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江南,怎能错过穿越千年的台州府城?让每个游客流连忘返~~

旅行   2025-02-08 14:00   浙江  

【 台州府城:穿越千年的江南古城 

文&图叶望庆



台州府城墙


台州府城墙,位于台州临海。最初修筑于东晋隆安四年(402 年),乃是为抵御孙恩等农民义军而建。历经隋唐时期的逐步发展,北宋熙宁四年(1071),郡守钱暄为了减少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在修筑设计上,特意增高加厚了墙体,城门处设置了瓮城,城墙修筑了马面与护城壕。这一独特设计,不仅增强了防御能力,还有效地起到了缓冲洪水的作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防体系,在我国城墙建筑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认定为“北方明长城的示范和蓝本”。

城墙全长约 6000 余米,现今尚存 5000 余米,设有城门 7 座、敌台 12 座、马面 15 座、女墙 1584 个。它东起揽胜门,沿着北固山的山脊延伸至烟霞阁,在陡峭的山岩处抵达灵江东岸,再延续至巾山西麓。

它沿江而起,依山而筑,俯视大江,矫若游龙,雄伟秀丽,堪称江南现存最为出色的古代府城城墙。其北部一段最陡峻,依山就势,俯视大江,逶迤曲折,如巨龙飞舞。此段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形神俱肖,被誉之“江南长城和“江南八达岭”。

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与城墙交相辉映,增添了一分灵秀之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的古城墙见证了台州地区的沧桑变迁。东晋时期,此地为台州郡的治所,到了唐朝,升级为台州府。明朝时期,戚继光在此抗击倭寇,使其成为海防重镇。清朝时期,又见证了它的繁荣发展。

这座城墙不仅具备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承担着防洪的重大责任。元朝灭亡南宋后,元帝下令拆除江南的古城墙,唯有台州府城墙因其独特的防洪功能而被特旨免拆。其设计独具匠心,敌台、瓮城、马面、垛口、女墙、护城河等细节之处尽显古人的智慧与坚韧。城砖中还有“铭文砖”,上面刻着窑工的名字、制造日期、吉祥话语和数字等,仿佛是千年古城的神秘“密码”。

登上江南长城,首先要攀爬 198 级陡峭的“好汉坡”才能到达揽胜门。揽胜门的城楼名为顾景,正面有启功题的匾额“湖山一览”。穿过揽胜门,便能看到戚继光的铜像,他曾经在此抗击倭寇,保卫家园。虽说台阶陡峭异常,但登顶之后,临海全城的美景、东湖的毓秀风光尽收眼底,绿树环绕着碧水,亭阁错落其中,美不胜收。

再继续前行,经过近乎笔直的“百步峻”阶梯,抵达古城墙的最高点白云楼。极目远眺,巾山层峦叠翠、众多宝塔拥立,灵江滔滔不绝、环城向东奔腾,临海城区高楼大厦林立,古街小巷、白墙黑瓦依墙而建。

沿着城墙继续前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到古城墙的庄严厚重,每一块砖石都铭记着历史,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坚毅。攀登江南长城,实乃体力与心灵的双重洗礼,随着脚步不断登高,疲惫之感逐渐被深深的震撼所替代。



城  隍  庙


台州府城隍庙,位于台州临海市望天台路城隍山,紧依台州府城墙。它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 年),与台州的建置同期,至今已有近 1400 年的历史,是台州最早、规模最大且庙产最为丰富的城隍庙。

城隍信仰在古代中国颇为盛行,承载着人们对城市保护神的尊崇与祈愿。“城隍”之名源于“城”和“隍”,“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有城有隍,城市方能安稳,城隍神便是城市的守护神。台州府城隍庙是临海古城的重要文化载体,所供奉的是台州城隍屈坦。

据记载,屈坦是临海的首任郡守,但他无心仕途,侍奉母亲隐居于临海大固山。屈坦是三国孙吴尚书仆射屈晃之子,祖籍汝南,三国吴时居住在临海章安,出生时便有神异之象。他在临海多行善举,在民间有着良好的口碑。唐武德四年设立台州,以屈氏故居作为州治,于是奉屈坦为城隍神。相传屈坦成为城隍爷后,尽职尽责,台州遭遇水旱之灾时,官民“祷祈多有灵验”。五代至南宋,他先后被加封为“兴圣永安王”“昭贶灵惠通应显佑侯”“显应顺利王”等。
这座庙宇在漫长的岁月中多次遭遇火灾,现存建筑于 2004 年在原址修复重建,主要包括主殿、慈航殿、药王殿、财神殿、钟楼、鼓楼等。庙内保存着诸多珍贵文物,如台州筑城墙的“长城石”模型、武状元练武的“状元石”、唐武德年间的香炉以及紫阳真人炼丹的古井等。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城隍寿诞,会举行为期三天的大众保平安活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庙会,热闹异常。

这座城隍庙仿佛一部无言的史书,叙说着岁月的故事。庙内最令人震撼的是植于隋代的古樟树,被誉为“树中之冠、古城一宝”,距今已有 1400 多年。此树曾遭雷击,树干被劈去大半,厚度仅 65 厘米,不足原来的六分之一,却依然存活,生机未灭。至今枝繁叶茂,绿荫如盖。为支撑其生长,背面竖着水泥柱。

此树并非普通树木,更像是历经沧桑的守护者,见证了临海的千年岁月,也被视作“福树”,是庙内另一位受香客青睐的“神仙”。树前的围栏系着无数红丝带,人们在此许愿祈福,祈求健康、学业、姻缘等。台州府城隍庙与古樟树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众多游客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厚重。



龙  兴  寺

龙兴寺,坐落于台州临海市巾山西麓、紫阳古街的南端。其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 年),最初名为“神龙寺”,迄今已有近 1300 年的历史。龙兴寺乃是唐鉴真和尚的驻锡之地、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的受戒之所、日本茶道的发祥地。不仅是台州佛教的官寺,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之一,见证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进程。

我们从台州府城兴善门下来,悠悠古风迎面扑来,不远处,龙兴寺悄然伫立,宛如一位超脱尘俗的智者,静候着有缘人来聆听它的故事。寺院门口有一座牌坊,上书“神龙古刹”四字,牌坊下的台阶上,两个铜制僧人正拾级而上,重现的正是唐贞元二十年,日僧最澄大师经日本天皇准许,率领弟子译僧义真来到龙兴寺学习佛法。

当时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大师应台州刺史陆淳之邀,在龙兴寺讲授《摩诃止观》,最澄便师从其学习,研习教义,并于翌年 3 月 2 日在龙兴寺西厢房“极乐净土院”受菩萨戒的历史场景。最澄大师返回日本后,在比睿山大力弘扬天台教义,正式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并获天皇敕封,成为日本的首个佛教宗派。

踏入寺门,古朴厚重的气息瞬间将人笼罩。寺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在日光下勾勒出古朴的轮廓。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殿内香烟缭绕,梵音袅袅,慈悲的佛像令人内心瞬间沉静。漫步寺中,仿佛能目睹往昔高僧大德们在此修行讲经的身影。其中,龙兴寺与鉴真东渡的渊源,更为这座古寺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为弘扬佛法,决心东渡日本。在第四次东渡之前,鉴真大师驻锡于龙兴寺。在此,他筹备物资、招募工匠,为东渡精心筹备。随行的龙兴寺高僧思托,更是一路追随,历经艰难险阻,“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最终,思托协助鉴真大师在日本创建了唐招提寺,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文化传播至海外。这段历史,不仅是龙兴寺的荣耀,更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兴寺历经兴衰沧桑,现存建筑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风格融合了唐代寺庙的风貌以及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寺庙内的大佛殿、藏经楼、山门、罗汉堂、屏风殿、祖师殿等建筑物在设计上展现出古代建筑的韵味。

唯有后山的“千佛塔”为元代建筑,它始建于唐天宝三年,现存塔身为元大德三年重建。六面七层的塔身,中空而精巧。每层一门,二层至七层除一门外,面面有龛,每面都贴满模压烧制的佛像砖,共计 1003 躯。这些佛像面容慈祥,姿态各异,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巾山上还有三座塔,分别是“文峰双塔”与“南山殿塔”,那座“南山殿塔”,据说是为纪念唐玄宗时抵御安禄山、死守雎阳城的张巡元帅而建。它们与千佛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巾山塔群。

相关阅读:浙江第一古街!千年古城的缩影,却三十多年前才有名字,你可去过?

这座千年园林颜值不输杭州西湖,藏在临海少有人知,你可去过?

中国最美的千年古刹!免门票的的5A景区!如一股清流,一定要去一次!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金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 

温州古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