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两本书一套戏两场活动:《廉价日本》、《复本人生》、《从这房间永远看不到东京塔》,小布单车与Timberland早餐档

文摘   2024-06-16 16:55   上海  
英产小布,俱乐部入门券+「在哪产」到底代表什么?
周二去了在Nomad Union落地的Brompton单车的落地活动,是个套装项目:英产的Brompton单车、Cheaney靴子与Bremont手表的Makers系列。小布本身是好东西,但和劳力士一样,有时我会有些无谓的抵御,对这些很外露、具展示性的东西保持距离。我怕一旦用上,就开始沉没在面目模糊里被标签归类,怕荒芜人生毫无亮眼处才会需要这样的刻录来向人证明那是做人成绩。

物品当然是没有错甚至那一定是做得足够好才有这样举世认证的里程碑作用,是我这种无聊人希冀在「缺失」中体现独特才是真的荒诞。一天最后,是希望传达「我即使没有任何外附标识物世间仍懂得赏识我自身闪亮」的信号——没被看到那就是仍不够闪亮,是种自责的身份危机,我并非不知道。

「英产」是这个系列的共同标签,现场仅有单车因为这个pack国内只卖这部单车,做工自是上乘一如既往。波鞋品牌New Balance亦有驰名英产美产产品,以前和朋友就曾讨论「何处产」背后是什么社会原理,是那产区本身所有出品皆品质上乘(如英伦Savile Row的西装)呢,还是用料及科技奇巧(如Nike曾有的质量上佳意大利制白标),曾参观过英美工厂的朋友刻薄道:「那些厂都很白,普通工人两三代都在内务工,人工不高不低,但一切之后,总是白人阿叔阿婶在做你的这双鞋。我揣度的是,恐怕是亚人有种穿着白人造出来的鞋子,有种占到高位的奇妙优越吧」。虽然有点毒辣,但我相信那是在跨洲跨洋后的其中一个信息流向,强调英美产,当然也可以不是一种高高在上姿态「看我们教你如何造鞋」,亦可是像celebrate Pride Month一样,只是一种proudly的见证存在。但目前看到的来说,并非如此——第三世界生产是否可以到达如此质量标准,自是可以,但如我之前说的艺术笑话「但你没有」。
所以目前来说,仍是卖一张俱乐部入门券,一种进内的想像。自由市场,理应什么招数都学会见惯不怪。

《复本人生》、《廉价日本》与《从这房间永远看不到东京塔》

微信读书App的会籍是去年花得最值的钱之一。《廉价日本》是记者中藤玲在2019年年底在《日本经济新闻》的三期报道以及相关延展的采访等的合集,讨论了日本长年通货紧缩下的社会发展,如大创与迪士尼的低价,所有东西不敢加价背后是国民的收入也一直没有固定的涨薪,高端人才方面日本面对外国的工资完全请不到好的新生代人才会面临竞争力减弱的事实,以及日本企业为保障生产率及运作而很少关注供求关系管理的底色。作者有她自己的立场与视点,但读一本书不需要同意作者才能读,读这本书时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是,人的观点/视野大小与ta的立场是紧密相扣,你以此为生或是兴趣很大的事情在你的生活面积里自然也占据很大的视野,再来就是读书是真的可以拉平认知,前提是保持好奇,保持空怀若谷先听别人在说什么,结论因何而来,我身边很多看不到别人的人,就是因为把自己放得太大。
书里采访了很多企业大员或是教授或是官员,有些我们眼里很蠢的做法背后有时是有它的逻辑在,不同的approach总有得失,关键是先认识了解人家的approach而非轻率妄加判断。

《从这房间永远看不到东京塔》是做出版的前身边人给我的,91年出生的作者麻布竞马场今年入围直木赏,是个蒙面作者,名字由来出版社有这样介绍「笔名由来是将生活在东京的人比喻为赛马,看似自在奔驰却只能跑在固定的路线上,被鞭子驱使着竞赛。麻布竞马场未公开自己的本名及长相,谜样的身份引起热议」。
200页不到的短篇合集一天就看完,作者虚拟不同出身的角色,第一人称口吻,主角男女都有,不同的的是大多都卡在三十岁这个年纪,生活在东京,故事的底色都有沉重的部分但都被他以或锐利或坦率的轻描淡写造出反差来。人前风光或是不如意的人生,是从哪一步开始的呢?回忆祖父鼓舞但也突然坦诚心底其实很讨厌他不停鼓吹叫自己受苦的某篇男主;通篇写厌烦与之生活的离异的妈妈的可恶处,突然醒悟天性如此懒散的自己有今天成绩全因母亲追赶,想像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轨迹可能不免后怕的女生;和有多位女伴的中年男士约会并想住入对方租住的高级公寓,上过品酒课,和父母一起在青山吃饭时心里嫌弃父母的低级选择想着明天男伴会带她去吃什么高级料理的双胞胎妹妹(但却醒悟过来原来一直想赢是因为从未获得关注),可说是一本综合了《东京女子图鉴》的精短但意味深长、日式文学里常见故作轻浮尖酸但具锐利特质的作品。

《复本人生Dark Matter》是APPLE TV+的出品,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是对「如果我当时作了这样的选择人生可能会如此这般」这句话展开的一个故事,未结束,但和《蝴蝶效应》或是《重启人生》不同的是,它有很注重科学事实的冷竣气质,全片都是冷色调,多云阴郁气息。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与主角一起发现事实,例如那走廊是人的思维(是一个五维概念),不同的门是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开门前的想像与期待可直接影响开门到达的可能性(世界),锚点是芝加哥,思维盒子坐标亦不变,但你可以看到世转时移生态是可以很不一样,回到人的自身,作者的偏好/偏重亦可导致人生有不同得失与路径,在女友怀孕时选择侧重家庭的男主选择了去大学教书,便与另一时空功成利就的大科学家的自己大相径庭,但那边厢的意难平(执着)便驱使他做出了思维盒子尝试修正青年时的一步选择……尚在播映,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

Timberland船鞋,中国人与船舟
周六即昨天是到Timberland的一个早餐会,主题Fresh Served来自餐饮行业,Fresh Cooked Fresh Served现煮现上,主打新鲜。单单用Fresh Served这个字,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此处供应清新鲜活」:)

船鞋不是新鲜事物,在八十年代《The Official Preppy Handbook》里它便是标准选择之一,它身上被投射的慵懒与活力同在,运动与斯文并存与被推崇的阳光上进少年气质甚为匹配。T记有标准二孔船鞋,薄底,符合传统船鞋的准则:莫卡辛车缝鞋头,通身的方形皮鞋带,后跟横向车缝等。有视觉上鲜活度的是狗牙底三孔版本,鞋带系统在脚背上高一点,鞋底被垫高了鞋的比例看起来也不大一样,少了点懒散多了点像Dr Martens的学生感。前几年在日本因为长谷川昭雄做的POPEYE杂志而有过一阵热潮,后续他做的造型从Ralph Lauren到Nanamica型录偶尔仍爱用T记这款鞋的深棕色来平衡他那些或海军蓝或军绿的整体造型,添色不少。

上列数张图片来自AH.H

我因为小腿粗壮,向来没法穿短裤+蓬松白袜再配它,但我心里认为的它的classic fit是两个极端,极度慵懒的,堆叠长袜游泳圈如上世纪的户外造型,另一种则是干练的,船鞋衬船袜,一点痕迹不露,有种潇洒倜傥在,可以两者穿梭自是幸运,若不然,了解自己认定一种一路到尾也不坏。

白色用荔枝皮(经典深棕是极细纹油皮),中底皮层车了一圈加固,是双做工扎实的好鞋子

中国人对舟(船是现代用法)向来有诸多寄托,飞天的是神舟,不懂应变是刻舟求剑,鼓励人上进是逆水行舟与破釜沉舟,人情是顺水推舟,团结是同舟共济,感怀身世是一叶扁舟或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船鞋名字来自船上使用,是功能用途,但另一角度把一双鞋称作船,是有一种它陪你闯天涯之感,但「人海无涯鞋作舟」听起来又未免苦了一点,「小脚板走天涯(动画片)」倒来得适合,有种小小的我,去见识大大世界的谦和与乐观愉悦在。

早餐会我和Jackie快速煮了蔬果沙拉、太阳蛋与烟肉,早上八九时的阳光横着晒过来,装着食物碟子铺满光,它的影子也被拉得长长的,你看,慵懒感与松驰亦需劳作之后才会有。

有增值的成长:减重,语言
一到五月都在不同的城市游历或居住,也就没有了固定的健身锻炼。由于23年没有一个阶段性的体重管理(有一直在运动,但有一下没一下的运动量并不能对冲掉吃进去的),累积今年的这几个月,5月中从东京回来便又是168斤上下的体重。
168斤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春天觉得情况不妙,体重超过了200磅(188斤最重时),六月开始运动到九月份有整个人瘦了一圈到160斤模样,后来一路到该年年底最低是到152斤,之后到21年底都在155-156斤左右浮动,贪嘴一时便多上几堂健身课,整体的克制使得体重在合理值内浮动。
过160斤是慢慢松懈而来的,这周涨一斤,下周涨半斤,管不住嘴也没有认真大量地去运动便会堕落下去(只要你有其中一项管理得当都不会如此,放心),三月在美国有完美理由不运动,全程开车,食物也高热量。然后这样左胖一斤右胖一斤,到东京时已经是168斤的人。
22年的8月底从云南「逃难」回来亦是差不多体重(到170斤),认真的去了超级猩猩两个月,11月底给朋友当伴郎,那时候勉强低到了160斤之下,然后去日本,去波士顿,去纽约,中Covid,休息三几个月,23年再去超猩已是四月的事,年中6月7月有认真去运动,但也就回落到160斤左右而已。
直到又将近一年过去,半推半就间有去做运动——但不够多,有控制饮食——但完全不严格,最讨厌不汤不水,痛定思痛,在东京便立了决心,要用一个半月回到三年前体重。
你问我,165和160斤是否有很大差别,好像也没有,但155和160也只有五斤差别,一上一落便是十斤,如果将十斤猪牛肉放于眼前是很吓人的量。(特别当你想像那是自你身上削下来,而又有那么多的话)
体重的管理是动态的,像我这种爱吃东西的人,如果想时时吃得宽松,便要接受时时大量运动来平衡的现实。涨起来容易,要减下去是要吃点苦头,所以自律是要像蚌生珠,每天用意志去滋养一个念头而非临急抱佛脚到年底赶头赶命赶生仔。
另外便是学日文。去年看罢Kenzo秀出来,小友Gracie说她在用Duolingo学法文,叫我可以一试,于是便开始了每天学一点打卡一下的日子。「无痛地学一点」对我有种新魅力是虽然每天一小时但觉得在成长,那种自我增值无关实用,你学到了就是学到了的感受。(因与现在的身边人是讲英文,无须急着学日文,所以有「看到得到的,不要看还没学到的」的宽心)
人生路上好少东西是得到了就是得到了的,但语言,游水,踩单车,这类本领都更像是拾得的动物本能——会了也就会了,很难用大脑与语言去叙述怎么突然就识踩车。向来友爱的中学同学最近与我一起每天隔空减重,以及补英文,借她的话说:今年生意是麻麻,但起码知道有两样东西有长进,便有种踏实不致心慌。
语言像是个打捞工具,好一点差一点不紧要,重要的是「渔术」而非下下需要问人买「鱼」,今年渔网小一点,慢慢织下年大三寸也是长进。有能耐自己找信息源头,培养找多种信源的能力决定我们的见识,用谷歌或百度,就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区别(你有否想过搜索引擎是种发问,发问后的结果多寡便决定你认知世界的广度),能读一点英文或是哪怕是用翻译功能和只能待人嚼烂后搬弄,又是两个世界。深度(观点)固然重要,但宽度(知道更多信息本身)是可塑造我们让我们简单的就能看得到别人(同理心的培养)。
多年前看到刻薄玩笑话,一半现实一半真实:连自己体重都控制不了谈什么控制自己的命运。
是吧。
(完)

LukAround
附 庸 风 雅 游 离 浪 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