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第1届北清国关实验室联合论坛“实证博弈分析”圆桌会议在清华大学邺架轩顺利举行。在会议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济冬、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卢晓、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漆海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杨原、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周建仁等8位专家围绕“博弈论:逻辑推理和机制追踪的理论”、“实证研究:理论证伪与机制评估”、“实证博弈分析:理论与实证的共进”3个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本文是此次圆桌会议的文字实录,以供感兴趣的听众和读者参阅。
01 嘉宾介绍(姓氏拼音排序)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主任,《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研究领域为冲突解决理论、大数据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等。在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助理教授,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书长,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项目主管,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变迁与国家安全、军事战略与技术、冲突管控、社会科学方法论。负责授课包括国家安全学导论、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技术变迁与国家安全、政治博弈论、社会研究方法等。承担课题包括国社科重大专项、自科基金专项等。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Political Analysis副主编,研究兴趣主要为全球风险的政治经济学、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贝叶斯统计、社会科学因果推论、社会网络分析等。
周建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对外政策。近年来一直聚焦于同盟政治、权力转移理论以及战略信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国际关系主流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国际政治科学》等,并著有《走向决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02 第一部分会议纪要
1、博弈论:逻辑推理和机制追踪的理论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周建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周建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陈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03 第二部分会议纪要
2、实证研究:理论证伪与机制评估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卢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陈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周建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卢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周建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04 第三部分会议纪要
3、实证博弈分析:理论与实证的共进
庞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我对实证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些困惑。在学界中,即便都是博弈论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能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实证研究只是为了展示理论而不是检验理论,实证材料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理论。其他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这种实证材料只是循环论证的包装,本质上不能称为实证研究。因此,实证研究对于理论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许多学科在理论和实证上有明确的分工,比如经济学、管理学和物理学等,这些学科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不需要在同一篇文章中呈现,不同方向的学者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例如爱因斯坦的理论直到几十年后才被检验。有学者认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还可能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因为构建理论的人显然不会证否自己的理论,证明理论的步骤应该由其他人来承担,这样才能确保理论的中立性,以及在现实中的有效性程度。但在国际关系领域,现在的期刊越来越不接受纯粹的理论文章或实证文章,这也意味着在我们这个领域,分工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我们学科所认可的研究要求必须证明、验证和测试理论,并且必须以非常高的标准来做到这一点,而不仅仅是检查理论内部逻辑是否自洽、演绎是否有效。这也许是因为国际关系学或政治学中的理论不够抽象,导致我们只承认与经验事实相结合的理论。当然,这也可能与我们学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相关,在模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出于对现实多样性的考察而不得不做很多让模型更符合现实的工作,这可能削弱了理论性,从而使人们怀疑理论本身的价值。
上述讨论可能涉及到我们如何判断知识的可靠性,而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是可靠知识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可靠的知识必须接受逻辑和事实的双重检验。也就是说,在理论逻辑上能够自洽,同时又能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检验理论假设推演过程是否正确,同时以观察到的经验数据寻求事实的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项工作一定要由一个人完成。一些人偏向于研究理论,他们会专注理论性问题,但在方法上可能会有所不足,而专注于方法的人可能不得不至少部分放弃抽象的理论思考。
关于EITM,我认为它的逻辑符合我对可靠知识的理解,因此我特别支持。但这种方式要求学者既具有强大的博弈建模能力,又具有很强的经验数据建模能力,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才可能很难找到。因此,我认为EITM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推进。
关于使用博弈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目前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对博弈模型的使用不符合数理模型解释社会现象的逻辑,例如一些人一开始即说自己要用囚徒困境模型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但博弈论的逻辑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理模型,我们只有在最后才知道建立的模型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提前预设一个模型。第二是认为通过博弈模型推导出的结果本身就是证据。实际上,博弈模型只是建构理论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经验证据。第三是为了匹配自己的统计结果而截取博弈过程的一部分进行建模,导致展示不完整的博弈过程带来的偏差。例如在一篇解释欧盟引入欧盟决策程序对欧盟一体化影响的文章中,作者提供的经验证据证明欧盟决策程序阻碍了一体化进程。然而,现实情况是欧盟一直在推动这个程序。这种情况相互矛盾。而作者为了迎合自己的统计分析结果,只针对欧盟决策程序中的部分过程构建博弈模型,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这些是我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看到的误用博弈论的情况。
建模过程是对现实的简化。如果完全复刻某一现实,那么理论模型在其他情况下的适用性和可用性就会大打折扣。
我非常赞同杨老师提出的“科学探险”的观点,EITM的整体发展就是一个探险过程,背后反映的是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以及曲折发展的过程。EITM这个概念逐渐被学术界所广泛了解,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实际上,我们很少看到一些专业词汇在全球范围内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总体而言,如果将EITM看做一个学科建设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它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涉及到学者在发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以及学术合作中如何分工等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博弈论如何与实证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学术研究中一个普遍做法是通过博弈论来推导出理论涵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然后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但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博弈模型和实证检验往往相互脱节,复杂的博弈模型和简单的实证检验看起来并不相契合。所以许多学者提出,应当基于博弈模型建构新的更加契合博弈过程的统计模型,对博弈各个阶段进行直接建模。但这些工作的技术难度很大,需要控制博弈过程的信息环境和博弈行为体间的互动形态。对此,我们更需要鼓励团队合作,将不同领域具有不同专长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相关问题,推动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学科的长足发展。
我赞同卢老师的观点。博弈本质上是一种互动,而统计则聚焦于因变量,因变量通常出现在最后一步,因此中间的许多选择在统计模型中难以体现,这可能就会导致选择效应。当然,统计学中也有许多处理选择效应的方法,但有时简单的统计模型并不能完全匹配复杂的多轮互动过程。因此,就我的观察,在使用博弈论的研究中,案例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描述案例的具体环节来衔接理论与经验。但这里又存在案例选择的问题,研究中往往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博弈模型的案例,从而导致产生偏向性解释。我认为这就是理论模型和现实结合的难点,它们单独存在都可能具有说服力,但将它们结合起来却可能出现问题。
我最近的一项研究就面临博弈与统计结合的困境。我在文章中建立了一个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新的统计模型。但在评审阶段,评审人要么偏重统计方法来评价文章,认为这个统计量也太复杂了吧;要么偏重博弈论来评价,觉得这个博弈太过简化了。两边都很不讨好。这里的困境就是,EITM要把博弈模型和统计模型完美结合的话,就双方都得做妥协才能走到一起。尤其是博弈的部分做得再稍微复杂一点,统计建模的复杂程度就会呈指数增长。这也就涉及什么是可以容忍的创新这个问题,评审人认为我们的研究非常创新,但同时也觉得不太稳妥:统计模型太复杂需要更多的实证应用来观察有没有这个必要,而简化的理论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很聪明地说“应该再考虑XX因素”。感觉这个东西很少人能做得了,但每个人都能挑一大堆问题。
刚才陈佳老师提到,在其他学科中,学者们会进行分工,有些人负责理论研究,有些人负责实证研究。在国际关系领域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分工,我认为和周老师刚才提到的可靠知识相关。所有的理论都需要经过两个考验,一是逻辑证明,二是实证证伪。如果不能从逻辑上进行证明,那么就只是猜想。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是理论的证明就是保证逻辑自洽。自然科学需要使用严格的数理逻辑来保证你说的逻辑自洽是真自洽了,国际关系学没有正式的数理证明,怎么样算自洽?自己说得振振有词、听的人频频点头,就算逻辑自洽吗?大家抱着脑袋想一想,没有反对意见,这就算逻辑自洽吗?所以说,如果逻辑证明这个工作不是规范性的、透明的、可复刻的,从事理论研究就难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严格区分理论和思想。我更愿意把国际关系中绝大部分的抽象思考称为思想而不是理论。
此外,没有出现领域分工还有一个原因。比如与经济学相比吧,我们学科往往不太接受那种只做实证的研究。政治学要求学术研究既要有理论贡献,又要有实证检验,这个要求确实高。当然,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也相对较高,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关系。
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我之前有个类似于EITM范式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在文章中构建了一个博弈模型,随后用简单的回归分析进行检验。但得到的评审意见都很负面,认为文章的博弈和实证都没做好。我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也许我在一个部分中补充一些亮点,得到的结果可能更好。我们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学术合作。如果我们要做一个结合博弈模型和实证经验的研究,可能需要多个人进行合作。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的期刊审稿人对于检验博弈模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看到研究中检验模型中的各种特性。这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实证部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使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增加说服力。简而言之,结合博弈模型和实证经验所需要的工作量是巨大的。
实证研究对我个人的研究领域而言,不仅仅是用数据或案例来支撑和检验某个观点,而是下沉到具体领域的基本逻辑进行剖析和检验。军事研究领域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层面的还原和一些对抗场景下的还原,这些东西在案例中进行讨论会更合适,至少会让我感到舒适。关于博弈与实证的结合,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够将其有效结合起来,但这种平衡点有时确实不好把握,尤其是考虑到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如果国际关系学科能够在论文发表和科学研究的评判标准方面更加接受差异性,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EITM为什么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很难操作,我认为学术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学无论是中文论文还是英文论文,论文的作者通常会是一个或两个人,相比之下,经济学往往有多个作者署名。多个作者参与可以各司其职,有的人负责理论模型,有的人则负责实证部分,这样可以发挥不同学者的比较优势。国际关系学论文作者数量较少可能与学术评价体系相关,这是一个社会层面的原因。只有打破这种评价体系,学者们才会放心专攻某个具体领域并与其他学者合作,也才能推进实践EITM路径。
我赞同几位老师的观点,EITM更适合团队合作,也有利于克服理论和实证之间的脱节。当然,合作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去学习其他的领域,而是由更擅长或者更有意愿的人去承担某个部分的工作。
编辑 | 赵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