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你的孩子大方点”,不然孩子可能会很自卑,长大后难改
文摘
2025-01-26 21:51
山西
朋友和儿子小宇一起去商场,儿子看到了一只他心仪已久的玩具车,迫不及待地指着它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喜欢这辆车,可以买吗?”朋友冷冷地说:“这么贵的东西,不能乱花钱,你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朋友跟我说:“我知道小宇喜欢那个玩具,但家里已经有太多无用的东西了,买了也不过是浪费。”她说这话时,语气平淡,仿佛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问她:“你觉得小宇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呢?”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他没有发火,也没闹,反而安静得让我有些不安。”我突然想到,孩子从第一次得不到中的哭闹,到最后的沉默,内心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小宇或许已经习惯了从妈妈那里得不到什么,这样的习惯,可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但“节俭”并不等于“吝啬”,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孩子太过“小气”,无论是物质上的吝啬,还是情感上的冷漠,都可能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而这种自卑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桌的文具盒上有卡通图案,还带一个小密码锁。而她的文具盒,却是表姐用过的、最普通的铁皮款,划痕斑驳。小薇曾说过,想要一个新文具盒,但家里却回复她:“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什么用?别攀比!”多年后,小薇回忆起这件事时,仍然觉得心里酸酸的。家里不是买不起,只是不愿意买。她说:“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好像自己不值得拥有那些好东西。”当他们渴望一个喜欢的物品时,不一定每次都说“不行”。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沟通,孩子会明白哪些是必要的,哪些需要等待。比如,当孩子希望拥有一个新玩具时,与其直接否定,不如和他们一起商量:这个玩具是否适合,或者可以用什么方式去获取,比如通过努力完成任务来实现。当孩子的需求得到适度满足时,他们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压抑中失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孩子内心的自信,也正是在这些微小的回应中被慢慢建立起来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习惯表达爱意,也可能是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太多关注”。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忽视很容易被解读为“不被重视”。有一次,娜娜得了全班第一,拿着奖状开心地跑回家,可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考第一也没什么了不起。”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父母多么夸张的称赞,而是一份真诚的认可。试想,当孩子努力付出后,听到的是一句“你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他们的心中会涌起多大的满足感。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一些积极的表达,当孩子努力时,及时给他们一个拥抱、一句鼓励。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即使不够完美,也可以对他说:“我喜欢你的创意,你的颜色搭配很棒!”这些小小的肯定,不仅能让孩子感到温暖,也能激励他们继续探索自己的潜力。当孩子因为失败或受挫而表现出低落时,不要急着批评或者否定他们的感受。不妨蹲下来问问:“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吗?”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支持他们。有些家庭,在孩子的社交中表现得过于拘谨,比如不愿意让孩子带朋友回家,或者觉得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是“浪费时间”。我认识的一位家长,每次孩子想邀请同学来家里玩时,他都拒绝:“家里又不是游乐场,干嘛带人回来?”结果孩子逐渐变得不愿意邀请朋友,也很少主动参加班级活动。长此以往,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都会受到影响。其实,一个开放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友谊,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世界。试着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当他们想邀请朋友回家时,也不妨大方一点。这样的接纳,会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朋友和社交需求是被尊重的。比如,孩子提出想在家里举办一个小型的生日派对,我们可以参与其中,帮助他们布置场地、准备点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被支持,同时也能通过与朋友的互动收获更多自信。对孩子“大方”,绝不是指纵容或溺爱,而是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关注和支持。孩子的世界很小,他们渴望被爱、被接纳,而我们的每一次回应,都会成为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