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在桂子山上,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坚定地朝着目标勇往直前,无论前方是崇山峻岭还是浩渺大海,都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他们会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即使时间流转,日月更迭,也不停下追求的脚步。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来自文学院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朱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听听她的故事……
{ 人物介绍 }
朱娇,女,共青团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担任“华大研究生”融媒体工作室执行主编。研究生期间获校“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研究生”、“宣传工作积极分子”、“优秀编辑”等称号;本科期间曾获2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国家级二等奖,1次国家级三等奖。获“优秀本科毕业生”、“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等称号。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 篇,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您在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请问您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习惯可以分享给我们吗?
一是多做计划。以文学院为例,课程作业一般为课程论文,相比于本科课程作业需要更多时间去想选题、拟大纲、写正文并与老师沟通修改。建议在学期课程伊始就思考自己的课程论文选题,并在课程进行期间阅读相关文献专著。对于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要有一个大致的规划,例如一个月构思想选题,一个月拟定论文大纲,两个月写作。尽量不要在提交时间临近时速成论文,这样完成过程比较仓促,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二是广泛涉猎。对于中文系研究生,要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书籍文献等,可以挑选一些适当阅读。碎片化的时间可以阅读一些质量较高的文化研究公众号,如“界面文化”“新京报书评周刊”“单读”等,了解新出版的书籍与理论动向。另外我也会保持听播客的习惯,与文学专业相关的有“跳岛FM”“普通读者”等。通过这些渠道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说不定下一秒就会获得科研的灵感。
您在学术科研方面也有显著成就,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请问您在学术写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有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切入角度,但是不知道如何展开写作。这个时候我会积极和老师沟通,同时寻找相关类似选题的高质量论文,学习它们的思路,将一些有启发的点汇总。然后我会回到作品中,再次阅读,在一些文本细节旁的空白处写下我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修改论文大纲,最重要的是标题之间形成连贯的逻辑。之后就是往“骨架”中填充我们的正文,也就是将作品中自己标注的想法连缀成文章。在初稿完成后,再和老师沟通,这时老师就会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比如是论点论据结合不够紧密,那就再阅读相关专著,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把握住每次写作课程论文的机会,如果任课老师给予的分数较为可观,下一步就可以尝试将其发表。在学术科研这条道路上,我认为我是一个“为爱发电”的人。当我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时,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想深入研究的冲动。比如我在研一的暑假阅读了一本小说,阅读完毕时就想到了当时刚接触的新理论,于是我便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献,构思大纲,持续写作,这一过程有些类似于柏拉图所提出的“灵感说”。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在沉淀自己的同时,也是为论文写作蓄力。
您在“华大研究生”融媒体工作室担任执行主编期间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吗?
印象最深的是连续两年策划了“三·八”妇女节活动,第一年和另一位责编策划了采访和发放鲜花卡片的形式,我们两个人都比较社恐,但还是主动邀请路过的同学接受采访,勇敢迈出第一步。很巧的是,第二年也是我们俩作为执行主编负责这篇推文。两位研一的责编想法特别丰富,很早就去购买鲜花和布置展板,也有一些热心的部门成员来帮忙。一开始有很多同学为了拿到漂亮的鲜花而参与留言活动,采购了几百枝也被大家一抢而空。活动结束的第二天、第三天,还有很多路过的同学自发地拿起我们留在活动场地的便利贴,写下自己的愿望和感想。最后,东区小树林的这面临时搭起来的“留言墙”成了一道风景线,很多人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分享了这面“墙”。阳光下五颜六色的纸片们在飘动,好像每一个人书写下的愿望。那一刻自己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也许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现场
您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请问这些荣誉对您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激励您在学术和个人发展上不断前进?
我认为这些荣誉是对当时那个阶段自己的一种肯定。在我发表第一篇论文时,我的室友鼓励我下一年可以争取国家奖学金。在那之前,我认为获得国奖离我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试试吧!秉持着这个想法,我在接下来的一学年中继续认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认真修改论文并积极投稿,从论文接收到出刊的过程也比较顺利。等我真正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时,我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因为此时的我已不是彼时的我,我变得更加相信自己了。这些荣誉带给我的,是让我有意识地回顾自己在对应时间段之内的成长。除了个人的努力,朋友们的爱和鼓励在背后给我提供坚实的靠山。当然,这些荣誉也会提醒我,不能原地踏步,保持进步。
学姐在大学期间一直秉持着什么样的价值观与信念?
一是真诚。真诚地对待他人,我们也会被温柔以待。在“华大研究生”工作的两年是我真实地敞开自我,与他人连结的两年。第一年我遇到了鼓励肯定我的学姐们和有趣的同事们,第二年我的目标是记住每个成员的名字。因为我们多是线上沟通交流,线下见面机会并不多。在“退休”大半年之后,我遇到了一个部门成员,在我叫出她名字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学姐,你还记得我”。除了收获新媒体相关的技能,我在这里感受到了真诚的力量。
二是允许自己休息。研究生的生活并不轻松,在面临压力的时候,我会选择让自己暂时停下来。我会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也会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散步,也会和朋友聊天谈心,也会背上相机,捕捉光影和谐交织的那一刻。允许自己有恢复能量的时间段,才能更好地出发。
三是热爱生活。完成学业的同时,不要忽视自己身边的日常。在武汉8月体感近40度高温时,我为了拍摄难得一遇的“超级月亮”而在室外等待了近两小时,当在相机取景器里看到明亮的“大圆盘”时,所有的酷热都在那一刻消失了。保持对微小事物的感受力,也许是坐在操场听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也许是夏日佑铭操场的粉色晚霞,也许是深夜从图书馆回到宿舍的途中看到的皎洁月亮……在被信息流充斥的当下,暂时从虚拟世界中抬起头,找一找身边的美好,我们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朱娇摄影作品
采访手记
“知足且坚定,温柔且上进”,这是朱娇学姐给小研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学习的道路上,她砥砺深耕,不急于求成,不随波逐流,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积累,稳稳地前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她相信,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其独特的轨迹,不必过分比较,只需专注于自己的道路,在感兴趣的领域大胆尝试,毕竟,“有些事情还不做,你的理由会是什么?”
END
华大研究生融媒体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沁怡 吕雨馨
受访者 | 朱娇
文案 | 徐慧
排版|黄慧翔
审校|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