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大会发言

时事   2024-10-17 17:39   北京  
刘家义常委的发言

 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结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要求,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工作任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政协党组、主席会议第一时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并提出针对性强的落实措施。提案委员会按照全国政协党组部署和王沪宁主席要求,通过分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学习座谈小组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学习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凝心聚力,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理论武装,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一步实现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我们要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十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强化以学为本、以实为要的目标导向,持续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准航标、把牢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深刻理解和把握不断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要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从政治上谋划推动工作。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治要求,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体现在履职工作的全过程,坚持知信行统一,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担当的思路举措和工作成效。突出履职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协商议政,为助推改革落实谋良策、出实招。立足专委会实际,支持引导委员深入界别群众,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扎实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做好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工作,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发挥提案工作在政协履职中的全局性作用,深化提案办理协商,增强办理工作实效,以高质量履职更好服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方光华常委的发言

 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定位。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一、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按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我国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多种协商形式,而赋予“专门协商机构”定位的只有人民政协。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协商中广泛凝聚共识、实践人民民主、促进广泛团结,逐步形成社会活力充分释放、民意民智广泛汇聚、建言资政支持科学民主决策的生动局面。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对协商民主的制度自信,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二、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民营经济人士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参与者。我国民营经济由弱到强,逐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就与全国政协持续多年推动深度协商达成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共识有着密切的关系。2016年和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参加政协全体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共商国是,提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指出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强调要“扎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鲜明导向,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人民政协要运用好专门协商机构这一制度化平台,引导民营企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整准确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有关方面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引导民营企业自觉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履行社会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更大价值。

三、增强做好协商议政的政治自觉。作为来自工商联界的政协委员,我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重要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履职全过程,鼓励、带动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谋发展,积极反映工商界社情民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为人民政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力量。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曹卫星常委的发言

 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 

推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我感到,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既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一条根本遵循,又是每一位政协委员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具体实践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坚守人民立场、扛起职责使命,以高质量的履职为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贡献力量。

去年7月,全国政协制定关于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意见。作为践行“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有力抓手,广大委员发挥自身专长,立足“关键小事”,自主或联合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教育。办公厅和各专门委员会结合工作领域,高效组织活动,许多活动都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我所在的教科卫体委员会一方面创新组织“下基层惠民生”系列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助力科学普及工作,逐渐形成既暖人心、更聚同心的特色品牌。活动中,委员们深入边境海岛,慰问人民教师,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进田间地头,用科技力量赋能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践行大医精诚,持续帮助边疆民族地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传递奥运精神,千万名学生通过与冠军“过招”获得了前行的勇气。同时,以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委员科学讲堂”和“科普万里行”则是我们着力打造的新项目。一年来,已围绕生命科学、纳米科技、宇宙空间等主题,组织院士委员开展8场“委员科学讲堂”,结合视察调研开展50余场“科普万里行”,我们用心把科学的种子播撒下去,希望能撑起中国科技的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应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也一定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此,建议:

一、坚持政治站位,彰显人民政协为人民。要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履职“服务为民”工作的着力点,立足群众急难愁盼和实际需求组织活动。要面对面倾听意愿、心贴心了解诉求,在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中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二、坚持创新引领,发挥政协优势立品牌。要充分发挥委员主观能动性和专委会保障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立足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杜绝蜻蜓点水式、大呼隆式的活动。要总结好各专门委员会的经验做法,加强各级政协的沟通,力争形成更多上下联动、顺畅衔接、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

三、坚持凝心聚力,助推履职能力上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独特优势,在活动中注重融入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面向界别群众宣讲政策、解疑释惑,更好联系各界、团结各方,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目标落地见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张裔炯常委的发言

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最大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要“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一是在维护圆心上用心发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人民政协的初心所在,也是统一战线的圆心所在。维护圆心做得越好,团结根基就越坚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心骨就越牢靠。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以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引导委员首先从政治上看问题,凡事从政治上作考量,特别是在理论学习、委员培训、团结联谊、谈心谈话、情况通报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委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站位,深化对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在凝聚人心上用心发力。团结广大委员,并通过委员引导各界群众致力于强国建设、投身于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画好最大同心圆的职责所在。要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和生动实践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凝心聚力、促进团结的工作,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参加人民政协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良传统,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将民意的汇集、意见的表达、分歧的化解、共识的增进纳入制度渠道之中,不断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合力。

三是在汇聚力量上用心发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的生动局面,必须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人民政协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做好协商议政、视察调研、理论研究、重大课题研究等工作,汇聚推动工作的力量、抵御风险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为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

李龙熙常委的发言

 推动新时代地方政协工作

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闪耀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真理光芒,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学习好、贯彻好。

一、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新时代地方政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7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地方政协同全国政协层级不同,但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履行政治责任上是高度一致的。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团结引导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跟党走,风雨如磐不动摇。

二、锚定时代方位,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协与发展一线贴得更紧,要紧扣本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认真调研,既“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研究真问题、真破解问题。地方政协与人民群众离得更近,要真切感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完善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地方政协对政策落地情况感触更深,要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在压实“最后一公里”责任、打通“最后一百米”瓶颈上议政建言,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三、把牢性质定位,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也是地方政协的主要工作。要把握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要求,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坚持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协商平台搭在田间地头、社区企业,积极探索“开门议政”、“上门协商”等形式,为各族各界群众通过政协协商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搭建更多平台,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

四、着眼发展高位,强化地方政协工作的改革创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把地方政协工作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谋划,立足地域、界别特点和各自工作重点,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专门委员会工作,进一步发挥基础性作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建好用好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一网连通、一题共议,以数字化成果提升履职效能。

五、坚持有为有位,提高“两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做好政协工作,关键要靠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地方政协要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常态化开展委员读书、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完善委员履职评价,引导委员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加强政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配备结构。各级地方政协委员要珍视政治身份,以“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模范行动,在新征程上高水平履职尽责,续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政协篇章。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邓蓉玲常委
代表农工党中央的发言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

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优势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人民政协的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人民政协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对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也为包括农工党在内的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更好履职尽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创造,是实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第一,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各民主党派投身于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担任各级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成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坚定立场、坚持原则。

第二,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助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我们要传承弘扬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作为民主党派参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原则,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坚持参政报国、履职为民,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圆心,教育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界别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第三,坚持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我们要更加自觉主动地将民主党派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紧密结合,加强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积极参与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这一制度化平台,围绕主体界别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入调查研究,真切掌握和反映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积极履职作为。农工党中央将团结带领广大党员,深入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定改革信心,多谋改革良策,进一步发挥界别优势,聚焦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转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深入调研,紧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积极建言,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组织部部长)

赖明常委的发言

 强化责任担当 增强履职能力


人民政协走过了75年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政协委员要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立场不含糊、原则不动摇。勤学习、善钻研,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履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履职本领。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

27年政协委员的履职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必须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有很好的把握,始终保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为国履职,就是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心上,牢记“国之大者”,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将增进团结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摆在履职的重要位置。为民尽责,就是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心怀“民之关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辜负人民重托和群众期望。

一、要勤于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领会各项改革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作为政协委员,要加强政协知识学习,熟悉政协的历史、章程、理论,把握新时代政协工作的定位和特点、方式与方法等。学习,应当成为政协委员的永恒主题、终身课题,只有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锤炼品格、提升涵养、紧跟时代潮流和改革步伐。

二、要知情明政。要做到会协商、善议政,政协委员必须在知情明政上下功夫,特别是围绕本界别以及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和问题,中共中央作出了哪些重大部署,部委出台了什么政策,制定了哪些法规,做到心中有数。全国政协机关为委员们知情明政搭建了很多很好的平台,如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委员履职平台的政策推送,等等。更重要的是养成多读书看报看新闻的好习惯,多留心、细观察、深体悟,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持续提高议政建言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深入基层。政协委员的特点之一就是联系广泛、贴近群众。广泛了解社情民意,认真倾听意见建议,切实为民分忧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走进草野田间、街头巷尾,与普通的市民、农民、工人、学生、基层干部聊天交流,一方面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改革发展凝聚最大共识;另一方面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生活中需要哪些帮助、实践中总结的好点子,在广泛深入了解实情的基础上,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反映上去,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

75年来,一届又一届政协委员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了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献计出力,持续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

蒋建国常委的发言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强调的是,文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基本情形、历史命运、价值理念等的总体呈现,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道路选择、发展走向,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更为宏阔、更为深远的视野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当今时代发展、当下人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这样“三化”上。

一是“以文化事”,就是发挥文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深刻感到,文化的观念、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生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由此,党的创新理论有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和道义力量。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们能更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在更广阔文化空间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使中华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二是“以文化时”,就是发挥文化对时代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今天,人类社会不仅面临着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挑战,也面临着思想割裂、文化纷争等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深刻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从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以推进文明更新、进行文化创造的磅礴伟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是“以文化人”,就是发挥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这是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功用。人不仅是物质的、身体的存在,更是精神的、文化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对我国来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节奏加快,人的精神生活方面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越来越需要精神文化来安顿身心、滋养心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强调发挥文化和道德的教化滋养作用,让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让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发挥协商民主文化的作用。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质和真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共和”“商量”和“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运用协商民主文化助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

户思社常委的发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近年来,全国政协围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持续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调研。今年7月,我参加了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的“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视察,通过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我深切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扩大基层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充满期待,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激活。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区域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挖掘文旅企业、社会团体、民间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潜力不足,社会资源投入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够均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文化资源相对短缺和空间设施闲置并存;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机制有待完善,亟需在国家层面出台专项指导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

为此建议:

一是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更新行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契机,加强乡镇、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脱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工作重心放在乡镇、城市社区等基层,增加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向基层供给能力,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特别要关注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是推动事业与产业融合。支持地方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打通行政区域和部门界限,推动财政投入建设的文化、体育、培训等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政府和企业合作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补贴范围,充分利用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场站、产业园区等场所提供阅读空间、文创展览、数字艺术体验等群众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融阅读、艺术、文创、旅游、体育、娱乐、餐饮、生态、自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沉浸式文化空间,更大力度推进文旅融合。

三是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做好政策衔接,积极开展“立、改、废”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指导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的内容、途径,明晰政府和社会力量各方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入退出标准、考核约束办法和表彰激励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在职称评聘、相关补贴、税费减免、土地使用、水电气优惠等方面,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工作细则,推动政策更好落地,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持续助推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

朱生岭常委的发言

 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共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社交媒体、网络直播、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加速演变重塑,要求增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信心和能力,牢牢占领思想舆论阵地。结合调研提五方面建议:

一、以思想力引领,着力夯实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复杂演变的大背景下,思想舆论战线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生动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在全媒体场域坚守主阵地、把握主基调、弘扬主旋律,不断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以文化力浸润,大力加强文化内容传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要坚持“内容为王”,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努力构建中国故事蕴含中国道理、中国道理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体系,构建官方叙事主导、学界叙事支撑、民间叙事补充的联动传播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三、以技术力赋能,不断建强主流舆论阵地。媒体融合是技术驱动的变革。当前,商业传播平台成为主要信息入口,它们原则上不生产内容,只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主流媒体由于技术上的差距而受到冲击。补上技术短板既需要国家资金大力支持,更需要主流媒体保持技术敏感,抢占技术风口,着力于对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深度接纳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果,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既办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又用好商业化平台,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四、以创新力驱动,扎实推进主流媒体变革。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任务艰巨繁重。主流媒体要强化理念观念、内容技术、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创新,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要适应万物互联、网络泛在、入口无处不在、处处皆成平台的现实,更新对“平台”概念的理解,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让前端后台平台协同发力、线上线下渠道共融互通,改造优化整个传播生态,形成有利于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传播格局。

五、以组织力保证,全面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为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要内容,确保主流媒体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非公有制资本进入传媒领域,规范“自媒体”运行管理,规范数字版权保护措施,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推动形成天朗气清的良好网络生态。

作为一名政协常委,我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的殷殷嘱托,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提升履职能力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部战区原上将政治委员)

杨振斌常委的发言

 善用“大思政课” 培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各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来自大学的委员,结合学习贯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精神及日常实践,谈四点建议。

一是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阐释引领新时代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学术厚度支撑课程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二是善用新时代变革伟大成就案例,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开课堂边界,扩大教学场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特色模式,如上海交大与行业领域合作,开展国情教育和行业实践,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现场、“雪龙”号考察船上开设“大思政课”,组织医学生赴革命老区“重走白求恩之路”感受时代变革,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里固本铸魂。

三是善用高校的百年党史校史文化基因,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选择和时代使命,如上海市多所学校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共建现场教学点,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教育;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组织青年学子以艺术形式讲科学家故事,涌现出一批优秀校园原创艺术作品,广受大学生好评,有效增强了“大思政课”感染力。

四是善用多方面“大思政课”优势资源凝心聚力,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在体育竞技、科艺结合、劳动实践中挖掘价值引领契合点,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聘任行业专家、大国工匠、道德模范等担任校外导师,做好学生价值塑造的引路人,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合力。促进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提升启智润心效果。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周忠和常委
代表无党派人士界的发言

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

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过去有了质的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仍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

科技人员是科普的主力军。不仅科普知识离不开最新的科研成果,而且科学共同体还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发源地。然而,实践中科技人员做科普常常遇到“四不”窘态:“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近年来这些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受限于评价激励机制等,总体上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程度仍较低。

要加快形成大科普格局,需要强化全社会科普的责任,排在首要位置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科普工作领导责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202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重点关注的五大人群之一。他们的科学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科技事件的能力对社会影响重大,这些离不开科学文化素质的支撑。

当前,自媒体科普发展迅猛,但公信力不足。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媒体在科学普及方面具有突出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应当在科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目前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具有科学背景的比例较低,针对这一群体的科学传播培训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专家的咨询与顾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学普及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以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开设科学课,然而小学科学教育还面临诸多困难,专职科学教师严重不足,兼职教师压力很大,现仍有部分科学教师缺少理工科背景,科学课在很多学校受重视程度较低。

为此,建议:

一、为更好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完善相应评价机制,客观评价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贡献和价值,解决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后顾之忧。建议国家重大科研基金明确一定经费比例用于科普,既增加科普的经费投入,也对科技人员做科普提出要求和提供途径。建立完善的科普职称序列,让更多的优秀科普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综合施策,使科技人员能够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守好科普主阵地。

二、各级党校进一步加强对前沿科技知识、科技史、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精神方面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履职能力。

三、加强主流媒体的科学专家团队和顾问团队建设,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提升媒体报道的科学性。高等院校应加强科学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传播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入必要的知识内容。主流媒体机构在招聘从事科技报道的采编人员时,应更加重视其科学知识储备。

四、国家应尽快解决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建立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的机制和途径。在高等院校加大科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科学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名政协常委,我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举措和履职成效。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群常委的发言

 全面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今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15个遗产要素一次性全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生动实践,我作为申遗工作参与者、申遗现场亲历者,感受特别深刻。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等工作要求。这次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协商议政”。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作为一名从事文物工作的政协常委,我建议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建立中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统筹相关主管部门形成系统性保护合力。总结文物督察工作成果,建立国家文化遗产督察制度,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法律责任,严厉查处文物违法行为。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支持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投入,创新运用彩票公益金、地方政府债等财政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提供更充实经费保障。
二是进一步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与人才保障体系。修订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研究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配套制修订相关法规规章,筑牢文化遗产应保尽保法治屏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研究筹建文化遗产大学,加大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是进一步巩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前置保护等制度。总结文物普查调查经验,完善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制度。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推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和宣传传播。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价值,推出更多传承中华文化、反映时代价值的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独特优势,支持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有效开展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张复明常委
代表民革中央的发言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作出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既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大背景下,尽快着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顶层设计,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制定分阶段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民间团体、大专院校、主流媒体、大中企业、社会组织等各自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与项目策划,统筹政党、学术、文旅、艺术等对话渠道,以群众听得懂、感兴趣、可接受的方式,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二、加紧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大力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观与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融会贯通,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路线,讲明白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讲透彻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增强中国叙事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

三、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采用贴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国际化传播链条为路径,加快共建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基础设施,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对接、示范性规则的制定、行业性组织的建设。以投融资和交易平台为抓手,推动资金链、创意链、产业链、传播链、贸易配送链的跨地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文化各细分领域的出海平台、出海资本、出海企业的整合能力。

四、深化多种形式文明交流互鉴。利用电竞、动漫、街舞、音乐、短剧等新型文化形态的吸引力,以赛事、展演、论坛、贸易等主题鲜明的活动为载体,推动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区交流重心进一步下沉。侧重“全球南方”国家与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数字化生活、媒体传播、电商贸易、医疗卫生、公益慈善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寻求、激发、塑造话语和价值的共同点、共鸣点、交汇点,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尽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问题更好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发言人: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


校对:焦   晴
审核:史慧玲
来源:《中国政协》2024年第20期

中国政协杂志
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