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忘的母校----五寨师范学校真的消失了!
我早就听闻五师要撤,但往往都是传言,尽管每次传闻有板有眼,事实也一再证明所谓撤消只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不必当真。因为,作为五师的一分子,我的信念里对这所母校充满了热爱,我的心灵深处对这所“培养教师的摇篮”无比敬仰,我记忆中对这位两鬓如霜的慈祥母亲有着深深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愫。毕竟,44年前自己有两年青春岁月在母校度过,留下了许多美好甜蜜的记忆。也许正是时刻对母校的发展变化牵挂于心的缘故吧,我一直是《五师青年》公众号的忠实读者。9月12日,当子栏目“五师岁月”张仙荣所撰《别了,五寨师范》一文的醒目标题印入我眼帘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急切地带着满脑子的疑虑一口气读完,最后目光呆滞地停留在“所有关注我们本地这所高校命运的人都知道:‘五寨师范’,就要更名为‘五寨中学’了。”这两行文字上。这时理智告诉我:我敬爱的母校--五寨师范学校确实更名了,五寨师范将于2023年8月25日从师范院校的序列中抹去,转身为“五寨中学”了。当我再次确认这一消息时,心底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我这个浪迹山区教育40年的五师生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应该向母校行一个庄重的告别礼,说几句埋藏在心底的心里话。
首先,母校是一所历尽坎坷、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据郭志飞《晋绥二中史略》介绍,五寨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晋绥边区第二中学”,于1941年6月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创建于河曲县旧县镇海潮庵寺,当时招生50多人。是年冬迁到保德县东关,次年初又迁至保德县马家滩村二郎庙,首办师范班。1945年学校迁到五寨县城。1950年更名为“山西省立五寨师范学校”,1952年首次招收中师班1个,办学性质由简师向中师过渡。1999年开始招收3+2学制师范专科生;200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2006年,开始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普师专科生和初中起点三年制普师、幼师中专生;2012年,开始招收高中起点一年制学前教育中专生和职高中专对口升学三年制普师、幼师专科生。2015年,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母校几易其名,但她有着8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西省享誉盛名的老牌师范,是全国100所明星师范之一,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被誉为“传播文明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次,母校是一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学校。建校初期以培养革命干部为目的,贯彻了为根据地建设服务,为抗日战争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亦学、亦农、亦工的方针,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等文化知识、有远大革命志向的青年干部,满足了根据地建设和战争的需要。建国后,母校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着为晋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忻州地区教育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展统筹的战略,确立了“基础宽实、素质优良、特色明显、适应山区”的培养目标,树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和谐兴校、特色铸校”的办学理念,各项工作得到跨越式发展,培养了2万余名基础教育合格师资,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家长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第三,母校逐渐形成了适应晋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办学模式。我们这届中师生就是新的办学模式的大胆尝试,实质上是为了解决全国各地师资匮乏的问题,不惜实施重复教育的试验品。那是1979年,我参加高考名落孙山,却有幸被五寨师范学校录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五师学子。虽然后来得知母校有着初师、简师、短训、民师“回炉”、中师、专科等多种办学模式,所招收的学生有创办时的“大部分是小学毕业生”、“也有少数根据地党、政、军、群众团体保送的在职干部”,有简师、速师、一年制民师或师资短期培训,也有初中优秀毕业生三年制中师(或3+2五年制专科),但像我们这届班次从37到42班通过高考录取的两年制中师班还是特例。在校期间所学知识除了音乐、美术、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等专业课外,文化课都是已经学过的高中教学内容,同学们轻车熟路学的轻松,当年在校的二年级学生还考不过我们一年级呢!于是乎,我们即使重复教育也乐此不彼,因为毕业后可以“跳农门”,国家包分配!
第四,母校的办学功绩将永载教育史册。我们只要“百度一下”就能看到,母校办学8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几十项省市级以上表彰奖励,曾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全国100所明星师范之一;被省教委评为“山西省文明学校”“省级德育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改先进学校”,成为全国计算机、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和省级普通话等级测试点,取得了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得率、普通话过级率、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英语过级考试通过率、升学达线率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的好成绩。
万千五师学子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建国以来母校对晋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遍布于忻州地区沟沟岔岔的五师学子,为全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正如朱建明校长在一次师生聚会中称道的那样:他们甘当人梯,乐于奉献,不愧为农家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不愧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中仅八十年代毕业的学生中就有四十多人受到国家级奖励,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毕业生中有一百五十多人进入县处级行列,而成为县、市、省、国家级的优秀教师更是难以计数。我们每一个学子都为母校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为母校所获得的荣誉而自豪!
最后,母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五师精神”。正如朱建明校长“在五师十九班师生聚会上的发言”所概括的那样:在“老二中”精神的传承下,学校形成了具有黄土地特色的“报效祖国的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踏实认真的作风”的“五师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不仅铸就了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忠于使命,甘于奉献的优秀群体,而且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五师学子及其后继者将五师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母校争光添彩,为祖国立业建功!
我敬爱的母校----五寨师范学校一夜之间更名为“五寨中学”,无数五师学子无不扼腕唏嘘,倍感惋惜。其实细细想来大可不必。此次更名不正好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母校已然完成了培养师资的历史使命,苍老的母校已经担不起中小学教师高学历、高素质的培养重担了,难道由培养单一的中小学师资代之以培养未来各领域各专业的大学生不是更好吗!要知道,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像昔日书声朗朗、小径泥泞、东西两侧土城墙依稀可见的五师平房校园,逐步改建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校园一样,越变越好难道不好吗?现在把母校多年积累起来的办学资源用于办中学不是更能发挥其优势吗?前路漫漫,前景难测,就让校门前那株风采依旧、默默守护的千年古槐来见证“五寨中学”的辉煌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