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文学之于生命的厚度与宽度,在一步又一步修行中烙下了深印。走向中外文学交流的天地,投身跨地域文化互鉴空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日复一日的求索与坚持,换来了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思维,个体的灵魂在探索中得到丰盈与充实。而这一程,亦苦亦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院研究生国奖获得者高添,一起来体验文学研究的百味。
01
introduction
✦ 人物介绍 ✦
introduction
高添,女,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来源期刊2篇、CSSCI扩展版1篇;主持校研究生优创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3项;获“2024年全国‘一带一路’语言与文化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二等奖、清华大学外文系第二届博士后及研究生论坛“致知奖”;担任外文期刊审稿人;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气候问题的线上活动;获“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02
academic
✦学术篇✦
academic
1、学姐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首先主导专业选择的肯定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学术研究愿望的生发点。少时在书页翻转间路过曹雪芹的大观园,俯瞰鲁滨逊的孤岛,也仰望奥林匹斯的神山,他们是我的文学启蒙,也让我意识到轻盈的书卷之中竟能蕴藏着如此宏深广阔的宇宙,这令我欣喜,也令我心神驰往。成长后又慢慢发现,文学是理解我们所处社会和世界的窗口,可以延展我们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也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更为广阔的视角。
我是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对文化差异和人类共通情绪等较为感兴趣,也向往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学术境界,于是我选择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作为中国学者,我希望探索东西方思维、文化传统以及情感生成等的差异,也希望能够运用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法,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我现在的研究即主要集中在外国文学领域,积极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尝试,探寻文学与空间问题、东西方文明互鉴、共同体想象、少数族裔等议题的深切联结,探究文学的社会功用和批判作用。我认为文学绝不是空中楼阁,其也定有益于社会现实。
2、学姐最近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及研究生论坛并荣获“致知奖”,可以谈谈您在这次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吗?
我非常荣幸能够通过论文审核并且受邀参与论坛,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一次极其珍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论坛中,我有幸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点拨,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和背景的学者们沟通,他们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多样的研究切入点都带给我很多启发。同时,论坛的每位参与者也都带来了他们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这些学术分享和交流碰撞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灵感。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获奖是对我过去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争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多的成果和进步。
3、学姐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CSSCI来源期刊2篇,CSSCI扩展版1篇,在文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学术理论研究方面,我认为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培养系统性观念、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首先,搭建系统性理论框架。我们应该全面地掌握批评理论历史并建立一个系统性理论框架,这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在其自身和世界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中的位置和地位,且便于我们综合运用不同学科、不同理论流派的批评方法,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批评视角。
其次,多做问题意识训练。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应当坚持进行问题意识训练,始终保持对作品提出问题的态度,例如关于作者意图、文本结构、主题意义等,识别并探讨文学作品中未解决的紧张关系和矛盾,来揭示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概念。
最后,生成批判性思维。不能将现有的理论和批评方法永远奉为圭臬,要学会质疑并进行批判性反思,考虑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在必要时提出创新和改进,同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要保持开放性,接受多种阐释的存在和可能。
论文发表方面,首先要确保论文规范。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脉络连贯,语言流畅,文通字顺,遵循学术写作的范式和要求,也要遵守期刊的格式和引用规则。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期刊。了解目标期刊的学科定位、刊发要求、审稿周期以及审稿流程等信息,选择与研究内容相契合的期刊,并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确保论文符合期刊投稿要求。最后,积极应对审稿意见。收到审稿意见后,认真分析并逐条回应审稿人的建议,较为严厉的批评和反馈,也是改进论文的宝贵机会。将投稿和等待审稿的过程看作是对研究成果最终完成的延迟性满足,降低期待,平常心对待。
03
Live
✦ 生活篇 ✦
Live
1、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学姐觉得在这个过程里最大的成长/收获是?
我觉得读博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在个人成长方面,即学会自洽。我认为学会自洽,达到自我和谐,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这对于博士生来说至关重要。读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像是经历一场历时数年的挫折教育,需要学会享受孤独和接受失败,在不断的困境中重新振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保持内驱力,建立目标感。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学术期望。在前进过程中,明白各阶段的主次矛盾,分阶段进行,达成后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其次,接受失败和挑战并适时庆祝小成就。读博过程中常有起伏,庆祝每一个小成就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动力和修复情绪。
最后,不要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要培养成长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并非止步不前的。
2、平时学姐是如何调节学习与生活的平衡?
我是学习和生活分得很开的人,不是指每天都分配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而是有论文或工作要写/做的时候,DDL之前的所有可支配时间基本都交给学习和工作,任务结束后再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这算是某种自觉的延迟性满足,也是因为自己在工作完成后才能完全放松下来享受生活。当然,在有连续工作要做时,我会在阶段性任务完成时留出放松时间和playday。同时,我是一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业余时间会唱歌、练琴、写书法、看电影等等,也会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和散步。我认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很重要的,可以在业余时间排解苦闷,恢复情绪秩序。当然,每个人适应的工作模式不同,找到适合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先达到自身的和谐平衡才最重要!
学姐寄语
科研路漫漫,个人认为上下求索其间时应当有三:
一是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文学研究和批评需要依托大量文学文本和理论,在搜集和阅读文献资料时应有开放的目光和广博的视野,去粗取精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二是方向,即拥有问题意识,应当善于发现和挖掘研究切入点及创新点,梳理问题内部逻辑线索和内在关联,做到论证丝丝入扣,言之有物。
三是思考,由转瞬即逝的灵光乍现到形成完整科研成果的过程往往需要持续不断的思考,只有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治学态度反复切磋琢磨,才能达到回首灯火阑珊处的贯通之境。
采访手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通过高添的诉说,我们能够感受到她背后坚韧且刻苦的力量,以及初始生发的兴趣一直支撑她走过漫长的求学生涯。读到博士研究生且专注一门可能相较之下偏冷门的专业,过程个中心酸泪,唯有自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治学路上,愿每一位研究生都能怀着热爱奔赴自己的专业,保持反复琢磨的恒心与耐心,找到自己和谐的平衡节奏,用强大的内核治愈学习路上遇到的荆棘坎坷。不久,我们终会收获“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慰藉与喜悦。
华大研究生融媒体工作室
责编|李沁怡 徐甜甜
文案|胡紫筠
供图|高添
排版 | 廖俐丽
审校|廖伟
投稿邮箱|hsyjs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