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开始放弃中高考路线?

教育   2024-08-17 08:00   河南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文武双全,说的就是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健儿!

粗略统计了一下,中国香港击剑运动员江旻憓来自斯坦福,和参加奥运大众组马拉松的谷爱凌是校友;代表亚洲运动员吹灭奥运圣火的孙颖莎,热搜上得最多的樊振东,以及喜欢“告状”的潘展乐都来自上海交大;创造中国网球历史的郑钦文在华科大就读;参加男子110米跨栏的徐卓一以705分的高考佳绩考入同济大学……







是不是觉得这届奥运会藤校、985的含量超标?

但事实上,大量体育生上不了藤校、985,更不可能出现在奥运赛场,自然也就不被大众熟知。

而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和绝大多数体育生无缘参加奥运会一样,绝大多数的孩子如果走中高考路线,也上不了985/211。

有个底层逻辑叫做“正态分布”,即在任何一个领域,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总是占据大多数,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群体,大约各占10%。

如果一个孩子可以考上985/211,那肯定是位于高考金字塔的顶尖位置,属于是极小概率的事情。

据了解,2021年国金证券曾综合了统计局、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出关于985录取率的一个数字:全国的985录取率是1.62%,211的录取率是5.01%。

再来看看今年全国各地的一本率

可以发现,家长们倾其所有,孩子们尽己所能,最后的归宿很可能顶多是上个“双非”本科

难怪前两天一帮大学同学线上聊天,就连北京的都在抱怨,八成北京孩子的终极梦想已经降到“双非”大学了。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中高考厮杀的残酷性,转而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开始放弃中高考路线?

首先,中产家庭是最重视教育的那拨儿人。

他们自己吃到了学历红利,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舍得在教育上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孩子的预期自然也高。

而且,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也是高学历人群聚集的地区,容易催生出教育的群聚效应。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更高,也乐意琢磨各种升学的新路子。

其次,中高考不是在选人,而是在选分数。

2024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大都是正态分布,即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纺锤形。

也就是说,如果升学评价维度只有分数这一项,那么你的孩子大概率无法进入头部。


最后,人口因素将会导致未来十年中高考竞争持续加剧。

由出生人口数据可以预测,未来数年全国中高考人数整体上仍处于高位增长态势。人口高峰传导的升学压力,正在进一步加剧中高考的竞争烈度。

大概要到2035年左右,这波儿学位压力才会逐渐降低。

所以,如果孩子的水平大概只能上个“双非”或者二本,国际升学方向却可以争取到QS100院校,那么选择一所国际化学校,就是值得仔细盘算的一条路。

毕竟,QS100毕业生,无论学术、就业还是人脉上获得的机会,都比“双非”、二本学生要大很多。

换个赛道可以减轻竞争压力,还能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难怪环顾身边的朋友,孩子坚决走中高考路线的越来越少了。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打算出国留学的娃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用闺蜜的话来说,“从小就走国际化的路子,不打算在体制内卷了。”

专业人士表示,国际教育出现了生源低龄化趋势,这反映出家长的教育规划意识逐步提升。随着学校将办学触角下探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初二结束就开始选择A-level、IB、AP等主流国际课程。

现在,每条赛道的冲刺权都会优先留给有准备、有积累的孩子。

越来越多的家长决定放弃陪着孩子一条路“卷”到黑,转而开始选择一个更高的平台,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教育模式。



中产家庭的国际教育升学规划大概有三条路

数十年前,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如今,高考这条路依旧狭窄拥挤。

好在,过去只能走“独木桥”,现在却可以走“立交桥”。升学路径正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粗略统计了一下,身边朋友正在关注的国际方向的升学路径,大概有以下三条。

第一条,为孩子设计考试身份。

绕开竞争激烈的红海。

外籍孩子华侨子女回国求学,可以享受国际学生待遇,进入清北等985名校的概率大大增加。

也有不少家长通过优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孩子参加DSE考试或者华侨生联考,竞争压力也会大大减少。

和在国内读高中的学生相比,美高英高或者加高的学生更具备录取优势。不少孩子从小就走国际路线,高中直接去国外读。要知道,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会考试的骨血,在和当地学生的升学竞争中天然具有优势。

缺点:费钱费家长

有些家庭可能举家搬迁,有的父母双方一人留在国外陪读,时间线拉得较长,开销也比较大。

第二条,大学前留在国内就读。

孩子无需适应环境,且花费适中。


在国内就读,孩子基本上就在身边,家长无需担忧语言和安全问题


有的国际学校,中考成绩突出还能减免高中三年学费、住宿费,如果拿到藤校offer,最高还能获得200万奖学金


而且,留学目的国的选择也日趋多样。英美留学费用综合算下来较高,日本大学学费不算高,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不少公立大学免学费,东南亚或者新西兰等地留学则是近两年的流行趋势之一。


缺点:对择校提出更高要求。

有一说一,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国际学校是门技术活儿。家长不仅需要对建校时间、课程体系、师生比、升学出口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还要和孩子一起深入探校,观察校园文化是否与家庭教育理念相契合。

此外,北上广深等地聚集了大量的名校和优质资源,今年超过一半的藤校生来自一线城市学校。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的家长,正在考虑送孩子去北上广深就读。

第三条,两条腿走路。

优点: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转轨。


许多民办校开设了国内国际双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切换到适合的升学路径。


不少985高校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孩子以低于录取分数线15分左右的成绩就读985,还能拿到国内、国外大学双学位,这条路也成为想走国际路线家庭的一个升学选择。


还有的孩子,一直坚持到高考,却发现成绩只能上一所“双非”,于是拿着高考成绩和英文成绩,转到香港、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就读。


缺点:分数门槛更高。

大体来说,成绩差不多的两个孩子,高考部的花更多的分,却只能申请档次相对更低的学校。而且,大多数国外高校对高考分数的要求还不低。

比如,985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录取分数,可以在国内读个还不错的211;拿着高考成绩申请港大,面试分数线大概和清北强基线相当;想要申请QS前100的高校,不仅高中背景要硬,成绩至少也要达到一本线上。

小结一下,留学规划是长线投资,需要清醒的评估和缜密的规划,不能仅仅为了避开中高考,也不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只有充分利用“瓦拉赫效应”,发挥长板优势,再借助国际教育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能实现孩子的最佳成长路径。



看娃选赛道!

留学不是“镀金”而是“炼金”

正视自己、发掘潜力、扬长避短——这正是“瓦拉赫效应”的精髓所在。

中高考成绩普普通通又如何?

当大家拓宽评判标准,把评判维度增加到100个,那么计算之后就会发现,孩子在这100个方向上都处于一般水平的可能性,仅为1亿分之9

也就是说,只要孩子尝试的维度足够多,就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赛道。

恰好,国外不少好学校,更注重在同质化的教育中挑选出不一样的人。

不少家长常常问我,国外名校更青睐竞赛型选手,学术型人才,还是艺体特长生?

其实,名校录取没有一定之规。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追求什么,且在追梦道路上自然流露出好奇心、内驱力和韧劲的孩子,一定会在名校的候选名单中。 

在别的领域普通,在自己的地盘降维打击——要让热爱帮着咱家娃练就自己的“必杀技”。

具体到留学申请上,标化、竞赛、活动、推荐信、文书、面试这些环节应该环环相扣,为了就是展现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

如果校方从中找不到一条清晰的成长主线,看不到孩子极致热爱的方向,那么申请材料无非是一堆碎片化成绩、奖项和活动的堆叠。

所以,与备考中高考不同,孩子只需关注自身,找到自己的长板,并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深耕细作,就有极大概率可以圆梦藤校。


越来越多的中产
家庭,开始放弃中高考路线。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多元社会催生出多元供给以及多样化的升学路径。

另一方面,中产家庭用自身的眼界、认知、精力和财力,让孩子体验到不同文化下滋生的教育模式,并给予孩子更加丰富的成长可能性。

而孩子需要做的,就是在可以照出100种可能性的多面镜前,发现自己闪闪发光的那一面。

戳蓝字领资源:

娃看中的一定要买?拿钱不当钱?建议早点和孩子“谈钱”~

一集入坑,爱上历史就这么简单!3部必刷历史文物纪录片,剧情诙谐又干货满满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说说咱家娃
分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陪伴咱家娃发展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