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疏远了?3个原因太现实
文摘
2025-01-15 21:05
湖南
邻居陈阿姨,和我聊起了她家几个兄弟姐妹的事,满是感慨。陈阿姨说,他们兄弟姐妹有4个,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好,几个孩子经常穿同一件衣服,吃一碗饭,感情特别好。父母还在时,每到重大节假日,兄弟姐妹们都会回老家团聚,围在一起聊天、打牌,特别热闹。大哥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愿再操心家庭的聚会;二姐因为家远,懒得回老家;最小的弟弟一直忙着工作,和大家渐渐失去联系。陈阿姨说:“每次我提议大家聚一聚,大哥总说‘以后有机会’,二姐抱怨路途麻烦,弟弟连电话都懒得接。”她一个人回到老家,看着冷冷清清的房子,总是忍不住掉眼泪。“以前那么好的感情,就因为爸妈不在了,慢慢散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父母在时,他们是家庭的纽带,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一旦父母不在,兄弟姐妹的关系如果没有及时维系,真的会慢慢疏远。为什么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疏远了?3个原因太现实。父母的存在,就像家里的一根“主心骨”,把兄弟姐妹的感情紧紧维系在一起。父母在时,每逢过年过节,大家总会聚在父母家,围坐一桌,吃一顿热腾腾的团圆饭。那时候,父母是情感的桥梁,大家聊的都是父母的身体怎么样、家里有什么新鲜事。但当父母离开后,这座桥梁突然断了,兄弟姐妹间似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理由去联系。节假日少了聚会,电话也越来越少打,甚至慢慢变成了“各忙各的”。父母是情感的中心,当这个中心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就会慢慢减少。兄弟姐妹之间难免有矛盾,比如小时候抢玩具、长大后因为观念不同而争吵。小时候有父母在,一句“听爸妈的话”、“家里人不要计较那么多”,这些矛盾总能化解。父母的威信和温和的态度,就像一个润滑剂,帮助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恢复平衡。没有人再主动拉着大家和解,许多小矛盾逐渐累积成了大隔阂。“我凭什么先低头?”“他从来不联系我,我也不需要主动。”这样的心理,让原本亲密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说到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父母的遗产分配问题。钱这个东西,平时不提还好,可一旦涉及分割,就很容易让感情生变。叔爷爷去世时留下了一套房子,叔爷爷的大儿子认为,自己是老大,理应多分一些;二儿子却觉得,大家兄弟几个都一样,凭什么他要多拿?最小的女儿更是委屈,说:“我这么多年照顾爸妈,难道不该补偿我吗?”结果,这套房子成了几兄妹之间的“心病”,谁也不让谁,最后甚至闹上了法庭。可一旦父母去世,留下一些财产,兄弟姐妹的感情就开始“缩水”,甚至完全破裂。小时候,兄弟姐妹都住在一个屋檐下,吃一样的饭菜,睡在同一个房间,那时候,感情是最紧密的。可长大以后,大家成家立业,生活的重心慢慢转移到自己的“小家”上。我妈就总感慨说,小时候,她和兄弟姐妹们总是黏在一起,去哪里都要成群结队的。可现在呢,大姐在老家种地,二姐跟儿子搬到了外省,我妈自己也是在城里帮忙带孙子,弟弟也跟随孩子去了远方,最小的妹妹更是嫁得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以前我外公外婆在,他们几兄弟姐妹还拖家带口回来过年,现在外公外婆一走,就各自散了,连电话都很少打。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每天忙着养家、照顾孩子,连自己的时间都不够用,更别提主动联系兄弟姐妹了。很多人可能觉得:“等忙完这一阵子,再找时间聚一聚。”正是因为这种“忙”和“等”的心理,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感情也淡了。想要兄弟姐妹间,还能感情亲厚不疏远,我们不妨多主动联系,而不是“等”联系。打个电话、发条消息,哪怕只是聊聊家常,也能让感情不至于疏远。另外,我们可以保留共同的仪式感:虽然父母不在了,但兄弟姐妹依然可以约定每年固定一个节日或一个时间聚一聚。比如一起回家给父母扫扫墓,或者春节一起回家打扫一下大家共同住过的老房子。毕竟,兄弟姐妹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他们见证了我们的童年,也是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若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间也感情疏远,那就实在是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