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王朝,为何大多持续两三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文化
历史
2024-08-24 08:42
北京
我国自秦开始,便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统治模式,并在主流时间,都是以这个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从皇帝对百姓,有一个非常畅通的税收与动员机制。秦始皇思维超前,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极为发达的交通和文书网络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嬴政的权力可以渗透到每位百姓,没有诸侯、大夫、门阀等阶层截胡。这样,政令可以不打折地从皇宫逐级向下传达,税收也可以不打折地从社会底层逐级上收。如有大战与工程的需要,也可以通过这个体系招兵买马,保家卫国。那些可以掌握这两大利器的王朝,基本都是盛世大王朝。在王朝开启之初,新皇打下一个全新的天下,丈量土地分发给农民,审查户籍确定税赋和人口资源。不过,天下坐稳之后,就得大赏功臣了,这套完备的体系开始打折。因为无论怎么赏这些人,都是将国家权力让渡给个人,或者说将皇权让渡给权贵,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向少数人倾斜。而且他们的后代,会逐渐将这一优势积累,直到威胁皇权。汉朝刘邦分封奖赏功臣,导致皇权直接控制的人口与税基减少,国家运营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刘邦不顾礼法,血洗了异姓王;汉武帝刘彻弄出推恩令,把同姓王的后代都整成了村长级别的干部。这都是为了国家效率不打折扣,去掉运营体系中的锈斑。即便如此,皇帝周边也总有一些亲信之人,在可控的范围内,拿到更多的资源。在地方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实力强劲的大户。于是,社会上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阶级。几代人下来,贫富差距加大,无法自给自足的穷人,只得将土地卖给富人,从自耕农的身份变成佃农,依附于一方地主。皇权对这些佃农的实际控制力大大降低,无法从佃农身上收税,无法直接征调他们。地主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瞒报名下的土地与人口,减少自身税负。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大量的流民造成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这样循环下来,随着时间的积累,皇帝掌握的人和钱越来越少。威胁皇权的力量却越来越强。即使皇权可以打掉几个大的地主,对于整体的趋势也无法逆转,只能是延缓失控的速度。而延缓的极限也跳不出“马尔萨斯陷阱”,这一周期就是两三百年。古代中原地区是典型的农耕文明,高度依赖于土地和气候。即使不考虑周期性的外族入侵,不考虑马尔萨斯陷阱等因素。每隔两三百年,气温都会有大的变化。气温大的变化意味着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连饭都吃不上,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反。而气温变化的周期,是无论多么强盛的王朝都无法避免的。除非他们有塑料大棚,有遍布全国水利工程,有南水北调,有西电东送,有袁隆平的超级稻。如果是弱小的朝廷,可能气温上小的变化就直接就扑街了;强盛的朝廷只能勉强度过小难关,但在两三百年这种全国减产的情况下,也是无计可施。因此,诸多因素造成了王朝每到两三百年,就无以为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