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岙挑灯节:灯火映千年的传承与狂欢,你可去现场看过?
旅行
2025-02-12 12:49
浙江
![]()
文图:张康道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瓯海泽雅周岙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挑灯节。今年承蒙周兄邀请,我有幸再次踏入周岙,深入探寻挑灯节的前世今生,感受它的狂欢氛围,也对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心怀感恩。农历正月十三的温州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村,空气中交织着竹篾的清新与鞭炮的烟火气息。这座隐匿于浙南山间的小村落,因一场延续六百余年的“挑灯节”声名远扬。相传明嘉靖年间,告老还乡的右丞相周东海将京都元宵花灯的热闹景象引入家乡,从此,村民们便以竹为骨架、以纸为外皮,扎制花灯并巡游,祭祀“石马爷”,祈求风调雨顺。岁月悠悠,这项习俗一直沿袭到1952年,之后中断了40多年,于1994年恢复活动,并于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岙人对挑灯节的重视,近乎虔诚。村民们常说:“过完十三才算过完年。”正月初二起,家家户户就开始砍伐村中盛产的水竹,剖竹成篾、扎制骨架、糊纸涂彩。花灯的造型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十二生肖、莲花船灯,到充满现代感的火箭飞船,无一不体现着村民们的精巧构思。省级非遗传承人周作平,既是乡村医生,也是扎灯匠人。在他的诊所里,堆满了半成品花灯,蛇形灯笼栩栩如生,信子灵动盘绕;江心屿双塔灯精巧玲珑,纸山四连碓灯甚至能模仿捣刷造纸的动态,引得孩子们驻足观看,惊叹不已。2025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下午,我随着如潮的人流走进周岙。村口彩旗飘扬,楹联醒目:“灯火万家良宵美景;笙歌一曲盛世之音”。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红绸,系着万年青与柑橘,寓意着吉祥如意。街道两旁祭桌整齐排列,猪头、年糕、寿桃等供品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米酒的香醇。午后的周岙,便开启了手艺的比拼与灯谜的智慧较量。村民们把精心制作的花灯挑到洞桥头。三角、六棱、八面的几何灯光彩夺目,鱼跃龙门、神舟飞天等主题灯活灵活现。评委们在花灯间仔细品评,评选出“最佳创意”与“最美工艺”。猜灯谜的地方人头攒动,答对的人喜获印有“石马爷”图案的纪念品,欢笑声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相互交融,充满节日趣味。夜幕降临,一场震撼的火龙游动视觉盛宴正式上演。晚七时,三声礼炮响彻夜空。巡游队伍从石马殿出发,龙头灯高达五米,龙身点缀着LED珠光,仿佛星河洒落人间。随后是旗队、宫灯队、铜鼓队与高跷队,村民们手持青竹枝挑起花灯,融入蜿蜒数公里的“火龙”之中。队伍途经陶厂、周岙小学、鹤岙路口,沿途村民燂红(燃烧松枝驱邪)、燃放鞭炮迎接花灯,火光与灯光相互辉映,将山村的夜空染成金红色。此次活动吸引了多达3万人参与,现场热闹非凡。行至山前路,一位七旬老人颤抖着递来一盏鲤鱼灯,说道:“这灯我扎了半个月,盼着孙儿考上大学!”灯面上写着“鱼跃龙门”,竹骨轻轻晃动,仿佛鱼儿真的要腾空而起。队伍末尾的年轻情侣举着电动旋转莲花灯,笑着说:“传统里加点科技,老祖宗看了也会觉得新奇!”篝火中,承载着周岙人的祈愿。两小时后,巡游队伍回到石马殿。千盏花灯被投入篝火,火焰冲天而起,村民们合掌默默祈祷。火光中,纸山六百年的造纸技艺、竹灯匠人的匠心、游子归乡的眷恋,都化作灰烬,随风飘散在山林间,只留下对新岁“红红火火”的质朴期盼。这场吸引3万人参与的万人狂欢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与村民共同构建的坚实保障网络。严阵以待的“护灯人”。泽雅镇委、镇政府提前数月精心部署,划定交通管制区域,设置7处接驳点,用以疏导数万游客。活动当天,执法人员分成四组进行巡查,严禁摊贩售卖氢气球、孔明灯,并督促村民清理门前的易燃物品。村卫生室旁,急救车与消防车随时待命,志愿者们手持灭火器沿街巡逻。“木屋多、山林密,一颗火星都不能有!”执勤民警擦坚守岗位,紧紧盯着人流密集的地方,不敢有丝毫松懈。保障也便民,多辆接驳车免费接送。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传统花灯也在悄然“升级”:竹架内嵌入LED灯珠取代蜡烛,既消除了火灾隐患,又延长了展示时间;巡游路线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方便游客规划行程。周作平在河岸搭建临时展棚,用“无骨花灯”与电动灯吸引年轻人,还曾走进校园传授扎灯技艺。“不能让手艺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这是非遗传承人周作平的坚守!乡情凝聚的自治力量。村民们自发组成“护灯队”,协助引导游客、维持秩序。家家户户备好消防水桶,即便人来人往,却依旧秩序井然。83岁的林阿婆一边摆路祭一边念叨:“从前闹灯靠族规,如今靠大家心齐!”离开村子时,夜空已恢复宁静。回望周岙,零星的灯火还在窗棂间闪烁,宛如星星落在山坳。这场跨越六百年的灯火盛会,不只是民俗的生动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韧性的深刻讲述——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一群人以竹为笔、以灯为墨,书写着对传统的敬重与创新的勇气。或许正如周作平所说:“灯灭了,故事还在;人散了,根永远扎在这里。”![图片]()
![图片]()
![图片]()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