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疫苗接种每年可减少25亿剂抗生素的使用

健康   2024-10-12 17:31   福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世界卫生组织10月1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通过针对24种病原体的疫苗接种,全球每年有望减少22%的抗生素使用,相当于节约了25亿剂抗生素。这对全球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至关重要。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发生在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对抗微生物药物失去反应时,这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风险,还传播了难以治疗的感染。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但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人群无法获得必要的治疗药物。据估计,每年因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500万。
报告指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伤寒疫苗等现有疫苗每年可避免约10.6万例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相关的死亡病例。如果结核病和克雷伯氏肺炎菌的新疫苗得以开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预计每年可避免54.3万例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相关的死亡病例。尽管结核病新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但克雷伯氏肺炎菌疫苗的研发仍处于初期。
报告显示,如果全球90%的儿童和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将节约3300万剂抗生素;若在高风险国家加速推广伤寒疫苗,将节约4500万剂;疟疾疫苗(针对恶性疟原虫)则有望节约多达2500万剂,这些抗生素通常被误用于治疗疟疾。而一旦结核病疫苗研发成功,预计每年可节约12亿至19亿剂抗生素,占报告评估疾病所使用抗生素总量的近20%。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从控制传染病到预防癌症,疫苗对于公共卫生健康的意义重大。


然而随着网络上不时出现一些关于疫苗的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流传,让很多公众开始质疑疫苗是否需要接种,进而产生疫苗犹豫或拒绝接种等情况。因此,接种疫苗应先走出误区!!!



误区一

免费疫苗不重要、没作用


免费疫苗一般是指免疫规划疫苗,即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而自费疫苗是指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一种疫苗是否纳入政府免费提供范围需要综合疾病的负担、当前疫苗的生产能力、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能力等综合因素。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同等重要。




误区二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费接种,没必要接种


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其覆盖的也是很重要的传染病,患病后对个人的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虽然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但同样也是对健康的一种保护,能够预防更多疾病,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误区三

只有小孩才需要接种疫苗


对个人来说,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护是从接种第一针疫苗开始。但疫苗并非儿童专利,人的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疫苗,即疫苗可以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疾病而言,不挑年龄,只挑人。疫苗并非儿童专利,成人免疫同样不容忽视。疫苗品类的扩展、效能的提升,是人类医学进步的成果。比如现在科研进展如火如荼的用于治疗癌症的mRNA疫苗、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主要针对老年人群的带状疱疹疫苗等。


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人群,罹患流感、带状疱疹、肺炎等传染病后,发生严重合并症的风险较高;而威胁全球女性生命的恶性肿瘤中,由高危型HPV病毒所致的宫颈癌位居前列。而上述疾病均有相应疫苗可以预防,适宜人群可以选择接种,有效预防流感、宫颈癌等疾病,将死亡率遏制在低水平线。因此,在强调儿童预防接种的同时,也要鼓励成年人群,按需主动接种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保护自己、亲朋乃至全社会的健康。




误区四

打了疫苗仍患病,一定是疫苗失效了


很多人在接种疫苗后仍患相应的疾病,则得出了疫苗没有作用的结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言的


首先许多疫苗不能预防该类疾病名称中所有型别的疾病。比如13价肺炎疫苗和23价肺炎疫苗,只能预防所含相应血清型别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炎,而无法预防其他病原体和非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所以“打了肺炎疫苗还得肺炎”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存在该类情况的还有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HPV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


其次因为疫苗抗原特性、抗体持久性、受种者健康及基本状态等多种原因,确实有极少数人打了疫苗也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但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者来说,规范地接种疫苗都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并且接种疫苗者即使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也会减轻患病后的临床症状。


接种疫苗的意义并不是保证人100%不生病,而是大大降低生病的风险,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误区五

只要受种者有身体不适,一律暂缓接种


不少有基础性疾病 (如慢性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 (包括老人和儿童),某些检验指标可能会长期异常,也可能长期用药,但其实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恰恰相反的是,这类人群往往更加需要及时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和发作。


如果受种者正处于发热或某种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刚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疾病症状,一般不建议立即接种疫苗


如果经过治疗,发热没有超过38.5°C,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 (比如偶尔的咳嗽、流涕、打喷嚏),处于疾病的康复期、缓解期,是不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的,也不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只要接种部位 (如上臂、大腿等) 没有严重湿疹或伤口,则可以接种疫苗。


很多人对宝宝生病了还能不能接种疫苗有疑问。宝宝感冒、发烧、咳嗽已经治疗一段时间,症状基本消失或只有轻微表现,处于疾病康复期,可以接种疫苗。

01

宝宝食物过敏、湿疹

可以接种。食物过敏的急性反应期(并发哮喘、荨麻疹等),应暂缓接种。

02

腹泻

看情况。如果宝宝有急性感染性腹泻,要暂缓接种口服减毒疫苗。

03

黄疸

大部分可以接种。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患儿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可以正常接种疫苗;病理性黄疸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可正常接种乙肝疫苗,暂缓其他疫苗接种。

04

热性惊厥史

看情况。非频繁发作的单纯性热性惊厥(半年内少于3次,且一年内少于4次),既往没有惊厥持续状态,可以接种各类疫苗;对于复杂性热性惊厥,或短期内频繁发作(半年内≥3次,或一年内≥4次),暂缓接种疫苗。




误区六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就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了


理论上说,在接种任何疫苗后,都有一定的可能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皮疹、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瘙痒等反应,有的孩子还会有哭闹、嗜睡、烦躁等精神症状。这些反应一般都是一过性的,绝大多数可以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且接种不同剂疫苗的反应也可能不同。


急性严重的反应(如晕厥、呼吸困难、局部肿大明显或全身红肿等)较为罕见,一旦出现需及时治疗。下一次接种该疫苗时,可以选用不同品牌或工艺的产品,并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接种。


所以,在接种疫苗后,受种者一定要在接种门诊留观至少30分钟,以防上述情况发生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误区七

疫苗早打晚打没区别


一些家长认为疫苗早打晚打没区别,只要打了就行。其实,疫苗应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才能达到最佳免疫效果。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包括疫苗接种起始时间、接种剂次及不同剂次之间的间隔,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而制定的。只有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才能达到最佳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的基本原则是,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早接种,早获保护。但新生儿疫苗接种,还应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指导时间进行。


以HPV疫苗为例,世卫组织推荐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优先接种。有研究表明,在未成年女性中获得较高的疫苗接种覆盖率(80%以上)对减少宫颈癌具有最显著的影响。




误区八

推迟接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延迟接种只是延迟了疫苗开始产生保护的时间,并不会影响疫苗整体的、长远的保护效果。


有研究表明,部分剂次适当延后接种不会减弱疫苗保护效果,反而可以产生更持久的保护。当然,接种疫苗就是在和疾病“赛跑”,从保护的及时性来说,不建议推迟任何一剂疫苗。到了年龄,就及时接种,实现早接种、早保护。




误区九

同时接种两种疫苗或多种疫苗是有害的


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无“同时接种多剂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会高于分开接种”的科学定论和研究证据。相反地,有不少文献报道,多种疫苗联合接种与一次接种一种疫苗相比,不良反应率并无差异


对于旅行者等特殊人群而言,多种疫苗同时接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各类疫苗的接种及时率和依从性,同时节约受种者的交通和时间成本。相反,一次只接种一剂疫苗,反而增加了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主要目的在于分享和传播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界面新闻、长春疾控

编辑 ▏郑梦婷

福清疾控
用于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和单位党建工作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