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张康道
每年正月初一,我都会前往大高桥的岳母家拜年。只要天气晴好,我必定会去松台山一带走走逛逛。今年亦不例外,我从大高桥出发,途经松台广场,拾级登上松台山,随后步入九山公园。一路上,我先后经过松台别业、徐定超旧居,又从胜昔桥沿着九山路,伴着九山湖的粼粼波光漫步,穿过放生池、周宅祠巷,最终回到了旅程的起点。全程约7公里,耗时两个多小时。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历史长卷,每一处古迹、每一个故事、每一口美食,都成为画卷中浓墨重彩的笔触,见证着鹿城深厚的历史文脉在松台山麓间静静流淌,绵延不绝。正月初一的午后,阳光轻柔地透过松台广场的榕树枝叶,在青石板上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广场中央,八角井(又称八卦井)安然静卧于松台山东麓。井栏由八块青石板巧妙合榫而成,其上精美的“白鹿衔花”和牡丹浮雕纹饰,无声地诉说着东晋匠人卓越的精巧构思。这口井是东晋太宁年间(323 - 326),郭璞营建永嘉郡城时所凿的“二十八宿井”之一,其建造旨在对应天上的星宿之象。井壁由坚固的花岗岩砌筑而成,深达5米,井水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清冽不涸。在东北方向,还有金沙井,它同样是温州古城“二十八宿井”中的一员,更是温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名泉之一(另外两处分别是江心屿的海眼泉和翠微山的玉眉泉)。明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中记载“松台有井,泉甘美”,所指的正是金沙井。![]()
![]()
广场的北首,复建的三牌古坊牌坊巍峨耸立。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张璁(世人尊称“张阁老”)归隐故里,嘉靖帝特赐建造三座石坊,题额分别为“孤忠”“赉贤”“柱国”。如今复刻的石坊,虽已不见原坊的旧貌,但在雕梁画栋之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明代官式建筑的独特韵味,依稀窥见昔日“三坊映松台”的繁华盛景。![]()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永嘉宿觉大师的雕像便映入眼帘。大师法名玄觉,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出生于永嘉。他曾前往曹溪与六祖慧能论道,凭借着深厚的禅学造诣,获得了“一宿觉”的美誉,其禅学思想都凝聚在《永嘉证道歌》中,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远播至日本和韩国等地。雕像身后,松台山形似斗魁,山顶郁郁葱葱,苍松遍布,山坪平坦开阔,宛如一座天然的平台。南宋永嘉学派的巨擘叶适曾盛赞这里有“江月松风之胜”,清代的朱彝尊也用“松子落空山”的诗句,勾勒出山间清幽宁静的意趣。山巅之上,净光塔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铜质的塔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熠熠光辉,气势恢宏。这座塔最初是唐代元和年间为永嘉大师修建的真身舍利塔,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2006年,依照宋代的形制,将其重建为七层仿唐楼阁式塔。倘若登上塔顶,极目远眺,九山湖宛如一块碧绿的碧玉,镶嵌在城市之中,鹿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塔侧的仙人井中,清泉潺潺流淌,井栏上镌刻着“道光己巳冬松台仙井梅铨书”的字样。![]()
![]()
在观松阁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温州方言对话正在悄然上演。展馆运用先进的声光技术,生动地还原了童谣《叮叮当》的优美韵律,那句“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穿越了百年的时光,至今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民歌集中的珍贵遗音。转到山的北麓,九山书会的古戏台映入眼帘,朱檐飞翘,红灯高悬。这里是南宋南戏的发源地之一,2023年央视戏曲春晚曾在此录制节目。沉浸式话剧《@南戏故里》以《张协状元》为蓝本,生动地再现了“戏文子弟”的创作场景。戏台的楹联“一曲霓裳传玉笛,九山风月入金樽”,将南戏与山水人文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九山湖畔,风光旖旎,景色美不胜收。行走在湖畔,松台别业令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这座民国时期的花园洋房,由教育家黄溯初于1921年始建,其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庭院内,假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老梅枝头初绽新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廊下陈列着黄溯初创办瓯海公学的相关史料,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他为教育事业奔波忙碌的身影。![]()
![图片]()
湖畔的另一侧,温州籀园(原籀园图书馆)隐匿在绿荫之中。这座民国建筑群,曾经是温州的文化地标,如今已成为温州教育史馆。馆内陈列着温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详细地讲述了籀园与近代温州文人的交游历史。庭院前,三位名人的雕像庄严肃穆地矗立着,他们分别是清末经学大师孙诒让、教育家陈虬与金嵘轩。馆外的胜昔桥边,十余棵古榕树郁郁葱葱,根须垂落下来,犹如一道道珠帘,与湖面的倒影相互映衬,构成了“榕影映波”的绝美景观。![]()
![]()
不远处,徐定超旧居的青砖门楼显得低调而古朴。这位清末御史的旧居经过修缮后,如今成为一家集历史名人展厅与咖啡茶馆兼容的新文旅商业空间,人气很旺,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这或许是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一次有益尝试。![]()
![]()
![]()
蛟翔巷的“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是一座西式小楼,它曾是温州最早的民办中学图书馆,如今与九山公园的栈道相连,成为了市民散步休闲的热门网红打卡点。此外,还有王十朋纪念庭、回归亭等众多历史遗迹,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
![]()
平日里,我经常从大高桥经过,却从未特别留意过壬子巷大厦前的仿古亭。这次,我特意走近一探究竟,原来这里是“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旧址(纪念亭)”。该亭为正四角形仿古式建筑,亭高7.6米,占地面积27平方米。亭内上方悬挂着“温独支”碑文,供游人瞻仰,展现了早期革命者在温州的活动片段,让人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据介绍,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简称“温独支”)旧址原本位于温州市侯衙巷新民小学,是三间民居平房。“温独支”成立于1924年12月,是浙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最初隶属于党中央,后来归上海区委领导。2007年,中共温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当年“温独支”成立旧址的附近,建成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纪念亭。(侯衙巷原东起壬子巷,西至信河街,后拆建成新国光商住广场。)这一路,放生池也不容错过。此池与九山河相通,历史已逾千年。河边有一棵古榕树。相传,五代时,此地有书生,人品善,以撰联写对糊口。一次曾买一条活鱼放生,岂料那年大考得中榜眼。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争相购买鱼鳖至此放生而得名。![]()
这一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丈量历史,还可以用舌尖品味传承。路过九山时,“九山冰淇淋”小亭前人潮涌动,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款以九山湖命名的冰淇淋,奶香浓郁,还点缀着薄荷碎屑,曾经是老温州人夏日消暑的共同记忆,如今已成为非遗美食的典型代表。在乘凉桥与蝉街的转角处,“老王灯盏糕”的店前排起了长队。金黄酥脆的灯盏糕裹着萝卜丝和鲜肉,咬上一口,油香四溢,这是非遗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传承。![]()
![]()
这趟旅程中,我目睹了红色火种的微光闪耀,领略了南戏的千年遗韵,欣赏了松台净光塔的熠熠风姿,感受了九山湖的粼粼波光,见证了民国教育的启蒙之光,也体验到了市井非遗的烟火气息。希望来年新春,我能再次续写与鹿城的不解之缘。我坚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松台、九山湖一带的魅力都将永不褪色,继续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领略,成为鹿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注:本文已刊发于2025年2月6日温度新闻
![图片]()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