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场四 —
第二实验小学: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
未来学校建设
12月19日下午,以“从适合到适性:数智引领下的未来学校建设”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也是学校市级课题《未来学校建设: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适性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期成果展示。
课程展位 参观体验
体育馆内,学校精心布置的展位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与会教师的目光。这些展位不仅是学校创新课程的缩影,更是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展示。课程内容广泛覆盖了STEM教育、编程、人工智能、创新阅读以及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果。
《家乡的桥》 首发仪式
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学校推出了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家乡的桥》,该课程采用项目化、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以“桥”为核心主题,巧妙融合了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劳技和美术等学科知识,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学习。与课程相配套的同名纪录片《家乡的桥》,已于2023年6月圆满完成拍摄,并在同年12月精心制作完成。
研讨会上举行了《家乡的桥》微电影首发仪式。“桥的这头是家,桥的那头是天下”,揭示了《家乡的桥》的内涵。这不仅是对家乡桥梁的记录,更是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对适性教育新模式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实践。
《重生之地》 故事展示
数字科幻故事《重生之地》,由学校AI科幻文学社的同学和老师们共同打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阅读分析文本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现象中的科学问题,以发展眼光和审辨思维认识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关系。以数字媒体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表达,将阅读中汲取的营养与个人想象力相结合,基于已知的科学大胆畅想未来的科学。
主旨报告 案例分享
课题负责人金平和课题组成员代表作题为《从适合到适性:数智引领下的未来学校建设》的主旨报告。
金平从“我们的思考缘起:立足时代,为国育才”“我们的实践探索:多面推进,深度融合”“我们的思考展望:面向未来,适性而育”三个方面,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展望。
五5班的沈雅兮同学分享自己作为小小艺术家的成长之路《我与画展平台共成长》,让大家看到“网上艺术厅”平台对学生成长的有效支持和赋能。
副校长李玲琳作《发现与成就“不一样的阅读者”》主题分享,从明确定位、优化环境、开发课程、校本研修、家校协同合作等方面,介绍学校的做法和经验。
科技辅导员王韵宇作《数智赋能:不一样的科学课》分享,从依托数智技术、人工智能课程等方面,介绍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专家点评 智慧启迪
专家点评环节,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主任黄书光教授指出,学校以高远的立意和多元化的推进方式,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巧妙结合地方特色课程,顺应社会变迁,实现教育的个性化适应。在教育理论的演变中,学校抓住了变化的脉搏,将理论落实到一线课堂教育中。未来,学校可以进一步深化适性教育与五育融合的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部部长潘丽芳高度评价了本次展示活动的创新性和立体性,认为课题研究成果扎实且丰硕。她指出,数智之桥通过虚实空间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打造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课程资源丰富多元,在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展现了卓越的尝试;基于数据的平台优化,评价机制的改革尝试值得称赞;数智之桥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实现了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愿景。
领导讲话 指明方向
金山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方德平对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中期成果表示肯定。他强调了教育创新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要营造宽松氛围,信任教育团队,培养个性化学生;推广全学科广泛阅读,拓展学生视野;实施新课标下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全面开展体育艺术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方德平提出四点希望,要深化五育融合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形成教育合力;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模式,推动教育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独立纪录片资深导演宁照宇,金山区博物馆研究员高文斌,上海思坦默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王雪华博士等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