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时,走亲戚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大人们寒暄叙旧,孩子们在一旁玩耍。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有些大人对待孩子的方式,看似是玩笑逗乐,其实已经越界,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走亲戚时,有4种行为不是逗孩子,而是“不怀好意”,别不好意思制止。一些亲戚觉得“孩子小,听不懂”,所以拿他们的外貌、性格、甚至成绩开玩笑。我曾见过,邻居女孩因为数学不及格,亲戚们跟她开玩笑说:“以后出门,可别说你认识我们,太丢人了。”女孩当时眼圈就红了,但她爸妈却也只是笑笑,没有帮她说话。女孩没考好,虽然父母也不一定高兴。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赚得不多、不如别人有出息,被亲戚这样调侃:“以后可别说认识我们,太丢人了。”所以,当亲戚拿我们的孩子这样开玩笑时,我们一定要制止,不要怕得罪人。我们不一定要跟人家吵,而可以轻松但坚定地回应:“孩子听得懂的,咱们别这么说,他会难过。”很多人觉得,这些话语,不过是亲戚之间表达亲密的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强人所难”。孩子不一定愿意自己被当成宠物对待,这个亲一下、那个摸一下的。如果孩子明显不愿意别人这样做,而亲戚却又强迫,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和排斥。有一次,我家女儿在亲戚家玩,一个胡子拉碴的亲戚突然把她抱了起来。我看到后,赶紧过去把女儿抱过来,并说:“我女儿不是小气,她只是不喜欢被这样抱着。”很多亲戚喜欢不经过同意,就乱抱小孩,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小孩子。但其实,面对不熟的人,孩子是不愿意被人随意抱的。这不仅是他的界限,更是他避开陌生和危险的本能。若孩子不愿意肢体接触,那我们要及时站出来制止。同时告诉孩子,他们有权对不舒服的行为说“不”。在一些亲戚眼中,孩子没有隐私可言,随便翻看他们的书包、手机或日记是理所当然的。可在孩子眼里,这是一种对自我空间的侵占,甚至会让他们对亲戚心生反感。原来,那天亲戚翻了她的书包,拿出一本日记当众念了起来,还嘲笑她写的内容幼稚。女儿当时冲过去夺下日记,但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愿意跟着爸妈去走那家亲戚了。面对这种行为,我们要明确告诉亲戚:“孩子的东西是他的私人物品,咱们还是不要随便翻动。”同时,回家后也要和孩子沟通,让他们知道,父母尊重他们的隐私。“妈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喜欢你了,只喜欢弟弟妹妹。”不知道你发现没,孩子一听到上面这些话,往往都会害怕得哭起来?但孩子哭得越厉害,有些人反而笑得越开心,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这种相处方式。但“吓唬”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一位宝妈说,她孩子每次听到老师的名字,都会变得特别紧张,甚至出现胃痛的情况。后来她才知道,原来每次去奶奶家,奶奶总是用“告诉老师”来吓唬孩子。这种恐吓虽然看似无害,但实际上,却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听到亲戚故意吓唬孩子,我们要立刻制止,并告诉他们:“孩子需要的是耐心沟通,而不是恐吓。这样只会让他害怕。”走亲戚时,以上4种行为,不是逗孩子,而是“不怀好意”,我们要及时制止,别不好意思。
往期精彩推荐:
宝宝见到“某人”突然大哭?别人可能不懂,家长心里要明白
除了墓地,这4个“地方”尽量别带孩子去,家长别大意
孩子是“有福”还是“无福”,刚出生时就能看出来,八九不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