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程建设关键议题探讨

文摘   2024-11-06 06:01   河北  


在探讨智慧课程的内涵时,我们应保持审慎态度,不急于为其下定论。相反,我们应全面而深入地审视智慧课程的各个维度,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尝试给出一个更为精准、全面且深刻的定义。本文旨在通过反思智慧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若干核心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智慧课程的理解。
一、AI技术在智慧课程中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智慧课程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当前阶段必然需要融入AI技术,否则便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程。更重要的是,AI技术应渗透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素中,从某种程度上实现课程的根本性重塑。
二、智慧教室与智慧课程的关系
在探讨智慧课程是否必须依赖智慧教室之前,我们需先对智慧教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尽管市面上存在许多高度智能化的“智慧教室”,但若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未真正服务于教学过程的便捷、灵巧与高效,则并非我们教育领域所追求的智慧教室。我们所向往的是,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技术能够赋能教学,使学与教的过程更加顺畅与高效。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智慧教室具备更强的感知能力,以更好地收集和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
三、课程内容重构的智慧之道
在智慧课程中重构课程内容,并非简单地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加入AI相关知识。这种做法在逻辑上存在误区。我们重构课程内容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被赋予了培养AI素养的目标任务。这与专创融合、课程思政等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不是简单地在内容层面做加法,而是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中融入AI技能、AI情感价值观等更多元化的AI素养元素。对于非计算机相关专业而言,这种重构更应体现在后两者上。
四、智慧课程实施的“灵巧”体现
祝智庭教授将“智慧”诠释为“灵巧”,这一观点在智慧课程的背景下尤为贴切。在智慧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应关注课程资源的建设、获取与应用是否更加“灵巧”,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更加“灵巧”,以及课程活动过程中的互动(包括主体间的互动、主体与内容的互动、主体与方法的互动等)是否更加“灵巧”。这些方面的“灵巧”程度,直接反映了智慧课程的智慧水平。
五、智慧课程评价的智慧体现
在智慧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评价功能的多样性。评价不仅具有诊断、调节、激励等促进作用,还可能仅具备鉴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常只认可课程结束后的检测结果作为鉴定功能的体现。然而,在课程运行过程中,评价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是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因此,智慧课程的评价应既关注课程运行的结果,也重视课程运行的过程。此外,评价的基础是测量,而评价中的“智慧”应同时体现在测量的精确性和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这两个关键步骤上。

来源:教育技术前沿

说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师培联盟
是一家教育研究、教育咨询、出版发行、培训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立经营、自主研发能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