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接受挑战,面对困难能表现出绝对的坚定和坚韧,而另一些具有同样天赋的人却总是避开挑战,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崩溃呢?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智商测试中拿到了很高的分数。因此她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优待,在家里也因为成绩出色而经常被夸赞是个“聪明的孩子”。她享受着这种赞美,一直努力学习,不想辜负大家的期待。
从小学到大学,这个女孩的成绩都很优异,可她却越来越不快乐。因为她经常在学业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使她产生了挫败感。在专业领域内,一旦看到比自己厉害的人,她就会感到沮丧,觉得自己难以超越他们。
为了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通过一系列实验终于解开了自己心中的谜团,而她的突破性研究也让她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她就是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她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就是通过对几百名不同年龄孩子的追踪访谈来弄清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挑战,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绝对的坚定和坚韧,而另外一些具有同样天赋的人却喜欢逃避,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放弃甚至崩溃。最终,她解开了这个谜团,谜底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德韦克发现,人通常具有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通常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多数来自天生,后天努力并不能改变什么,因而也比较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后者则笃信,无论在哪些方面,自己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改善。
那些成年后发展很好的人,往往都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良好的策略、其他人的反馈和帮助,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与之相反,另一些人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我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时期我的能力就固定了,对于改变我无能为力。”
通过两种人不同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固定型思维者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也更专注于证明自己的能力、魅力等,尽量避免暴露不足。而成长型思维者会关注如何在过程中获得提高,注重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同时,固定型思维者更害怕失败,成长型思维者则能更好地接受挫折和失败,并且将失败看成一种学习机会,坚信成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于是,两种人也就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状态。
我们要想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就要帮孩子远离固定型思维,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具体来说,我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对孩子多鼓励、少表扬
有些父母喜欢表扬孩子“聪明”,这就容易激发孩子的固定型思维。孩子会认为“聪明”是件重要的事,也是父母爱自己的原因。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的“聪明”,在做事时也去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完成的事情,以证明自己的聪明和魅力。一旦遇到他们的聪明才智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就会担心失败,害怕这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继而害怕挑战,转而选择那些较为“安全”保守的道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在表扬孩子时,就要表扬一些后天可以改变的特性,如努力、用心等,以此让孩子明白,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的努力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赋。同时,父母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这种价值观:成功关乎个人成长,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鼓励孩子变身“努力家”,才更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2、鼓励孩子乐观地面对失败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学习好坏、考试成绩等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标准。成绩好,就奖励孩子;考砸了,就责罚孩子,这就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学习当作取悦父母的道具,体会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有一个初二的女孩因为在课堂上没能完整地背下课文被老师批评了。女孩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背了,而且基本已经背下来了,只是在课堂上背时有几个字没想起来,老师为什么不放过自己,还要让自己重背。女孩感到很不满、很沮丧。
这时,如果你是女孩的父母,会怎么做?我相信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老师这样做是为你好!”“你肯定没好好背,不然怎么没通过?”这些话看似都是在安慰孩子,但孩子真的能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吗?我认为很难。相反,这些“安慰”只会令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我这么努力依然不被肯定,下次我为什么还要努力?”
以上这些就是固定型思维父母的做法。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往往会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偶然的失败,比如他们会先引导孩子思考:“这件事是什么?”“我要承担什么责任?”“我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会把自己作为孩子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依赖的资源,而不是时刻拿着成绩的单一标尺衡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权威和力量远胜于自己。如果你总习惯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和方式对待孩子,经常拿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比,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论多么努力也不如别人,不能让父母满意。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因此,父母不妨适当在孩子面前“示弱”。
我有一位学生,我很认可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举个例子,她经常跟孩子一起做练习题,然后故意在孩子经常出错的地方做错一两道题,再让孩子扮演老师,给自己批改卷子。当孩子看到妈妈也会犯错,并且自己还能帮妈妈改正错误时,就特别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这样一来,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轻易放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知识再渊博、能力再强大的人也会出错,坦然接受、及时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彭凯平教授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观点与建议,如需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购买书籍阅读!
孩子的品格
彭凯平 著
图书内容介绍
该书介绍了培养孩子“品格优势”的7个要素: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和善良。作者认为这些品格优势能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时更加主动地探索未知,助力孩子成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王者。
彭老师荐语
最后一本我想推荐的书和我们很多的年轻父母密切相关,就是如何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一个健康的、优秀的讨人喜欢的人。我觉得我写的这本书,应该是对大家来讲最贴切、最实用,也最接地气的。
很多朋友可能读过很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书,那些书相对而言比较学术,还有一些教育的书,是我们很多人从自己培养孩子的角度讲的一些育儿经验,但你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你和他也不一样,科学是概括大多数人曾经得到过验证的一些经验,所以说我写的这本书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
有证据,有分析,也有案例,当然也有很多的建议。你听到很多如何培养孩子的一些经验,也许你就永远止于这个经验,但知道这后面的一些科学的心理学道理时,你能够创造出更好的经验,因为你的孩子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培养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特性,与众不同的优势,可能就是我们孩子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