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饮巨头,暗藏野心在华布局20年,爆了!

财富   2024-11-07 06:30   北京  
作 者:大南
来源: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一次餐饮老板聚会上,新荣记餐厅的张勇开玩笑说:“现在不挣钱了,连西装都买不起,只能穿短裤。”虽是一句玩笑,倒也十分应景。

2024上半年,全国105.6万家餐饮企业倒闭,接近2023年的总和,2022年的两倍。

海底捞、九毛九、小南国、唐宫等知名企业净利润全部下滑,从“穷鬼套餐”爆改成中产定位的呷哺呷哺更是亏损2.73亿。

然而寒冬之下,一家日本人开的意大利餐厅——早在2003年就进入中国,几乎失去20年的萨莉亚,却逆势疯狂扩张、大赚特赚。

其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去年猛增105.8%至人民币6.9亿元,中国市场占比七成。报告期间,中国大陆门店数量由373家扩张到415家。

而且,亮眼的不只是业绩,还有口碑。

“这哪里是萨莉亚,简直是圣母玛利亚”“它是我人生第一家西餐厅”“便宜到可以闭着眼睛随便点”……

很多消费者甚至自称“萨门信徒”,在网上求萨莉亚来自己的城市开店。

萨莉亚爆火的秘密是什么?它还会继续扩张吗?其社长松谷秀治的回答是:

“中国部分地区的消费观念与日本90年代类似,低价受到欢迎,我们计划把当年日本市场快速成长的经验,在中国重现。”


性价比之王

1967年,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在日本千叶县开了一家传统西餐厅,但生意惨淡。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个小混混在店里打架引发火灾,萨莉亚化为灰烬。

穷则思变,正垣泰彦决定将萨莉亚的定位改为新兴的意式料理,重新开店,并且一路降价。

打7折,反响平平;打5折,差强人意;直到打3折,门口排起了长队,客流量从20位变成800位。

这场火灾,不仅让萨莉亚在物理上浴火重生,也让它在商业上破茧成蝶。

从此,“性价比”成为刻在萨莉亚骨子里的基因。

进入七八十年代,萨莉亚虽然生意红火,开了几家分店,但正垣泰彦并不满足,他心里藏着一个计划:用60年时间,开满1000家萨莉亚。

当时的日本,泡沫经济泛滥、浮躁风气弥漫,萨莉亚长达60年的规划在同行看来过于漫长,其低价也常常被蔑视,但正垣泰彦坚持只做直营,严控品质且保持低价,哪怕利润少、扩张慢,也不做加盟、不偷工减料、不加价。

1985年9月22日下午4点30分,美国纽约广场饭店里,日本财务大臣竹下登与美、德、英、法四国代表,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还在睡梦中的日本人没有意识到,一个繁华时代就此落幕。

随后几年,日元持续对美元升值,房地产泡沫被戳破,日本陷入长期通缩的泥淖,GDP增速从80年代平均4.6%降至90年代平均1.1%。

宏观数字下,是无数家庭收入下降,遍地开花的商场纷纷倒闭。

畅销书架上热销的《日本第一》《日本可以说不》,也默默换成了《日本还是第一吗》《太阳也会西沉》。

习惯了高增长时期“水草丰美”的企业家,突然进入到满眼荒凉的“无人区”,每个人都很迷茫。

但危与机从来都是相伴而生,消费主义跌落神坛,也意味着性价比为王的时代来临了。

坚信性价比会有大市场的正垣泰彦,终于等到自己的大时机。

在同行纷纷倒闭裁员的时候,此前被认为规划过于漫长,而且行动也慢的萨莉亚突然提速,展露出“激进”的一面。

从1967年到1994年,萨莉亚用了27年时间才开满100家门店,但在1995年后,它平均每6天开一家店,到2000年,门店增加到400家。

1999年,萨莉亚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充足的资金让其蓝图得以继续展开,毕竟60年规划,如今也才过半。

下半场,正垣泰彦要带萨莉亚迈出国门。

以慢换快

如此迅猛的逆势扩张,资金从何而来?

答案是“抠”。

在过去的27年里,当各大餐饮品牌忙于跑马圈地之时,萨莉亚悄悄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把餐饮的三大成本:房租、人工、食材,都“抠”到极致,从而积累了逆势扩张的本钱。

首先是独特的选址。当时其他餐饮连锁常见的选址方法是“111策略”,即一流城市、一流商圈、一流地段,这样可以最大化客流,但租金也会水涨船高。

萨莉亚做了一点改变,采用“113策略”,首先选取一流城市的一流商圈,确保客流量充足,然后在这样的商圈里专挑地下层、角落处等三流地段,确保了低租金。

这里的关键点,是萨莉亚的高性价比自带流量,它的位置虽然有点难找,但顾客愿意多走几步,进而弥补了地段的不足。

这个选址上的微妙改动,让萨莉亚的租金成本降至营业额的13%左右,远远低于同行。

如果你留意今天的海底捞、名创优品,就会发现它们的选址往往也是采取“113策略”,保证了高客流,也实现了低租金。

第二,在门店运营上,萨莉亚采用近乎“变态”的精细化管理,甚至专门成立“工学部”来研究如何降本增效,这在当时的餐饮企业里极为罕见。

工学部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门店“争分夺秒”。

比如,后厨没有一把菜刀、一位厨师,由中央厨房配送菜品,门店简单加热即可上桌,一个不懂烹饪的员工,只需1分钟就能做好一道意大利面。

为了加快收餐的速度,员工不用托盘,改为直接用手端走,因为经过反复实验,不用托盘可以平均节省8.6秒。

工学部还时常有些小发明,他们发现使用吸尘器打扫卫生需要1个小时,就发明了“一按就出水”的拖把,还要求员工用“U字形”拖地,这样就没有一处地面是被重复打扫的,清洁时间被缩短至30分钟。

萨莉亚算过一笔账,员工每1秒工资=0.22日元,节省员工时间,就可以减少雇员、降低成本。

一个300平米的店面,萨莉亚只需4个员工即可,而同等面积的必胜客需要15名员工。

第三,自建供应链。食材在工厂加工之后,会统一汇总到中央厨房烹饪,再配送到门店。

放到现在,你完全可以说萨莉亚是“预制菜之王”。

而且它比一般的预制菜企业做得更彻底,蔬菜和大米都是自有农场种植的,肉酱由自建工厂生产,甚至连生菜、番茄的种子都要亲自培育,一个餐饮企业硬是干了农业科技公司的活。

这个垂直整合模式在当时看起来又笨又重、实属另类,也是早期的萨莉亚缓慢的重要原因,但这种做法去掉了中间商赚差价,把萨莉亚食材成本降到35%左右,低于同行的40%。

通过上述一系列组合拳,萨莉亚把房租、人工、食材这三大成本“抠”到极致,在确保低价的基础上,仍然有超过60%的高毛利,从而积累了充足的资金。

而且,它也是在为未来的快速扩张打基础,是通过现在的慢,夯实自己的资源和模式,进而置换未来的快。

这种精密的管理风格,或许和正垣泰彦毕业于物理专业有关,他做生意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

不过理工男的背后,有一个温情的愿景:

我想让那些不太宽裕的爸爸带着女儿来到店里,也可以说:“想吃什么随便点!”

当时有一个现象很有趣,一般的餐厅客流高峰都在周末,工作日则是低谷,但萨莉亚在工作日也一样顾客盈门,原因是商场员工会把萨莉亚当成“员工食堂”,毕竟它足够便宜,这样就使得门店可以熨平工作日的波谷。

9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从奢靡回归理性,涌现出大创、优衣库、唐吉诃德等企业,它们和萨莉亚一样,都是高性价比的翘楚,它们有一个相似的哲学:“天晴才要修屋顶”。

经济繁荣期,这些企业像是“班里不出色的学生”,业绩增长平稳,门店扩张缓慢,默默积累自己的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修好屋顶等雨来”。

等到经济衰退的暴雨来临,同行们都在断臂求生,它们则展露出自己的雄心,疯狂扩张、熨平波谷。

在低欲望的平成时代,萨莉亚就是这种熨平波谷的翘楚。

复刻奇迹

2003年是对国人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中华儿女圆梦太空,举国上下精神振奋。

这一年,萨莉亚在上海天钥桥路开了中国第一家店。

想象中的人潮汹涌未能出现,中国首店根本没什么客流。

这时候有两种声音出现。

中国区负责人认为应该提价,做中高端市场,和必胜客抢生意。另一种声音则相反,同为企业家的日本家居连锁巨头NITORI创始人似鸟昭雄则认为,应该降价吸引客流。

这种场景和当年萨莉亚创业初期如出一辙,只不过此刻的正垣泰彦多了一分笃定:“如果注定会倒闭,索性就像创业初期一样,进行大胆降价,如果因为降价倒闭,我的心情反而好受些。”

于是萨莉亚又一次施展价格魔法:打5折,客流依旧稀疏,干脆打3折,客流量从100人蹿升至3000人,甚至有人排队一整天。

后来有上海居民回忆,这家萨莉亚每天傍晚都会排起几十米的长队,持续了好几年。

性价比,是全球消费者都听得懂的语言。

但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萨莉亚依然没有急于扩张,而是以平均每年新增约20家店的速度缓慢推进,同时在广州投建工厂,逐步积累供应链能力。

对比与之类似的味千拉面、吉野家等餐企的大肆扩张,萨莉亚显得跟不上节奏。

所有经济体的发展都有高低起伏,繁荣时期的萨莉亚显得落寞,但也就在落寞中,如同当年在日本一样,它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观念逐步回归理性,成分党走红、国产平替热销、满减攻略爆火。

吉野家、味千拉面这些过往的赢家纷纷降价,必胜客推出新品牌“WOW”,被消费者戏称“翻版萨莉亚”。

蜜雪冰城、米村拌饭、瑞幸等一批本土性价比品牌破壳而出,这和当年日本的消费市场有些相似。

默默耕耘了20年的萨莉亚因此提速,再一次展现“激进”的一面。

2023到2024一年时间,萨莉亚在中国大陆新增42家门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至人民币25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3%至人民币4亿元。

而2025年,它则要新开136家门店,重点发力中国市场。2026年,萨莉亚在广州投资的新工厂也将正式启用,为中国1000家店做支撑。

只看一年,你会觉得它很慢,再看五年,它还是不快,但如果看二十年,你会发现它已经走到了前面。在变化莫测的商界,这种竞争对手,最不能忽视。

软银总裁孙正义讲过一个“时间快车理论”,经济发展如同一辆飞速行驶的列车,依次驶过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这些国家会重复类似的经济周期。

周期的波动会带来消费观念的更迭,从追求消费主义到回归价值理性。这种现象一直在不同国家轮番上演,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日本、当下的中国,无不如此。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经济韧性,与日本的发展路径不会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萨莉亚这类企业的经验,在当下,值得重视。


功夫财经视频号全新改版!!!

了解最新、最全的财经热点,看懂事件背后的关键信息

功夫财经大师兄王牧笛

把最有价值的内容讲给你听!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功夫财经视频号】

功夫财经
胡润百富榜影响力财经自媒体TOP10,透视财经事件,洞察商业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