好资金预测和盈余线。南非是个非洲经济大国,但当地有严格的外汇管制,钱全部流不出去,所以曾经有段时间,华为等公司在当地开展业务后,累积了大量的本地资金却无法汇出,造成空有账面利润,却无实际的现金收益; 此外要关注的是锁定外汇风险敞口,如果实在规避不了又金额很大,可以考虑买一些银行的套期保值产品
基于以上,完全合格的海外财务其实是很难找的,好大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需求都相对简单,有些语言能力基本过关,有些原则性的人都可以派出去先看着,但再往后走,如何设计,就要多斟酌了。
来源:小兵研究
扫码添加小助手,获取2024最新企业出海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