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间诗选”能给你多高的期望值

文摘   2024-10-22 09:30   广西  

可以有根有据地说,在民间诗人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期望和支持我们组织出版“民间诗选”。正因为大家呼声很高,期望很大,我们越要冷静,越要加重使命感,越要不负众望。今天,推心置腹地和大家谈谈,我们的“民间诗选”能给你多高的期望值。

能给大家多高的期望值,我分成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方面是给投稿人能享受多少诗歌权利的期望值;二是出版后的”,作品质量的期望值。

所谓投稿人应该享受的诗歌权利是指:人人可以投稿,不设任何歧视;投稿作品不管写得多好或多差,收稿编辑都要认真阅读,对诗不对人,负责任地决定可否采用。

这些年来投稿难,许多热心的投稿者,即使不被发表,作者只求编辑看一看,摸一摸,就心满意足;如果得到编辑的回复,更加幸福了。可是,结果往往是石投大海。投稿邮箱成了摆设。

这一方面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投稿者应该享有的诗歌权利,我们会不打折扣地确保大家享有。大可不必去怀疑和担忧我们的编辑是“圈子编辑”,是“黑心编辑”。可以这么讲,我们的编辑个个也是民间诗人,都是为你拉车的“骆驼祥子”。我们不但选稿公正,而且再设一个“我不服”栏目,允许投稿作品落选的作者合理发声(请注意“合理”),我们会友好回应。可以说,诗坛没有第二家会设立“我不服”栏目。一句话,我们会让每个投稿者惊奇地感到,过去年代的编辑又回来了!稿者真切到,无论作品是否被采用,至少,民间诗人的头颅高高举起来了。

大家第二个期望是出版后的“民间诗选”的作品质量。甚至有诗友留言说,期盼我们的”选的诗歌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

大家从严要求,从高期望,都是对的。但作为我们主办方,不能胡乱自吹,不敢放肆承诺。我们敬畏诗歌,我们尊重当今中国新诗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我们不会像别人那样把选发的诗歌自吹为“天下好诗”,或称之“让人拍案惊奇的好诗”。”选的诗歌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这个期望值过高,我们无能为力。倒不是我们没有识珠的“慧眼”,而是当下诗坛上没有那么多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珠”。我们常说的“好诗在民间”,这个不错,但不能极端地说,民间诗坛遍地是好诗。

谈论诗歌,只看树木不看林,不少人对当今好诗少而抱怨不已,很少有人去分析中国百年新诗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好诗为什么少,既有诗风不正,好诗发不出的人为原因,但也有新诗本身还不成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还没达到唐代好诗遍地的时代。

我说中国百年新诗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是一家之言。主要论据有三:

1、诗歌,不论古诗与新诗,是一门语言与想象相结合的艺术。世上没有一门艺术是一代人可以完成建立的。新诗至今的时间太短。

看看古代诗歌吧。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算起,到公认的唐诗巅峰,经历了长达千余年时间。其中,从诗的产生(先秦),到诗的发展(两汉),到诗的飞跃(魏晋南北朝),到诗的顶峰(唐),像一个摇篮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成熟,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才称得上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确立。一路走来,留下了丰富的传世诗作和名垂不朽的历代伟大诗人。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如此丰厚的唐代诗歌为基石,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再高明,他也编选不出世人公认的优秀选本《唐诗三百首》。

我们的新诗,与古诗同宗不同体。从根本意义讲,是1918年开始新建的一门自由体语言艺术。从时间讲,到今天才106年,一代人而已。何况新诗反映的时代要比古诗反映的时代复杂得多,古诗主情,新诗主思,新诗比古诗更加难写。古诗花了千年才达到顶峰,新诗仅百年就出了“大伽”、“国际诗人”、数不清的大奖得主和名人。这都是一堆泡沫而已。

2、古诗在千余年间,诗体的创新和改革,几乎一天也没停止过。我们的新诗,刚刚开创时还不错,诗歌理论研究热乎乎。比如九叶派和新月派,对新诗建设都起了作用。之后的朦胧诗派,对新诗的变革算是一块里程碑。再到90年代的盘峰诗会,学院派和口语诗派大吵一场,看不出对新诗建设起了啥作用,能见到的是口水分行诗多了起来。

尤其80年代后,社会市场化的冲击波对诗歌的冲击不小。诗歌发奖多,诗歌过节多,诗歌名人多,都是见人不见诗,好诗越来越少。被功利化排斥在外的民间诗人,有些看破诗坛红尘而停笔,多数坚守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其创作不能不受影响。

一门新建的新诗艺术更加需要强大的理论作支撑,而今的诗歌评论家多沦为了“名人保镖”。整个诗坛,诗歌理论热不起来,基本上是盲人摸象状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连“他们叫我骚货”也是好诗,上大刊。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积极的互相作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新诗也一样。诗人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是诗歌生产力,掌控诗歌运行的是诗歌生产关系。当诗歌难以以文本为王之时,这样的诗歌生产关系就会阻碍诗歌生产力发展。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新诗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确认了中国百年新诗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后,我们对好诗的认定就会客观和科学起来。接下来,我又引出“绝对好诗”和“相对好诗”这样两个概念。我的观点是,在当前的新诗历史阶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我们所说的好诗,多指“相对好诗”。

把定义好诗比作定义好人,我认为有相同的道理。雷锋是好人,十全十美的好人。老李没有雷锋那高的境界,但他救过落水的陌生人,算不算好人?如果非要达到雷锋那样标准才算好人,请问全国好人有几个?我们的好诗也一样,让人拍案惊奇的诗,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是极少的。尤其是,一个选本要发好几百首诗,几百首都让人眼前一亮,首首都让人拍案惊奇,公开说,我们“民间诗选”选本无能为力做无米之炊。不是我们不会选稿,而是因为现阶段的现实的作品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极品诗。《唐诗三百诗》之所以首首是上等诗,如果唐代诗歌中的极品诗少,唐诗不是古代诗歌之巅峰,选稿人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谓“相对好诗”如何定义?我以为,凡是作品的整体符合诗的基本要求,且有几分浅淡的“姿色”,并不浓,但某一项局部诗艺能使人眼前一亮,比如选题陌生化,比如个性化结构,比如成功的语言陌生化,比如意象运用,比如张力,比如体现了诗歌的多义性,比如升华主题的巧妙结尾。等等。有一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可以成为照亮他人写作之光。这样的作品可以入选。

比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便可视为非绝对好诗,而是相对好诗。类似这样的作品可以入选: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又比如,我们上周在诗人代表作征稿中,读到的《父亲,贵南高铁通车了》这一首,显然达不到万众齐呼的“绝对好诗”标准,但它可以说是一首“相对好诗”。我建议编辑团队通过,作为我们“民间诗选”录用的第一首作品。

父亲,贵南高铁通车了

依肃(广西)

您一直跟我说想去云贵高原看看
看看那颗打穿您小腿肚的子弹
落在了什么地方
看看您用鲜血换来解放的贵州
看看长眠在云贵高原的战友

沿途再没有硝烟
绿水青山与林立的高楼
弥漫着稻香和少数民族风情

那么多年
您一直没能圆那个梦

贵南高铁通车了
那列“中国红”时速350公里
闪电似的

明天我们就起程
票已买好,放在您坟头



民间网络诗选
新诗写作研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