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十县九无城,乐清一县九条城。在乐清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在漫长的中国海岸线上,有一座千年要塞,镇守着温州北大门,它就是著名的南宋古城、军事重镇——蒲岐。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大自然赋予她得天独厚的资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在这里有昔日狼烟缭绕的烟墩火、庄严雄伟的军寨城堡、风起云涌的喧嚣战场和文化昌盛的千年古镇。
虽建城较晚,但蒲岐这个名字一直响彻东南沿海。早在三千年前,在蒲岐,就有零星人家居住,现镇域内保存最早的遗迹可追溯到两晋时期,在当时,蒲岐只是个小渔村。
“古城四面绕桑田,渔瓦鳞鳞万井烟,近海人家无别业,生涯尽在打渔船”。过去,蒲岐以海业为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给了蒲岐子民无限的宝藏,也给这方土地带来危机,海盗、倭寇从乐清湾登陆,开始侵略沿海子民。
南宋淳熙年间,蒲岐开始修建土城,以防海盗。直至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是蒲岐历史的制高点,使蒲岐成为抗倭前线,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军事要塞。
蒲岐地处乐清湾一角,是乐清的东大门。战时可攻可守,每逢战事,首当其冲。明朝时期,蒲岐古城成为屯兵抗倭的要塞,明洪武二十年,设蒲岐为守御千户所,隶属乐清磐石卫,设正千户3员,副千户4员,分别担任掌印指挥、武略指挥、签书指挥、管操指挥、出海指挥、巡捕指挥、管屯指挥。洪武二十七年,又从各地调来18名指挥,带旗军904人,后增至3000多人屯守蒲岐。而据所志载,蒲岐在明代抗倭战斗较大的有13次,倭寇屡屡来犯,一大批将领战士英勇牺牲。
因此,为更好保护当地子民,同时便于屯兵演武,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视察浙江各郡,整顿海防时,对蒲岐城进行修整加固,自此,在乐清湾便有了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
北城门下的光阴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琳
内部贯以十字型主街和枝网密布的街巷格局,十字街方便车事信息互通和兵马调动,同时为进一步防止外部倭寇入侵,城内巷道布置设计成宽窄不等曲直多变的丁字路、断头路等,造成一种千变万化的道路网,方便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构成内部另一种防御体系。
明洪武元年在蒲岐就设有巡检司。之后蒲岐成为守御千户所更是有八方将领来此驻守。正德元年,总督备倭指挥白宏命蒲岐掌印指挥何彪拓展千户所教场,“纵横一望,可立万人” ,明清两朝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定居蒲岐,在蒲岐生息,繁衍子孙,也给古老的蒲岐文化中注入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多元文化经千百年的融合发展,成为具有蒲岐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蒲岐抬阁等。
一时间,经商之士、习武之人涌入这座蒲岐古城,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数百年来,蒲岐名贤辈出、文风兴盛,兴办的书院、书塾、私塾不在少数,如宋时万泽书塾,王十朋当年曾寄居在此求学。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侯廷训一门连续四代登进士第,可谓温州古代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北门小巷里,还有一座记载蒲岐历史变迁、留存蒲岐记忆的古城博物馆。馆内存放有蒲岐古城全貌的沙盘,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蒲岐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东海之滨乐清湾,蒲岐古城好地方,登上烟墩山,山顶便是古烽火台,面朝东海,风光无限,万亩良田尽收眼底,可曾几何时,明朝驻军就是在这里与倭寇鏖战,殊死相拼。昔日硝烟已定,蒲岐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渔家时光,迎面拂过的风里也透着海的味道。这座有着800多年建制史的海边渔盐特色历史古镇,已焕然一新,走进古城,也是走进一段光阴封存的故事。
老城区不大,步行逛逛停停1个半小时至2小时足矣,逛完还可以再去登蒲岐的"小长城"——海国长城。它就在虹南线旁,路过便可看到上山台阶和高耸的牌坊,山脚旁还有一绿色健康步道的指示牌。
其全长三千多米,从侯宅山至樟岙坑东岙山。城上建有长廊、亭阁、古建风格楼阁数座,沿途经侯副庙、千年古刹听箫寺等七个庙宇,城上重修了华秋烽火台。
逛古城,登小长城,晚上不妨再在蒲岐吃上一顿小海鲜,这一日游定是能有滋有味。
上图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琳摄
出行指南
从古城任意一个城门进,导航“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均可到达相应城门。古城内禁止车辆入内,推荐步行游览。
海国长城上山步道过牌坊选择右侧上山步道
相关阅读:推荐秋游好去处!打卡古城门,登高小长城,一揽山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