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库计划 / 基金日记
基金日记为个人中高风险基金的操作思路与记录,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祝大家早日找到并不断完善更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投资理财体系,一起向各自的金库计划破浪前行。市场有风险,投资理财需谨慎。
今日小谈
最近年前加班赶工较忙,日记会相对简洁,不会展开太多话题。
——————————
消息/事件/政策面上,
昨天收盘后,上面来了个重磅利好——对机构进行了窗口指导,且大力推动中长线资金入市落实。
虽然这样的消息前几年也在喊,但结合最近的配套政策,个人倾向于该措施会逐步落地,但不会一鼓作气地落地,因为上面要的是冲出熊市、走出慢牛,而不是疯牛过后一地鸡毛。
随着放水化债救地产救城投,个人认为A股在近几年大概率是有一波“水牛”行情的,但具体什么时候不知道,以及全面疯涨很难,因为现在的A股股票太多,不是15年以及更早的“牛市”时只有那么点个股数量。
总的来说:
我自己看好未来,但当下仍需警惕。
之所以警惕,是因为这个政策措施并不是一口气落地的,而且市场自有市场的运转规律,像市场今天被这个政策激起反弹但迅速跳水,而且反弹时没有明显放量,就充分说明我们即便看好未来,也依然要小心翼翼地走好当下,尤其是老美那边最近是政策密集期。
——————————
A股和港股这边,
今天没什么好说的,利好冲高但低走,继续耐心等待。
——————————
海外市场那边,
今天也没什么好说的,美股近期连续反弹有回调的需求了,买够的躺平即可,没买够的等回调再加。
——————————
综上,
场外耐心等待,继续按兵不动。
——————————
最后,
基金四季报已经全部出来了,趁机梳理一下被动周定投组合的持仓基金与这些基金的后续计划。
主动组合因为本金一直在增多,且中途调整了好几次定位,长期的涨跌幅统计已经失真没有参考意义了。
被动周定投组合同样因为本金问题有些失真,不过失真程度不高,因为我们虽然一直在新增本金,但也有彻底退出组合的止盈。
譬如我们的被动定投组合已经正收益了,但是成立来涨幅还是负数——明显不适合完全参考平台统计了。
作为一个成立以来只投A股和港股,且以宽基为主,相对无脑每周四定投,近几年没有投红利,还有一支偏债平衡混合在跌时抗跌涨时拖后腿调节,甚至中途我们已经在熊市中见缝插针止盈过一些次数的组合,对比图中的中证800指数(中证800约等于沪深300+中证500),咱们的超额收益是肉眼可见的。
这么一看,咱们的被动周定投组合其实还真不弱。
近几年掀起一股风潮——吹指数基金,踩主动基金。
诚然,市场上确实有很多很弱的主动基金,但超额收益明显的主动基金在A股依然不少。市场上之所以大面积宣传指数基金,譬如中证A500,其实就是基金卖不出,主动基金不好卖,把行情拉胯全怪在基金经理身上,然后开始无脑吹指数基金。
但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基民,你就应该能明白A股行情弱的本质原因在哪——至少不是基金经理尤其是那些确实有能力的基金经理。比如近几年被骂得最多的中欧医疗葛兰,其实把她的医疗医药基金对比相应的医疗医药指数,超额收益是很明显的——涨得更多、跌得更少。
而每次宽指数编制接盘时,却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比如宁德时代就是涨上天才让沪深300接盘,寒武纪也是涨上天然后让上证50接了盘。所以指数基金真的理性且牛逼?当然不是。
今天时间有限,不会就主动基金和被动基金展开聊。
但无论外面怎么宣传,怎么舆论声讨,我个人都会坚定地保持理性、实事求是。譬如在中长线定投这件事情上,至少当前A股环境下,主动型长跑宽基是一定有可取之处的。
接下来,对组合内目前正在周定投的主动基金做一下四季报梳理和后续计划简谈。
不过已经一起长线定投的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咱们的周定投组合之所以有超额收益,除了选主动基金和选指数以外,咱们的手动修正也少不了。
定位:偏债平衡型混合
持仓结构:该基金可被分为股票+纯债+可转债三部分。股票最多持仓40%,可通过持仓偏股性质的可转债变相提高基金持股仓位;该基金在新经理接手后,股票+可转债仓位长期处于30%-40%之间。
季报动态:该基金目前处于略偏防守的状态,股票+偏股可转债的仓位不是很高。股票这边,经理减仓了之前受政策扶持、已经走过反弹的汽车和家电,加仓了电子和有色金属,目前持仓行业较为分散,整体略偏向电子与周期(有色金属、化工、钢铁等)。债券这边,整体持债的久期有所下降,在中短期信用债打底的基础上适度持仓中长期高等级信用债,并参与中长期利率债波段的博弈。
经理观点:股票这边,经理认为当前行业资本开支持续收缩,产能扩张偏谨慎,各细分行业的龙头有望迎来更好的经营环境。债券这边,经理对中长期利率债的性价比开始警惕,但认为中长期信用债的性价比仍然充足,为了稳中求进,债券持仓会适度缩短久期,往中短债上倾斜,不过鉴于目前经济复苏仍需时间,债券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所以仍然不会放弃对中长期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和对中长期利率债波段的博弈。
个人评估:换帅后虽然不再是神话级基金了,但强度和性价比在同类中依然不错,希望经理的投研能力能进一步提升。近几年A股熊市,基金表现受限,去年五月见顶后回撤控制得不是很好,但去年国庆见顶后的回撤控制和调仓非常不错。如果对低位布局或定投一支不太激进的含股基金并中长期持有感兴趣,该基金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如果追求更高的收益上限、更大的短期波动,这种基金就不必考虑了。
个人计划:周定投组合作为中长线组合会继续保留该基金,手动组合为了追求择时空间会找时机精简掉该基金。如果后续A股行情好转,走出像19-21年的上升行情,那么我会停止定投该基金,直接躺平等涨,将原本定投该基金的本金分配给在上升行情中收益预期更高的偏股基金;如果A股继续震荡甚至走熊,那么我会继续定投该基金,让该基金作为组合里的长线稳定器。
定位:大盘成长风格偏股宽基
持仓策略:分散持仓多个行业,且钟爱成长风格的龙头企业,很少持仓金融地产,可以看成一支弱金融地产化的沪深300指数增强。
季报动态:持仓变化不大,行业上相对均匀地布局在消费、医疗医药、科技、新能源、国防军工上,且消费不仅只有白酒,除了这些常见行业以外还布局了机械龙头。整体走势依然可以类比沪深300.
经理观点:认为2025年宏观政策持续发挥作用,国内外流动性改善,市场估值较低,行业龙头质地依然较好,看好2025年的A股行情。
个人评估:这是一支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伙计”了,经过这次熊市的打磨,经理的选股能力和能力范围圈明显有了进步。起初,经理的能力圈主要在消费,其次在科技,但现在已经开始朝交通运输、周期(主要是机械)延伸了。近两年持仓的部分非热门龙头很好地帮助基金跑出了超额收益。当然,由于2024年是指数虚高的一年,该基金没能跑赢沪深300,但比偏股基金指数多跑赢了一倍,这在该基金分散持仓、没有扎堆红利、没有追逐热点和行业轮动的前提下其实是不太容易的好成绩。该基金的定位还是那样——不追热点、不博弈行业轮动(没有轮动超额收益但也不会额外翻车)、龙头策略(安心持仓各领域基本面较好的龙头)、弱金融地产(追求更高成长性但会在护盘行情期间跑输),个人认为是一只不错的打底长跑基金,不会有额外的惊喜,但也很难有额外的翻车,长期对比沪深300及其指数增强有超额收益,中规中矩、长线踏实就是该基金最大的亮点。但如果要追求更高的超额收益,需要搭配或直接使用其他主动宽基。
个人计划:周定投组合会继续保留该基金并定投,直至A股龙头普遍高估或迎来该收割的季节。由于该基金在组合内是定投的最早的一批,经过这几年熊市持仓收益率还没有翻红,但我会继续定投并持有,将其作为组合的长线打底宽基。
定位:A股+港股,中盘平衡风格偏股宽基
持仓策略:分散持仓多个行业且每个行业的占比不超过20%,侧重自下而上地精选个股,所以持仓往往能见到不少冷门股或耳熟能详但很少有基金重仓的细分行业龙头股。在选股时会高度关注基本面,重视其不可替代性。在经理的投资框架进一步升级后,如今在选股时也开始注重周期位置,即进行宏观择时。
季报动态:持仓变化不大,经理顾忌关税风险降低了部分比较依赖海外市场的持仓,考虑到关税叠加国内政策的风向,加仓了一些内需消费股。目前基金比较均匀地持仓物流快递、新能车电池、风电、互联网、高端机床、AI、各类消费。
经理观点:房地产从“成长”到“价值”的换锚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主要城市租金收益率与10年国债利率已经出现交叉,房地产不再担当国内经济的动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A股有实际基本面的个股整体估值不低但也不高,股票类资产仍有一定的性价比。
个人评估:经理最开始是国投瑞银新兴产业的经理,跳槽到博道后我追了过来,他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让我们失望。2024年的行情很难,妖股猖獗,指数虚高,如果不干小微盘妖股或梭哈权重红利,想跑赢沪深300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该基金在基本不重仓银行等红利权重资产,也不追妖股热点的情况下跑赢了沪深300指数近5个点,回撤在同类里也不大,算是表现很亮眼了。目前基金关注度不高,仍是小众。经理一直比较重视基本面,这几年的投资框架也在进步,比起以前在国投,目前对海内外政策风险的敏感程度,以及对选股周期位置的考量成熟了更多。我个人不认同价值投资=梭哈银行保险红利,该经理的调性则很合我的胃口。且由于各行业不会超过持仓的20%,在分散策略上基金也很难翻大车。当然,由于该基金不追热点、不博弈行业轮动、不单押某一个行业,所以想要更强的超额收益得搭配或直接使用其他基金。
个人计划:这是我们定投该基金的第二波了,上一波定投该基金已经给我们赚了不错的收益。周定投组合会继续保留该基金并定投,希望经理的能力能继续提高,对于长跑宽基而言,一个投资策略风格稳定且能不断成长进步的经理会让我感觉更安心。如果经理没有弄出骚操作或离职隐退,这支基金或该经理的长跑宽基会是我定投组合里的常客。
定位:A股+港股,中盘平衡风格偏股宽基
持仓策略:在分散配置多行业的基础上适度进行估值轮动。在选股时会避开高估值品种,也会避开低估值但低预期的“价值陷阱”,偏好选择基本面强劲、预期不错但当前超跌的方向进行埋伏。
季报动态:提高了科技与新能源的持仓占比,按照走势比较,当前重仓的前四大行业应该是科技、互联网、医疗医药、新能源,且港股比例目前不低。
经理观点:无观点,白经理一直不太爱在季报里多说。
个人评估:基金经理白冰洋是前中庚小盘价值经理丘栋荣的对象,白经理之前的代表作是中银证券价值精选,由于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是一支固收+基金(二股八债),所以白经理虽然在前几年有小火过,但热度不是太高。经理的主要能力圈在医疗医药、科技与周期上,对高估值比较敬畏,偏好埋伏被市场错杀或明明基本面不错但还没有被行情兑现的方向,待到埋伏的方向补涨、估值抬升后,便会习惯于埋伏新的方向,所以白经理算得上是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进行估值轮动博弈的一名经理。去年由于持仓的港股和医疗医药较多,导致行情没能跑赢虚高的沪深300指数,不过对比偏股基金指数还是跑赢了近5个点。经理对回撤没有刻意控制的迹象,但由于重点持仓的都是低估或低位方向,所以回撤一般也没有太大,相应地是行情反弹的时候进攻力更强。如果打算用主动宽基的形式不断地“低估买入高估调仓”,该基金会是一支比较有趣的基金。
个人计划:白经理的这支宽基是此次新加入的周定投基金,定位和上个季度的持仓有点类似博道惠泰优选,但我们已经提前分析过,这两者其实不完全是同类,只不过都是中盘平衡风格且同时投资A股和港股的宽基。近期的走势和洞见价值更大的回撤与更强的反弹波动应该已经证实了我们之前的分析。由于A股并不是一个无脑长持的市场,而且在中长线策略低估买入高估调仓或高估卖出确实是一个最傻但偏偏非常有用的策略,所以在发现白经理跳槽单独管理了一支正儿八经的偏股长跑宽基后,我便毫无犹豫地将其加入定投组合了。中长线靠低估埋伏来打底,中短线靠高估调仓来博弈,就是我对该基金超额收益的最大期待。
定位:港股成长风格宽基
持仓策略:同时涵盖港股的大中小盘股,坚定成长风格定位,着重持仓新经济行业即消费、医疗医药、科技、互联网,可对标港股通新经济指数,但长期超额收益明显强于指数。
季报动态:持仓变化不大,小幅增持了电子、互联网、可选消费。
经理观点:看好AI产业链、互联网、出海型商品、服务型消费,看好全球逐步释放流动性带来的优质成长股机会。
个人评估:这支港股基金也是我们的老伙计了,在被动周定投组合里也不是第一波定投,之前已经止盈过了。该基金是2021年的翻倍王牌港基,但随着港股三十年一遇的特大级别熊市,以及“教培业规范”事件,这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经理和基金面对了挑战。甚至由于当初该基金有原油基金经理同管,原油暴跌导致原油基金关门,这支基金因为原油基金经理也被骂得很惨。不过当时经过对比和复盘,我发现该基金的真实主管经理是现任的年轻经理王经理,而且该基金的持仓很有年轻人“大胆有冲劲儿”的优点,长期超额收益确实在同类里非常能打,更关键的是基金定位非常稳定,所以坚定地看好被熊市打懵但变得更强的该经理与该基金。虽然主动组合中由于建仓更早、熊市太险,持仓的该基金目前仍未完全翻红,但在周定投组合中,该基金已经给了我们不错的收益。尤其是最近,港股已经跌下去了,但该基金纹丝不动,夺得同类第一名。经理经过这场熊市,也变得对政策风险更加重视,控制回撤的能力也明显强了起来,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个人计划:由于周定投组合是中长线组合,所以优质的主动型港股基金性价比会更高。对比港股通性质的港股基金,QDII型港股基金持仓范围更广,能买到更多港股稀有资产,而港股目前的核心资产都是成长股,所以港股新经济主题或者说港股成长显然才是更符合中长线之道的资产。综上,如果经理能稳住能力框架并继续变强,该基金依然会是周定投组合的港股基金常客。
……
除了易方达安心回馈、南方天元新产业、博道惠泰优选、富国洞见价值、南方香港成长以外,周定投组合里剩下的都是指数基金,没有季报盘点的必要。
今天时间有限,就先到此为止。
操作记录
躺平的一天。
被动定投组合这边,
今天暂停定投。
主动手操组合这边,
今天我自己没有操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