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诗的解读看读者差别之大

文摘   2024-10-28 07:32   广西  

我知道,任何一门艺术,或学术,都会有观点争鸣,而且永恒。更何况我们的新诗,本身尚在摸着石头过河,加上诗歌本来就是多义性的属性。

但是,有效的鸣应当是围绕该门艺术(或学术)本体,争论一些高级别的未知学问。如果数学界争论“1+1”该不该等于2,化学界为认定氢气和氧气争论不休,这就不叫鸣,而是成了笑话。

新诗百年后的今日诗坛,就在发生和延续这样的笑话。最主要的表现是两种。一种是“快餐族”,他们开门要见山。不善于或不习惯同用意象说话,用隐喻述事明理,需要用再创作的水平去解读的有深度的诗歌打交道。他们把诗中的意象、隐喻、留白视为“无病呻吟”的多余“谜语”。所以,一遇上他读不懂的诗歌,不分青红皀白,一概斥为“垃圾”。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能读懂。另一种是“我高于诗”。他不容许诗歌多元,天下诗人应该写他喜欢的内容,而且用他喜欢的方法写。否则,他一概认为“不是诗”。

下面再用不同的读者对已故诗人东荡子的《暮年》诗的评论,来说明如何正确读诗。

东荡子:《暮年》


唱完最后一首歌

我就可以走了


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

拍了拍:颤动的肩膀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我想我就要走了

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1号读者评论:

这首诗写一位已近暮年的老者喂有一匹马。老者这天要去海边,出门前拍了拍马,向马道别,马看着主人颤动了一下肩膀。

这有意思吗?无病呻吟。这也叫诗的话,我一天可以写一百首。


2号读者评论:

这应该是一首写生命的诗。诗中的“马”是个意象,不是真的马。诗中的“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两句,很有韵味,很有诗意,但是我读不懂。诗的结尾“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大海”也是意象。结尾寓意浮躁的社会仍不平静。


3号读者评论:

1.“唱完最后一首歌/我就可以走了”,“歌”指的什么?

诗人就是歌者,歌就是向俗世的发声,诗人只要还活着一天,就不会停止向俗世的呐喊。

2.“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马”指什么?

这要结合第三节来看: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什么意思?马眼前逼近的黄昏,如同我远逝的青春。马就是我,我就是马。马是我的精神与灵魂。这是我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3.“我想我就要走了/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大海”指什么?

大海应指我翻滚的心潮。这句诗的大体意思是:我想我就要离开人世,我的心里为什么还有许多放不下,还有许多意难平?


4号读者评论:

此诗给创作者的启迪:

1、从主体中分离出一个意象,代表精神与心灵。

本诗中,从“我”中分离出一匹马,这匹马不是真正的马,而是“我”精神与心灵的化身。大家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此诗中不提到这匹马,而是直接写“我”与自己孤独的心灵对话,那在思想上虽然与现在没什么差别,但表现力上却会大打折扣(不信我们看下面的修改)。诗,毕竟要拿形象说话。

暮年

诗/

唱完最后一首歌

我就可以走了

我对自己的心灵

会意告别

黄昏朝我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我想我就要走了

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2、精准“描态”。

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

一个“颤动”,多具有画面感和动感。别看只是这一个词,比一大堆的描写要强百倍。

一是用词精准。

二是描形不如描态。正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骨指什么,指的就是龙虎运动时身体的姿态,而不是简单地描绘个外形。

再拿这句诗来说:

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

如果写成:

拍了拍它宽厚的肩膀

那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3、古诗的遗痕——对仗。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这两句诗堪称经典,我们剖析为何如此: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你看,黄昏——青春,它的——我的,眼里——湖底,奔来——驰入。上下两句,基本相对。这让我们联想起什么?没错,格律诗。

但现代诗毕竟是现代诗,作者调换了词语位置顺序,以达到错综的效果。

4、颜色的就近照应。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青春为什么是驰入湖底,而不是驰入其他什么地方?因为青春的颜色是青绿色的,而湖水往往也是绿色的。黄昏和马眼的颜色也十分趋近,一个暗黄色,一个棕黄色。


(欢迎有兴趣者更多解读)


说明:我近日忙于搬家,不是时刻在线,大家的留言评论不一定能及时精选放出。但迟一点都会精选放出的。(郑)


民间网络诗选
新诗写作研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