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专访纪录片《一代中师》导演陈建平
陈建平,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德艺双馨”电视文艺工作者。现任世界农民协会艺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两新”文艺群体专委会秘书长、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记者:你为什么拍摄纪录片《一代中师》?
陈建平:我拍摄纪录片《一代中师》完全是一种自发行为,作为母校培养的一名导演,一名影视工作者的校友,必须要担起这个责任与使命,来完成这份课外“作业”。
记者:你拍摄的目的是什么?
陈建平:我的目的有三:一是感恩母校、感谢师恩。二是记录和弘扬当年金华师范老师教育我们,如何为人“师”,如何为人“范”,希望后人能代代相传。 三是致敬一代中师,他们对基础教育的贡献、付出与牺牲,历史应该记住这一代代中师人。
记者:你想反映一代中师生活,为何聚焦一生一师的对话?有什么特别的设计?
陈建平:我用了以小见大的叙事方法。本片高度聚焦全国400多万中师群体,中师群体又聚焦于金华师范学校、金华师范学校又聚焦于84届。然后通过84届校友代表——国家一级导演陈建平,与教师代表——我国早期中师生、音乐高级讲师、93岁高龄的张加孙,一“师”一“生”的对话形式,结合大量珍贵的史料,表达一“生”一“世”的中师情。
本片着重聚焦于普通师范教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恢复招生的第一届普通中师生——84届。这批16-18岁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放弃了进入重点高中迈进重点大学的机会,提前为父母卸下了供养读书的压力;他们怀着胆怯、新奇而又兴奋的心情,怀揣乡亲们的贺礼鸡蛋,肩挑铺盖;从山区、从农村,迈进了免学费、包吃、包住、包分配的金华师范学校,早早地端起了“铁饭碗”。殊不知,三年后一副小学教师、“孩儿王“的重担将压向他们稚嫰的肩膀,从此,“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勤奋 朴实 献身 创造”,成为他们“师范”人生的庄严承诺。
记者:中师对你一生有什么影响?走上导演之路与中师生活有关吗?
陈建平:中师对我影响有三:一是从未成年到成年,从“无我”到“有我”。二是确立了正确的三观,“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勤奋 朴实 献身 创造”16字输入大脑伴随一生,从此又从“有我”转变为“无我”。三是中师三年,让我学习胃口大开,养成了永不停歇的学习精神和永不自满的优良品质。
我的导演之路实际上是从金华师范开始的,在金师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学习声乐、舞蹈、钢琴、指挥、美术等多种艺术技能,培养了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组织把控能力。3年的中师教育、13年的教师经历,使得一切都顺风顺水地从教室里的导演,到舞台导演,到电视荧屏导演,再到银幕上的电影导演。所以,尽管走得很远,难忘来时的金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