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被打了可以还手吗”,妈妈回答显高智商,值得你学习
文摘
2025-01-11 20:49
湖南
在小区玩时,我听到一个孩子委屈巴巴地对他妈妈说:“妈妈,刚那个男孩打我了,我可以还手吗?”这位妈妈没有说“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告诉他:“你可以保护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智慧地应对。”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孩子问:“我被打了可以还手吗?”这时候,我们要怎么回应,既不让孩子受欺负,也能教会他们解决冲突的智慧?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教育,更是对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的塑造。那,我们具体要怎么告诉孩子,才能让他既有底气又有分寸?当孩子问“可以还手吗”这个问题时,其实他们心里已经感受到了委屈、愤怒,甚至对规则感到迷茫。认知发展理论指出,6~12岁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对规则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比如,他们会疑惑:打人是不是永远不对?那别人打我时,我该怎么办?能打回去吗?打回去又打不过怎么办?孩子在遇到冲突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找家长,希望能从大人那里获得明确的答案。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说“不可以还手”或者“打回去”,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迷茫,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不可以还手”: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能被动接受伤害,甚至怀疑自己在家长心中的重要性。“打回去”:这又会让孩子误以为,暴力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导致问题扩大,甚至可能在学校受到更严重的处罚。我们若没有结合情境,给出具体的分析和指导,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的回答没有帮助,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困惑。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还手与否,取决于很多情境。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判断局势,并采取最恰当的行动。以下是几个关键点:当孩子被打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保护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这并不是鼓励孩子“以暴制暴”,而是让他们知道,在面对暴力时,不能完全被动忍受。我们可以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可以先躲开,保护好自己。实在躲不开时,用力喊‘不可以打我!’告诉对方你不害怕。”因为大声表达自己的意愿,能让打人者意识到你的底线,同时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从而避免事态升级。有时,孩子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反击行动来制止对方,但这种反击不是“报复”,而是自我防卫。我们可以教孩子用最小的力量保护自己,而不是主动攻击。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无法逃避,实在需要还手,那就用力推开对方,赶紧跑到老师或者大人身边。”我们需要教孩子,冲突发生后,必须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报告,并学会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让孩子意识到,暴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除了自己保护好自己,还可以找老师帮忙,让大人来判断怎么解决冲突。”当孩子问“可以还手吗”,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几步来回应:孩子提问时,情绪通常比较激动。我们首先要表示理解,让孩子感到被支持。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受了委屈,被打了肯定很生气,对吗?你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在表达理解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避免事情升级。告诉他:“如果有人打你,第一件事是保护自己,尽量躲开。如果对方不听,你可以大声喊‘别打我’,实在不行就找老师帮忙。”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会孩子用智慧和勇气来应对冲突,而不是简单地还手。比如说:“有时候,别人打人是因为生气或者有不好的情绪。你可以试着问他‘你为什么打我’,如果不行,我们一起想办法找老师解决,好吗?”当孩子知道自己被支持时,他们会更有底气应对冲突,不会害怕孤军奋战。通过引导孩子分析冲突原因、理解对方情绪,孩子能学会换位思考,并用智慧而非暴力解决问题。家长的回答明确告诉孩子:冲突不是用暴力解决,而是通过保护自己、寻求帮助和沟通来化解。这种规则意识,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更加得体。当孩子问:“我被人打可以还手吗?”你会怎么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