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几个孩子,最孝顺的往往是这一个,别疼错人啦
文摘
2025-01-31 22:15
山西
![]()
前几天,邻居李阿姨在楼下唠嗑时,愁眉苦脸地叹气:“我怎么也没想到,最孝顺我的,竟然是我最不看好的那个孩子。”她家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聪明懂事,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好东西都先紧着他。小儿子性格大大咧咧,小时候调皮捣蛋,李阿姨总觉得他“没出息”,对他也没那么上心。结果,等她年纪大了,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大儿子事业忙,逢年过节都难得回家一次,电话更是没几个。反倒是她不看好的小儿子,经常买菜送来,嘘寒问暖,每个周末都陪着她说话。李阿姨苦笑着说:“以前总觉得他成不了大器,现在才发现,他才是最牵挂我的那个。”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区:总觉得“成绩好、懂事的孩子”以后会最孝顺,但其实,真正最孝顺的孩子,往往是以下类型的。我们总觉得,家里那个最聪明、最优秀的孩子,将来会最孝顺。毕竟,他有出息、有能力,应该也会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长大后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取决于童年时的“被爱体验”。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总是被父母忽略,总觉得自己得不到公平的爱,他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情感距离”——这些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不会主动亲近父母,因为他们的童年已经让他们学会了“自我保护”——“既然我得不到公平的爱,那我也不会付出。”反之,那些从小被公平对待、情感上得到足够滋养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的情感链接更深,愿意回报父母的爱。有的孩子小时候被父母管得最严,长大后却最冷漠,连过年回家都不愿意多待。有的孩子小时候调皮、不被看好,长大后却成了最牵挂父母的那个,生怕父母吃苦受累。得到太多关注的孩子,可能会习惯于“接受”,但未必懂得回报。被忽略、但依然渴望爱的孩子,反而可能会成为最牵挂父母的人。换句话说,小时候被宠太多的孩子,习惯了被爱,而小时候被忽略但依然努力贴近父母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倒过来照顾父母”。这种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在家里被区别对待”,所以对家庭的归属感更强。他们知道父母是公正的、爱自己的,所以愿意回报这份爱。这种孩子小时候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他们对“情感连接”有很深的渴望。有些父母年轻时觉得:“孩子小时候不需要太多陪伴,长大后他们就会懂事了。”但现实是,孩子长大后会回馈的,不是父母的“期待”,而是父母当年的“给予”。但孩子的情感是很敏感的,长期被冷落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会疏远父母。公平对待孩子,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才会在将来愿意回报家庭。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听话就行,但其实,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他长大后才会愿意把这种爱回馈回来。很多父母喜欢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我为了你吃了多少苦,将来你一定要孝顺我!”但亲情不是“索取”,而是“自然流露”。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愿意亲近父母,而不是被逼迫去孝顺。有些孩子长大后,对父母冷漠,不是因为他们“没良心”,而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温暖。真正的孝顺,不是父母“安排”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才期待他们孝顺,而是从他们小时候开始,就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温暖。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