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逃离?!中产家庭的崩溃,始于没有户口

教育   2024-08-22 08:03   北京  
小升初的悠长假期,本该好好疯玩一下,但是儿子跟我抱怨,常和他一起玩的同学,又走了几个。
原来,这几个同学离开北京,回老家上初中去了。
上网一查,去年北京六年级在校人数是146014,升到初一是135154人。中间减少的10860人,绝大部分是非京籍的孩子。
不得不说,留在北京并不难,难的是拿到北京户口。
户口,这个词在年轻北漂的眼里可能不算什么。毕竟,北京2000多万的常驻人口中,外来人口接近40%。
但是,自从有了娃,户口似乎就成了考核父母的KPI。
北漂家庭各有不同,最让他们操心的事情却千篇一律。
孩子升学要面临两道“门槛”——小升初时,身份第一次开始左右人生走向;初升高时,要么回到原籍读高中,要么留在北京读职校。
离开还是留下,无论选择哪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需要一些理由、一点决心和果决的行动力。
越来越多还在纠结的北漂家长,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也想看看还有什么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
最近,我和四个非京籍家庭的妈妈(文中人名均为化名)聊了聊。或许,大家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让孩子留在北京的另外一种可能。


01

42岁海淀妈妈知秋:

“积分落户更难了,先找个民办学校借读”


收到IT大厂offer的那天,知秋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


82年出生,北京某211硕士,前半生顺风顺水,岁月静好。


人生卡点发生在35岁那年——她当了妈妈。


从此,每年一面参与积分落户,一面期待着落户政策放宽。但是,一想到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就免不了烦躁。


而且,孩子越大,心里越发不安。



就在上个月,同事老张带着在海淀六小强读初二的儿子回了东北老家。


临走前老张苦笑着说:“孩子学习挺招调儿,要是再不回沈阳,就考不上当地的好学校了。”


这事给了知秋挺大触动。想想自己儿子,因为海淀幼升小多校划片,被调剂到了外区“坑校”。


未来会怎样,知秋不敢深想。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她喜欢北京。


“我吃到了互联网的红利,也想着让孩子一直在北京读书。”知秋说道,“北京算得上是全国知识密度最高的地方,也聚集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老家相比,北京的学校和家长特别重视素质教育,孩子在校学习的感受也会更好一些。”


最近,了解到北京民办学校为非京籍学生提供充足的高中借读学位后,知秋心里明显踏实了几分。


这位早已将“知识决定命运”刻进了DNA的海淀妈妈,还整理出一份高中提供借读学位的30多所民办校名单。


她用心标注了每所学校的基本信息,涵盖了学校位置、课程体系、师资水平、师生比等多个维度。 


眼见积分落户越来越难,能不能赶在高考前成功落户,这位海淀妈妈直言“心里没底”。“可以先走民办学校借读这条路,之后边走边看,再决定走国内还是国际方向。”知秋说道。





02

40岁丰台妈妈凤娟

“后悔让孩子吃了两茬苦!不如一开始就在北京周边找学校”


“咱们现在就回北京!”看着女儿瘪下去的小嘴笑弯成了月牙,凤娟的心被狠狠刺痛了一下。


凤娟回忆道:“女儿在丰台上的小学,班里一半的孩子没有北京户口。小升初派位进了一所普校,初一后转回山东老家,在新学校又重读了一年初一。此后,我每半个月回去和孩子团聚一次,平时只能电话联系。”


本想着让孩子早点回高考大省适应hard模式,未承想,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早已和北京融为一体的女儿,突然让她和北京告别,就好像把她遗弃到了另一个世界。



当凤娟看到往日活泼开朗的女儿渐渐黯淡了下来,便果断把女儿接回北京,今年9月继续在丰台上学。


这次,凤娟做好了两手准备


最坏的打算是,女儿在北京考一个3+2中职或者五年制高职,然后再参加专升本。


理想的情况是,高中阶段把女儿送到北京周边的民办学校,比如三河市燕桥学校、益田翰德学校、京城学校、张家口未来学校等,未来既可以参加国内高考,也可以申请海外名校。


这些河北廊坊、燕郊、张家口的学校招收外地户籍的学生,认可北京的中考成绩,每年的学费基本上在2-6万左右,通勤方便还不远,无论是从金钱还是情感上,都算是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从小住在北京,回到原籍的那种落差感,不经历的人根本不懂!”凤娟已然下定了决心,“一家人齐齐整整聚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03

38岁朝阳妈妈肖宁

“解决从0到1的问题,弄个香港身份挺香”

“解决北京户口,这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从0到1的问题。”肖宁戏谑道。

没有北京户籍,孩子上学是个大难题。

义务教育阶段还好,只要不挑不拣,孩子总归能有学上。高中就不一样了,非京籍(九类人除外)不能在北京注册学籍、参加高考。

也许是朝阳的开放和活力,给了她这个朝阳妈妈自信和力量。肖宁不想被迫选择,而想主动出击。

三年前,肖宁决定办个香港户口;三年后,她走优才计划办下了香港身份。

谈起教育规划,肖宁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朝阳足够现代化、国际范儿。这里有CBD,也有我的梦想。但是,北京中高考越来越卷,和我梦想中的教育有些距离。

现在,我们已经不打算走高考路线了,提早拿下香港户口,心里比较踏实。再过七年,拿到了永居权,孩子在升学方面的优势和选择就更多了。

到时候参加香港DSE考试,海外、香港、内地升学都相对容易,还可以参加港澳台华侨生联考,赛道也没高考那么拥挤。

目前,我和先生的工作重心都在北京,孩子也会在北京上学。好在,北京四成的国际学校都在朝阳,我们的选择有很多。再往上读,北京不少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香港DSE课程,拥有全套HKDSE教研背景和教学资源。

比如,新英才学校配置了DSE师资天团,北京爱迪学校是最早在北京地区开设DSE课程的国际化学校之一,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课程设置兼容性高,方便学生转轨等等。”

肖宁直言:“北京公立学校虽然好,但赛道有限。教育不该是一条单行线,我们希望通过多元的升学路径,有效规避升学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风险,也给孩子留出更多的试错空间。


04

41岁顺义妈妈Wendy

“向内卷不如向外拓!从小就走国际路线”

“未来精英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我希望孩子从小就做好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准备。”顺义妈妈Wendy说道。

也许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也许是北京自由、多元的环境基因,从帝国理工毕业的Wendy一直都在尝试着改变和发展。

与此同时,她也支持儿子遵循内心、不断探索。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广泛涉猎、锻炼自己、找到自己——这是一个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说起为即将读一年级的儿子择校,Wendy分享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首先,我确定了未来的目标留学地是英国。然后,拉出一个择校大单子。

北京有上百所国际化学校,我将升学出口作为考量标准,第一时间缩小了择校范围。

比如,2023年北京预录牛津、剑桥“双全”的学校有鼎石学校、新英才学校、私立汇佳学校、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

之所以根据牛津、剑桥的录取榜单择校,是因为择校其实就是择圈子。录取榜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这所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在内的圈层的水平。

第二步,综合学校位置、办学时间、师资情况、师生比等因素,缩小考察范围。

第三步,向周围朋友打听,再上网查查口碑,进一步将探校范围缩小到2-3所。

第四步,带着儿子去探校,考察师生面貌、校园环境、住宿条件等,还要看看哪所学校更合眼缘。

当一次探校归来,儿子巴拉巴拉说了一路有多喜欢学校的老师、饭菜和马场时,Wendy的幸福感也达到了巅峰。

“当然,并不是说选国际路线一定就对,而是要看哪条路更适合家庭和孩子。此外,父母在北京努力打拼,成为孩子走出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底气,我认为这同样很关键。”Wendy补充道。




05

非京籍家庭四条升学路径参考

这些学校值得家长重点关注——

四位妈妈住在北京不同的地方,生活轨迹看似独立,却又在同一个点形成交集——她们都在为孩子的教育和择校操心。

海淀妈妈知秋寻思着高中找所北京民办学校借读,以下是可提供高中借读学位的北京地区部分民办校名单:

丰台妈妈凤娟想在北京周边找一所民办校,这四所北京周边地区民办校进入她的考察范围:

朝阳妈妈肖宁办了香港身份,想让孩子参加香港高考,一些开设香港DSE课程的国际化学校可以满足她的需求:

顺义妈妈Wendy心中的教育乌托邦是近几年走出过牛津、剑桥学生的知名国际化学校:



没有北京户口,孩子未来的升学出路在哪里?

相信每个家庭都会踩出自己的脚印。

而从现在看来,并非只能让孩子回老家升学。留在北京,不错的选择也挺多,孩子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说说咱家娃
分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陪伴咱家娃发展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