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带娃去了5次,公认亲子旅行天花板,今年我们又玩出了新高度

教育   2024-10-17 09:04   北京  

今年十一,我和老王又带俩娃去敦煌了。


这是老王第4次来敦煌,大宝的第3次,我的第2次,敦敦的第1次(其实是第2次,为什么这样说,大家一看视频就明白啦~)


6年前,我和老王带着大宝第一次来到敦煌,被这里的千里戈壁、千年历史深深感动了。


后来,我们以敦煌为起点,创办了“澎湃少年自然挑战赛”。今年,已是第5届敦煌戈壁自然挑战赛。


今年的行程比较特别,我一家四口兵分两路。老王带大宝先行两天、重走河西走廊,我带二宝随后直达敦煌。


那几天,我俩在敦煌度过了别样的亲子时光。


出门在外,我很少逛夜市的,带娃出门,更是少之又少。


这个十一,我一反常态,带着敦敦连续3天去敦煌夜市打卡


只不过,我们不是为了好吃好玩的,而是跟着陕西省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学剪纸。

第一天带她去逛夜市,纯属巧合。我们住在敦煌市区的酒店,离敦煌夜市非常近,尼克强烈推荐我们去逛逛。


想着既然那么近,那就去转转吧。敦煌夜市上特产和工艺品不少,但二宝一样也没看上。


最后在夜市的一个角落,被摊位上敦煌壁画主题的剪纸作品吸引了。转了几圈,又回到了那个摊位。


跟老师确认后可以学剪纸后,她立马开心起来,一连3天超级认真地上课。


每天晚上从7点老师开摊,学到9点多被我催着才回酒店。


第2天,老师的摊位还没摆好,她就等着~

敦敦学得起劲,我也没闲着,就和老师闲聊。


这一聊,还真聊出了很多信息。


比如,她从小就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天赋,画画是自学成才,没有拜师学过剪纸,也没有家族传承,都靠自己摸索;


比如,她严格上来说算是农民,但这却不妨碍她用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


她的经历,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之前关于“天赋”和“努力”二者关系的思考:


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

会不会因为我们的一时疏忽,孩子的天赋就淹没了?


“非遗传承人”是这样“炼成”的


这位剪纸非遗传承人(以下我就简称他为何老师)是陕西人,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生下了他们兄弟姐妹八人。


一般来说,“非遗传承人”这类名头,都要拜师学艺或者有家学渊源,所以我最先何老师的问题,也是她的家族有没有人在相关行业。


结果何老师告诉我,没有任何“家族传承”,如果非要算,她奶奶会剪纸……


她的兄弟姐妹,有5个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有喜欢画画的,有喜欢写作的。


这或许可以算是某种“家族天赋”。

她从小就喜欢画画,那时候纸张很珍贵,她就在书上见缝插针地画,把课本和作业本正反面全都画满了。


后来,她没有正式学过画画,也没有拜师学过剪纸,那些复杂的、敦煌莫高窟主题的剪纸,都是她自己琢磨的。


她说,90年代时,莫高窟还没有像现在一样被系统化管理,她每个星期都去石窟里面临摹壁画然后研究怎么剪出来


就这样日复一日,她的剪纸水平越来越厉害,直到获得“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开始收徒弟向下一代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而她的兄弟姐妹,或早或晚都放弃了艺术。


其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何老师算是“成功人士”,年过60,还在夜市摆地摊“卖”原创的剪纸,经常熬到半夜12点。

但毫无疑问,她不走捷径、不靠外力一路走到今天,是非常了不起的。


聊到最后,她自己这样总结:

“我觉得天赋真的非常重要,我就是很好的例子,别人觉得很难的事情,我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也得有努力和坚持,你看,兄弟姐妹只有我一个做到现在……”


何老师的这段话,其实指向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天赋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她的故事里,天赋帮助她开启了剪纸这条路,但真正让她走远的,是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而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答案会截然相反,比如几年前的一档综艺上,某女星点评选手演技时说的那句话:“没有天赋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为了佐证自己的说法,女星还谈到了自己学舞时的经历: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去教室练基本功,但就算再努力,也比不上那些有天赋的同学。


同学们觉得,这两种看法到底哪个更有道理,更贴近现实?


天赋是客观存在的

但远不如我们想的那样重要


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


出处已不可考(有人把它安在黑塞头上),不过不影响我们换个角度理解这句话——所谓“命运”,包括与生俱来的天赋。


弱者总会把“没天赋”当作自己不努力的借口,日复一日给自己洗脑“没有天赋,努力也没用”;


而强者会把自己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天赋,其实是在自谦,我们如果留心,会发现他们都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天赋决定起点

坚持决定终点


老同学们都知道,大宝还小的时候,他尝试过很多东西,比如钢琴和国际象棋。我没在他身上看到相关的“惊人天赋”,倒是兴趣班老师总说他是个好苗子。


结果呢?他学习起来并没有一鸣惊人,但只要他自己不说放弃,还有兴趣,我们就会让他继续学下去。


二宝这次也是一样,何老师说她在剪纸方面很有天赋,学得很快,但要说我想让她学出个什么结果来,那也是绝对没有的,我大冷天(敦煌晚上还挺冷)连续三天陪二宝过去,也只是因为她感兴趣。


在我看来,他俩的“感兴趣”,就是天赋的一部分是做一件事的起点,或许会让他们比同龄人起步快一些,但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坚持下来,才决定他们能不能走得更远。


大多数人都觉得,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特有的潜力和天赋,有的孩子对音乐很敏感,有的孩子对数学一点就通,有的孩子擅长体育,有天赋,才有下一步的进步。

图源:unsplash


但是“刻意练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天赋的决定性作用并不存在


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用30年时间对很多领域的专家级人物进行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因素,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莫扎特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我们经常用他来证明某些人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其他人并不具备。


我们会惊讶于他的完美音高(不管是什么调,马上就能准确地辨别出音高),惊讶于他4岁就会弹琴、6岁就会编曲的超高天赋。


图源:unsplash


但实际上,他的这种能力并非遥不可及。


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招募了24个2-6岁的孩子进行辨别音高的训练。


经过长达一年的训练,参加实验的每一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钢琴上所弹奏单曲的音高。


啥?“完美音高”这样的标志性“音乐天赋”,竟然不是少数幸运的孩子才拥有的天赋?


没错,这是一种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莫扎特。


图源:unsplash


天才和平凡人,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分界线,天赋或许是打开某扇门的钥匙,但要真正穿过这扇窄门,走到更宽阔的道路上,更多依赖的还是努力和坚持。


愿意努力、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会“刻意练习”……有这些方面的能力,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成功需要的不只是天赋

更是长时间的“习惯”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排名在前 1% 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图源:网络


网友edmond的回答特别触动我。


他认为,人们容易混淆天赋和良好的习惯,往往会把好习惯带来的结果,归功于天赋。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


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edmond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在枯燥的事物中坚持下去,并且倾向于当下解决问题,而非拖延。


这两个维度,其实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自律”和“决心”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想要在行业内做到顶级,习惯比天赋更重要。


就像C罗,作为世界顶级球员,他是出了名的“自律、有决心”。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始终保持最好的运动状态,他一年365天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

他在作息和饮食上也从不懈怠,不吃垃圾食品、不喝酒,严格控制体脂;

他保证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20多年来一直如此。


其实,顶级球员之间的天赋相差无几,而拉开他们差距的不是天赋,而是习惯。


不过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习惯的力量视而不见,把杰出人物的“谦辞”当了真,自动将所有的功成名就,都一股脑地归于天赋使然。


天赋vs努力,后者更胜一筹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想要有一番成就,天赋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心理学家在经过大量试验和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努力和天赋都重要。


但如果非要分孰轻孰重的话,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更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将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按照演奏水平分成了三组:优秀、良好、一般。

图源:unsplash


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三组孩子都是从5岁左右就开始练琴的,但从5岁到20岁的累计练习时间,却大相径庭:


优秀组,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小时;

良好组,学生练琴时长累计为8000小时;

一般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


因此他认为,天赋的作用很小,对于任何想要做出成绩的人来说,后天的练习和努力才是正解。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需要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努力的因素就越凸显。


在国际象棋大师、作曲家、作家、滑冰运动员、篮球运动员、钢琴家等职业领域,都发现了这一普遍性的规律。


图源:unsplash


当然,这里必须插一句,杰出人物的成就绝不是简单依靠时间堆叠出来的(《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对心理学研究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我们常说,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但现在看来,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天赋让人有成为高手的可能,也是“高手圈”的下限;日复一日的努力才决定了谁能成为顶级高手,决定了“决赛圈”的上限


帮孩子平衡天赋与努力


我一直相信努力的重要性,但问题是,它在与天赋的PK中,是压倒性胜出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提到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数据研究,样本量更大(和一所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具有参考性。


在追踪39个国家的400多万对双胞胎、对比他们的17000种特征后,研究发现,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基因的影响是49%,而环境的影响是51%。


结合基数和体量后,这相差的2%其实微乎其微。


这意味着,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成绩好不好,天赋和努力的作用各占一半。


因此为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是“平衡”:既要发现孩子的天赋,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最终让他们有能力依靠自己去丰盈生活。


不要寻找天赋,要引导天赋


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潜力点都不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急于给他们贴上“有天赋”或“没天赋”的标签。


之前写相关文章时,有同学留言问我:“想发现孩子的天赋是不是就要让他多上兴趣班?”


这方法虽然有点直白,但实际上是对的,因为孩子的兴趣就是在不同的体验(绘画、音乐、运动、编程)中发现的


图源:unsplash


只不过,“兴趣班体验法”又贵又耗时,一般家庭承受不起,而且覆盖范围也不够广,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到兴趣班上。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看他对些事物更感兴趣。


比如,即使都是玩游戏,喜欢追跑打闹和喜欢玩泥巴也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还有,喜欢运动相关游戏的孩子,可能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反应能力;喜欢“过家家”的孩子,则会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出色。

二宝平时在家喜欢剪纸,2岁多我就允许她用剪刀(老师说她剪刀用的很好,比同龄孩子更灵巧)。这次我愿意陪她大晚上学习剪纸,正是因为平时发现她喜欢,就提供机会让她多学习、多练习。


我们不要急于给孩子下定义,而要顺势而为,给他们在感兴趣方向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通过更深层次的体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我们是观察者也是引导者,但不是指挥员,一定要适当隐身,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自主探索”。


当孩子对某个领域有自主、自愿的兴趣时,他们的动力才更好,效果才更好。

图源:unsplash


坚持也是一种天赋


最近网上有个男孩很火,还不识字的年纪(幼儿园阶段)就认识海量植物,被网友称呼为“博导”,还有人开玩笑说:“不像是刚学会的,像是忘记喝孟婆汤的。”


这样的娃,自然不需要家长发现他的天赋,家长更需要做的是不要胡乱培养拖孩子后腿


但我相信,这只是个例,生活中更多的还是只对吃喝玩乐感兴趣的普通娃。


这时,家长首先要做到不焦虑,更不应该因为娃的“普通”而否定他们拥有潜力。要知道,很多天赋不会一开始就显现,而是随着兴趣和努力逐渐培养出来的。


正如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提出了“坚毅”理论:成功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最有天赋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坚持下去、长期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的人。


换成生活中的例子就是,一个孩子就算在某个领域没有明显天赋,但他如果对这个领域有持久兴趣,还愿意努力,最终也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接受孩子没有凸显的“亮点”,重视他们能够坚持的领域。


图源:unsplash


为孩子讲清努力的意义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家长愿意等孩子的天赋出现,但孩子既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坚持。


这很正常,毕竟无论坚持做什么,都是要下苦功夫的事情,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让孩子理解且行动起来的。


因此,家长要徐徐图之,一步一步引导。


首先必须要让孩子明确一个观念:天赋让他们走得更快,努力让他们走得更远,两者都重要,两者他们也都能做到(找到)。


接着,在孩子展现天赋(或一点兴趣的苗头)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或没有天赋,他们要有战胜挫折的意愿


很多时候,家长会在生活中不经意间说类似的话:“努力了还是没做好,我就不是这块料”。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天赋不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如果不想让孩子有这样的想法,父母要首先注意到平时不要有类似的说法,千万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没天赋”。


图源:unsplash


有了战胜困难的意愿,还要让孩子有方法。比如学会“刻意练习”的方法,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努力……慢慢的,孩子会相信努力的力量,有能力发现“有章法地坚持做一件事”带来的好结果。


这样,即便失败了,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方法不得当,而不是怨自己“没天赋”。


图源:unsplash


孩子各有其天赋,从来都不是一张张任凭父母书写的白纸,而是一颗颗各有特色的种子。


之前我曾经认为,天赋会决定孩子最终是大树还是小草,我们要适当浇水施肥,而且尤其需要注意,不要苛求小草要变成大树。


要告诉自己,小草也很好,大树也很好。


图源:unsplash


但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里的一段话,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她说:


“我从小学到植物(的特性),灌木是矮的,草就在底下,乔木是很高的,这是分得很清楚的。


可有一天我发现,灌木变成了乔木(那么高),自然界怎么可以这样?” 


图源:《十三邀》


是啊,孩子们的不同天赋,让他们长成了不同的样子,但天赋带来的差别,真的有大树和小草之间那么大吗?


有没有可能,孩子天赋的差异,是乔木和灌木的区别?


是不是找对了努力的方向,灌木会比乔木长得更高更繁茂?


甚至退一步讲,某种意义上来说竹子也是一种草(禾本科、竹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草”的身份,并不妨碍竹子迎风而立,坚韧挺拔


图源:unsplash


我们的孩子或许普通、看不出突出天赋,但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茁壮成长。天赋并不是要与他人对比后显得突出才算珍贵,最难能可贵的,是孩子能找到那个自己乐在其中、愿意持续付出的方向。


家长的责任,是帮孩子提供一块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让他们慢慢扎根,慢慢长大。


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竹子还是小草,长成自己,就是他们最好的模样。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

2.杰夫·科尔文:《天才源自刻意练习》.

3.安杰拉·达克沃思:《坚毅》.

4.·罗宾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推荐阅读

多少孩子被毁掉,都是因为父母误信了这句话!

孩子的出类拔萃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其实都不是……
章子怡因一句话被骂上热搜, 一直困扰我们的谜题是该有个说法了
努力的孩子却不够优秀,大多是因为它…

 

小板牙
帝都俩宝博士妈妈的生活育儿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