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出版中山大学生物学科创建100周年专辑

学术   科学   2024-10-14 14:49   北京  


2024年11月,将迎来中山大学百年华诞,同时也是中大生物学科创建100周年。为庆祝百年华诞,展示生物学科辉煌的发展历程、生科人“履践致远、笃行不怠”的学术风采,《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特邀贺雄雷院长林浩然院士何建国教授共同组织出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辑。汇集学院代表性科研团队的优秀成果,展示了学院百年奋斗历程和厚德精业的创新成果。百年生科,智启未来!



 特邀编辑 

贺雄雷  教授  院长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林浩然  院士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何建国  教授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编者按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历史源远流长, 前身是成立于1924年的国立中山大学生物学系, 当时是中国高校五大生物学系之一. 费鸿年教授是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创始人, 其所著《动物生态学纲要》和《鲶鱼呼吸生理之研究》分别是中国生态学的第一本专著和中国鱼类生理学的第一篇论文.

生物系创办之初, 国内外知名学者, 如陈焕镛、罗宗洛、丁颖、辛树帜、朱洗、张作人、董爽秋、任国荣、吴印禅、戴辛皆、于志忱教授等人均曾在此执教, 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焕镛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 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创建者. 罗宗洛院士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其代表论著《植物生理基本知识》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丁颖院士被誉为 “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其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教材专著. 张作人教授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人工手术方法获得能正常遗传的双体原生动物, 是我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及实验原生动物学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朱洗院士关于“家鱼人工繁殖的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随着时代的变迁, 生物系的规模不断壮大. 自1952年起, 岭南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生物学系先后并入中山大学. 陈心陶、江静波、傅家瑞等知名学者随之进入生物系. 1962年, 经高等教育部批准, 中山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成立, 蒲蛰龙院士任主任. 他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推广和应用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 该研究室随后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 为我院昆虫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981年, 生物系获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其中动物学、昆虫学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1年, 生物系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同年11月, 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研究范畴从宏观拓展到微观.

学院在历史的洪流中激流勇进, 各项事业在新世纪蓬勃发展. 生物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生物学和生态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且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高峰学科”,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入选ESI全球1‰. 学院现有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基因功能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2024年正式成立“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 标志着我院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 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7名, 其中教授72名, 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4人, 全国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 以“四个面向”为指导, 围绕“生命健康”与“种业安全”两大核心领域, 形成了“生命组学”“免疫与衰老”“微生物智造与生物防治”“养殖动物健康与安全”“植物逆境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六大主攻方向. 张宏达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荣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屈良鹄教授牵头完成的“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施苏华教授牵头完成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徐安龙教授牵头完成的“脊椎动物免疫的起源与演化研究”、郑利民教授牵头完成的“组织免疫微环境促进人肝癌进展的新机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年来, 学院还先后获得9项省部级一等奖, 在国际顶级刊物及其子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学术文章. 同时, 在水产育种、禽畜养殖、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 实现单个科研成果转化金额高达1.2亿元. 近三年, 学院牵头成立了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 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院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开创性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MINE”理念和研究生人才培养“FINE”范式, 构建“强基础、重交叉、厚实践”的本-硕-博连贯培养方案, 形成了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新范式. 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整合科学四个本科专业.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均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 生物科学入选首批“强基计划”, 生物科学类入选国家“拔尖计划”. 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 本科生多次荣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 历届毕业生中已有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百年的光阴如同细水长流, 沉淀出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隽永. 而今, 全院师生站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以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动力, 勇往直前, 不断开拓. 全院师生将继续秉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 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学院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专辑篇目

【点击题目可阅读原文】

编者按

百年生科, 智启未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辑简介
贺雄雷, 林浩然, 何建国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493-1496页

科学史话
RNA科学: 开拓与创新——记“RNA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团队
杨建华, 庄诗美, 屈良鹄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497-1505页


中山大学植物生物学研究: 历史、传承与发展
刘俊, 李陈龙, 张玉婵, 李剑峰, 肖仕, 陈月琴, 姚楠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06-1517页


华夏植物区系理论与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发展
廖文波, 凡强, 王凤翔, 赵万义, 金建华, 施苏华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18-1533页


中山大学基因编辑学科发展
黎镇祥, 周依潼, 黄军就, 李剑峰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34-1548页


中山大学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陆勇军, 李文均, 刘玉焕, 曹理想, 刘建忠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49-1554页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的沿革——以标本的采集、研究和共享服务为视角
张兵兰, 蔡浩然, 陈振耀, 梁铬球, 李鸣光, 廖文波, 庞虹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55-1564页


评述
红树植物的系统起源、群体演化与生态适应性
郭子骁, 黄颖欣, 司法, 施苏华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65-1580页

抗原受体基因多样性产生机制的起源与演化
元少春, 黄子文, 蔡振西, 黄盛丰, 徐安龙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81-1594页

肿瘤组织免疫微环境塑造的新机制与临床意义
吴艳, 邝栋明, 郑利民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595-1602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利器
冯然, 刘峰, 吴苏, 李若菲, 松阳洲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03-1613页

恢复生态学的整合性发展与趋势
周婷, 陈宝明, 廖慧璇, 彭少麟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14-1625页

生物防治造福人类
张古忍, 张文庆, 周强, 胡建, 徐卫华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26-1640页

华南地方猪肉品质及抗蓝耳病机制解析和种质资源创制
莫德林, 何祖勇, 彭欧阳, 童献, 王小宇, 刘小红, 曹永长, 陈瑶生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41-1650页

论文
FNTA 通过增强NLRP3蛋白稳定性促进炎症小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王丽邱, 崔隽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51-1662页

BiFC-SUMO: 人类SUMO化修饰位点及非共价结合底物的大规模筛选策略
蒋帅, 梁嘉祺, 李嘉文, 曾彦儒, 谢晨恺, 马文宾, 谢宇斌, 任间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63-1676页

谷氨酸逆转副溶血弧菌氧氟沙星耐药性的研究
寇天顺, 殷悦, 沈竹清, 彭博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77-1689页


高密度猕猴种群的种内食性生态位分化
何远思, 樊宇轩, 范朋飞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90-1698页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链霉菌: 从可培养资源多样性到抗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潜力探索
李帅, 董雷, 韩嘉瑞, 史国源, 连文慧, 刘永红, 李博翰, Abdalla Abdelshafy Mohamad Osama, 李文均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699-1718页

菌根真菌介导下植物对丹霞地貌山顶胁迫环境的适应机制
丁昊, 李淑琪, 孙妍, 梁菊, 张誉羚, 谭雪莲, 梁敏霞, 刘徐兵
2024年, 第54卷, 第9期, 1719-1728页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专辑全文


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


为集中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机构的系统性成果、更好地宣传我国代表性科研团体的整体风貌,《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中文版自2013年起开设“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以学术机构为单元推介和交流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和进展,系统发表相关学术单位的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学术成果、在研创新进展等文章.

“专栏”开设以来,相继出版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部、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等30多个专题或专辑,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热忱欢迎各优秀科研团体与编辑部联系,自荐出版“专栏”,提供高质量论文,展示科研成就.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将竭诚做好各项服务!



招聘


科研机构介绍


上下滑动查看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外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中国科学》系列、《科学通报》、《国家科学评论》、《国家科学进展》、《能源化学》和《医学+》等22种科技期刊,旨在见证中国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