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不仅是百科全书,还是纸质版搜索引擎,为何要编篡两次

文化   历史   2024-10-10 22:10   北京  

燕王朱棣,因为侄子建文帝的削藩之策,被逼起兵。

后来朱棣一路开挂,从燕地打到了南京,把建文帝踢下皇位,自己开始一统大明江山。

 

▲朱棣

 

中原地区,从南宋开始便屡遭战乱,接着元朝统治时期对文化进行了根本性削弱,然后朱元璋北伐,朱棣南征。等到了朱棣一朝时,已经是文盲遍地,教化倒退严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文化还在原地没挪步。

 

▲明朝疆域图

 

于是,永乐朱棣想着做出一个文化工程,恢复华夏文化,这就是《永乐大典》工程。

当时绝大多数的书籍是各写各的,同样一件事儿可能出现在很多本书里。

《永乐大典》开创性的按照词条分类,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词条的记载抄录下来,如有必要,甚至抄录全书。而且还写明选自哪本书,哪篇文章,何人所写。

 

▲明朝很推崇宋朝,明朝人发明了宋体字

 

永乐大典工程组的人,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他们自己不用撰写,全书均是摘自别人。很像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可以说,永乐大帝不仅仅做的是百科全书,更像是搜索引擎。

能做出这么浩大工程的皇帝,按理说应该是学富五车的大儒。

但历史很幽默,朱棣是个实打实的文盲。不过,这绝对不影响他对华夏文明的重大影响。

 

▲南京明城墙

 

朱棣对这项文化工程极为重视,只要能进入编写组,待遇特别好。

首先是给批了一个专门的办公地,崇里坊。这里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很近,查阅资料很方便。

伙食也很给力,由光禄寺专门负责。光禄寺可是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澧膳馐的国家机构。

参与编篡的人,还发膏火费,没事儿的话还不用上朝(参加朝会很辛苦,要早起,还折腾)。

这么好的待遇,自然有好多大才子加入。

 

▲解缙书画

 

《永乐大典》其实一共编篡了两次。

第一次编篡时,朱棣让解缙挑大梁。

解缙是一大奇人,相声大师刘宝瑞的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角。

 

▲明朝皇帝服饰

 

解缙从小便是神童,诗词文章,听过一遍就能背。

12岁时,把当时公务员官方教材“四书五经”就吃得透透的。

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也是柯南附体,曾中解元(相当于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

 

▲明代南京城地图

 

解缙服侍明朝三代皇帝,每位皇帝都把他看成是身边红人(五肢健全的那种红人)。

他巨能写书,《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都是他主导编纂。

但是,谢晋有个毛病,胆太心细爱偷懒。

朱棣让他编写《永乐大典》,写了几笔就开始糊弄,一年就交差了。

 

▲永乐大帝时,郑和下西洋

 

结果很明显,解缙差点被朱棣骂成狗。

书要重新写,朱棣还派了个人更牛的人主导并监视解缙,以防止解缙再扯蛋。

这个人便是名气更大的姚广孝。

 

▲姚广孝画像(右一)

 

姚广孝,著名的黑衣宰相,出家人,法名道衍。

朱棣一路南下,打下江山,他是头号功臣。

朱棣打下江山后,负责从南京迁都北京的也是他,参与规划今日北京城的还是他。

《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是他,后来保护佛教的更是他。

 

▲姚广孝曾参与设计紫禁城

 

除了姚广孝、解缙这两个大咖外,礼部尚书郑赐、刑部侍郎刘季篪等,诸多省部级和司局级大干部,大才子加入。参与编纂的一共有2000余人。

 

▲姚广孝墓塔

 

终于在1407年,前无古人的《永乐大典》编写完成。

全书正文22877卷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

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和搜索引擎。

 

▲《永乐大典》

 

因为篇幅过大,所以永乐七年完成的《永乐大典》一出来便是孤本,这套被称为永乐正本。直到嘉靖帝时,才又重录了一个副本,史称“嘉靖副本”。

据史书记载,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大小、格式相同,没有差别。

目前全球仅存的800余卷,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它们都是嘉靖副本。

 

▲明永陵

 

永乐正本有可能是陪葬于永陵,作为嘉靖帝的陪葬物。

因为嘉靖帝对《永乐大典》极为痴迷,一度成为其枕边读物。

但是,担心现在的文物保护技术有待提高,无法有效保障数百年的纸张不会氧化成粉,所以迟迟未挖掘。


翰林冷知识
飞雪连天冰三尺,每天来点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