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帝都高中生聊完惊觉,我对“提前学”的认识有些主观片面了

教育   2024-10-21 10:00   北京  

前晚,看了老王最新的视频有感而发,半夜11点写了一点关于孩子学英语的感受。


有些话没说清楚,有些话还没讲到,今天再来聊5毛钱的吧。


最近,经常带二宝在小区里和小伙伴一起玩,她们自己玩,我们妈妈就站在旁边聊天。


妈妈聊天,话题永远离不开孩子的学习其中一位妈妈聊得很投缘,因为我俩的家庭结构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哥哥+妹妹”的组合,两个孩子的年龄都差不多,她家哥哥刚上初一。


那天,我们在楼下正好遇到她骑电动车带着妹妹回家,妹妹脖子上挂着倾听者,正在听英语音频。


妹妹下车和二宝一起玩,二宝一眼认出倾听者,俩人一边玩一边听音频。我俩顺势聊起了孩子的英语启蒙。


她家哥哥的英语算是比较好的,早早就通过了KET、PET考试。但她还是觉得不够早、不够好,于是妹妹(现在4岁多)更早就开始了英语启蒙。


好吧,又发现我俩的一个共同点,在老大英语学习上得到的经验教训,现在都用在老二身上了。


关于英语学习,我和她聊了很多。也许是被启发或激发到了,回来之后,仔细琢磨和盘点了一下这些年我在俩娃英语学习上的经验(教训),今天就掏心窝(厚着脸皮)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补充和参考~


1.英语学习啥时开始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英语学习越早开始越好。我在老大这里倒不是下手晚了,而是过于佛系了,没有足够的动力、深挖科学系统的启蒙路径和方法,到老二这里就学乖了。


后来,我做过一点关于二语学习的调查。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孩子学习语言越早越好。


比如,蒙台梭利认为0 ∼ 6岁是儿童语言敏感期。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 提出“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是2-12岁,过了这个关键期,学习效果基本不能弥补。因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孩子小时候大脑两半球都会参与语言学习,对语言更为敏感,处于学习语言最轻松的时期。


20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非克拉申的监控理论莫属。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和“学得”


“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实践,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习得。


而“学得”则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我们这代人学习英语就是典型的“学得”,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语言含义和语法规则,后续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来实现对英语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


于是,我们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时,很难做到流利、自然而然、无意识,而是必须有意识地“监察”自己的遣词造句、有意识地判断调整自己的表达。


想想我们说英语之前,是不是需要先打半天腹稿,句型、语法、词组.......一个个都要提前设计、想好,否则很容易说错。相比之下,那些英语是母语的三岁小孩,脱口而出的语句,可能都比我们更加语法正确。


所以,虽然我一直坚信,什么时候开始学(努力学)英语都不晚,但如果可以的话,越早开始肯定越好,越容易“习得”而不是“学得”,孩子少受罪、效果更是越好。


2.英语是普娃最有可能提前学、拔尖的科目


这是我和很多妈妈聊过之后的共识。


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的难度系数低不少。英语学习不难,且投入产出比较高,多学一点,就能看到一点成效。


语文、数学就不一样了。看了N本书,照样写不好作文的孩子,比比皆是;数学就不用别提了,刷了无数张卷子,不会的题目依然不会,学不通就是学不通。


所以,江湖上才会流传那句话:学霸和学霸之间的竞争看语文,学霸和学渣之间的竞争看数学,学渣和学渣之间的竞争看英语。


我自己知道的例子,有个爸妈都是清华的孩子,小学英语早早就过了KET、PET,但数学经常只考20、30来分。


对于提前学,我一直不以为然,觉得只要孩子想学,什么时候都来得及、什么时候都不晚。


暑假,带大宝和一些孩子在加拿大参加当地学校的夏校。其中有位来自北京、马上高二的大姐姐。和她聊起学习经历,她说小学阶段,她一直比较轻松,爸爸妈妈没有怎么“鸡”她。


我问她,回头看你觉得松弛的小学阶段,值得庆幸还是有些遗憾。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她毫不犹豫地说,有些后悔,尤其理科和英语。那些提前学的同学,轻轻松松英语就考个140多分,她怎么努力也追不上。


还是那句话,“学得”,啥时候都不晚,但“习得”却可以让孩子事半功倍。


所以,说句掏心窝地话,趁孩子小的时候有时间,别瞎忙活,重点攻破英语,绝对是最可行、收益比最高的“投资项目”。我家大宝,有些后知后觉,还好不算太晚,正在追赶;二宝,吃一堑长一智,下手早、还可以徐徐图之。


3.仅仅依靠校内学习是不够的,校外开小灶是必须的。


我先要说,我对孩子学英语的期待,不仅仅是应试,而是希望他们能真正熟练掌握这门语言,为日后敲开更大世界的大门,做好准备。


现在大宝一周3节英语课,每节45分钟,共135分钟。一个学期(半年)按照18个教学周计算,一共2430分钟,大约40小时。仅用这点时间,想学好一门外语,比登天还难。


当然,抓好校内,永远是第一位。但光靠学校学习、光靠学好那本薄薄的教材,是很难真正学好英语的。


不说别的,和他们花在中文上的时间简单一比,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平时除了睡觉,不间断地输入和输出中文,语文课外还要大量阅读。英语光靠上课那点时间,怎么可能够。


校外“开小灶”是必须的。当然,至于开什么小灶、怎么开小灶,就是因地制宜、冷暖自知的选择了。


有时间的家长,可以省点钱;没时间的家长,只能多花钱多依靠外部力量。


4.英语学习的标准路径,“听说拼读写”


当我看到大宝英语学习的问题,警醒之下开始认真研究英语学习的路径和方法。


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牛娃家长,总结下来最被推崇、成功率最高的学习路径就是“听-说-拼-读-写”


第一步是“大量的听”,磨耳朵、积累足够的听力词汇。


昨天有个同学留言问,孩子一直大量地听英语,就能说一口流利得英语吗?


我特意查了文献,发现克拉申认为,儿童通过有效输入就能学好英语,但这个输入是需要一定量的(当然后期也需要一定的口语练习和交流)。


但是从“听”到“说”,不是一蹴而就、立马见效的,你不能指望孩子听了几天英语,就能开口说英语。


克拉申说,从“听”到“说”之间存在一个沉默期。孩子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一规律也适用第二语言习得,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着急不得。


当孩子能听懂、会说大量的词汇后,就可以系统学习自然拼读,掌握拼读、拼写,为快速开启独立阅读做好准备。


和语文一样,学好英语自然也离不开大量阅读,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输入来源。


无论是听还是读的输入,克拉申都强调“可理解的输入”原则,即i+1公式,孩子听或读的内容,既不能等同于现有能力、不能远远高于现有能力,要适度高于现有水平。


然后,就要开始学习、练习英语了。


对了,昨天沈老师在视频里提醒“听说拼读写”不是单纯承上启下的顺序。比如,“听”,它应该贯穿整个英语学习的始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弃。


直到现在,她开车的时候还会放一本原版小说的音频,一边听一边跟读,锻炼嘴部肌肉的协调性,帮助自己说得更快、更流利。


5.孩子是主体,但家长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说心里话,帮助孩子找到学习英语的正确路径不难,英语学习也不难,最难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坚持下来。每天30分钟、一个小时,风雨无阻地做下去。


首先,我们得从战略上重视这件事(这个亏我已经在大宝身上吃到了),找到一条路径后,然后勇敢且坚定地执行下去。


在和大宝、二宝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发现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陪着他们一起学。二宝不想看原版绘本的时候,我也不说她催她,而是自己拿着书边听边看,不一会,她就主动过来和我一起看了。


也正因为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于坚持,它不是一花功夫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需要时间来等待孩子花开。


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投入更多,就期待、要求孩子马上拿出成绩来回报,耐心点、慢慢来;走了弯路也不可怕,及时转弯,然后带着他们慢慢赶上来。


以上,只是我这个半门外汉(毕竟也是老师),作为不鸡娃的家长,这些年带娃学习英语的些许经验和血泪教训的简单总结。


想法和观点,自然是片面和不够专业的,有些事情必须得请教真正的专家。


所以,我们下周二(10月22日)上午10点,又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沈忆文副教授邀请到我们的直播间,跟大家深入剖析英语学习的路径规划和方法,同时她还会带来北外老师深耕几十年、转为中国孩子打造的英语学习整体解决方案,感兴趣的同学们有空来听听~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我们花费那么大心血让娃学英语,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而是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用它叩开更大世界的大门。


小板牙
帝都俩宝博士妈妈的生活育儿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