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学,我骑车去接二宝,回来路上我俩都会聊聊学校发生的事情。
那天,她跟我说:
“妈妈,你知道吗,小X(她的同学)住在大别墅。她说她家可大了,我也想像她一样,住在大别墅里。”
她的话让我想起大宝刚上小学(我们刚搬到现在的房子里)时,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妈妈,我觉得还是以前的房子好,比较大。我可以在客厅里玩很多玩具,滑滑板车都行,现在只能窝在自己的房间里……”
图源:unsplash
上一次,我没有否定大宝的看法,而是借着绘本和他认真聊了聊认知改变感受;这一次,我同样也没有否定二宝,先对她说:
“大别墅确实很大很舒服,如果有机会住,妈妈也觉得挺好的。但是…”
我相信,无论是二宝还是大宝,他们的困惑不仅仅是“小孩子一时兴起+羡慕”,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们追求物质,而是看到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他们对世界的初步观察和对生活环境的期待。
既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让他们明白一些更深层次的道理。
金钱≠幸福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孩子想住大房子,羡慕住别墅的生活,其实和他们对小伙伴手中新奇玩具感兴趣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是他们对快乐的初级理解。
作为家长,我们没必要否定这种人之常情,而是应该趁机引导他们,帮他们从“渴望表面的快乐”升级到“追逐真实的幸福”。
所以,这次我跟二宝说得第一个“但是”,就是房子大小不决定我们快乐与否,金钱绝对值不等同于幸福指数。
至于方法,前面我提到的绘本——《小房子换大房子》,如今再给二宝讲一遍也很合适,它告诉孩子一个简单的道理:
幸福与金钱无关,我们怎样去看待当下的生活才更重要。
绘本的内容之前和同学们分享过,我一提大家就会有印象——
老太太嫌自己的房子小,老先生就让她把母鸡、山羊、小猪、奶牛都引到房子里。
在体会了“人畜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拥挤,又把动物们一一放走后,老太太的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故事很简单,但背后的道理是我们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一剂良药:“标准”不同,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标准,其实都是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建立起来的。
比如“贫富”。月薪好不容易涨了几千,心里高兴得不得了,结果去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发现大家都已经年入上百万,立马觉得自己穷到不行。
图源:unsplash
比如“成就感”。邻居大妈一大早就雄赳赳气昂昂去舞剑了,然而没一会就垂头丧气回来了。她老伴儿悄悄说:“有个人比她舞得好,本来她在最前面带队,现在被替换下来了。”
看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大宝也是,在发表完“家里房子太小”的高见之后,他又去了其他同学家,看到他们的房子比我们还小,回来就跟我说:“妈妈,我觉得咱家其实还行,***还羡慕我家好大呢!”
老母亲还能说啥,只能:……
梅子涵老师对这本绘本的解读可以说非常精准:
什么是房子的大小呢?什么是金钱的多少呢?什么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呢?什么是工作业绩的突出和平凡呢?什么是漂亮和不漂亮呢?
……我们不可能总遇到聪明的老先生,所以我们要自己成为自己的聪明老先生。把鸡抱进来,把羊牵进来,把猪推进来,把牛赶进来,让他们济济一堂,混乱一片,然后再把他们放出去,使自己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欣喜便油然而生。
是啊,我们总会被这样那样所谓的“标准”束缚,却忘了自己也能成为“聪明老先生”,为自己松绑,让自己更快乐、从容。
还有一个心理学原理,也可以让孩子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金钱≠快乐”,那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指的是事情的本身(前因),C指的是人们面对事实时的各种反应(后果);很多人都认为,是事实A引起了C这一后果,却不知道中间的B——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才是影响后果的关键。
图源:网络
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消极的,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做出消极行为;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积极的,就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幸福的感受,其实谁都可以拥有,与金钱无关。
还有,前两天刚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幸福的积分》里,也有类似的解读:
客观上来讲,财富、婚姻、友谊、事业、居住环境、健康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度,但我们还是能在世界上最贫穷的贫民窟里,在无可救药的安宁病房里,在孤独终老的人身上找到幸福的光辉。
外在条件对幸福程度的影响似乎是概率相关的,而不是因果性的。对个体而言,是否能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深埋于我们的内心之中——重要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潜意识如何解读这个世界。
这也正是我想告诉二宝的:大别墅的生活固然吸引人,但它并不是幸福的保证。
真正让我们感到快乐的,是家人之间的亲密互动,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爱,还有在小房子里,共同经历的每一个值得铭记的瞬间……
图源:unsplash
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问:“孩子想住别墅和想要玩具,两个愿望相差那么多,怎么会一样?”
确实,对于成年人来说,二者大不一样。前者买不起,只能硬着头皮给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行;后者只要不是天天买,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可以满足孩子的。
但对于孩子来说,二者的差别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和金钱的概念都是模糊的,只能隐约感受到“好像别墅更好”,所以才不理解,明明有好东西父母为什么不选……
不想要大房子是真的,想要满墙的书也是真的
图源:unsplash
这其实很正常,这一代娃几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傻白甜”一点无可厚非。但孩子总会长大,我们应该适时告诉他们消费的部分真相,同时培养他们的理性消费观。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形成正向的生活态度。
你选择哪一种生活
我们常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孩子即使不能马上get精髓,学会决策,也可以先领悟一点——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而是在做选择。
从经济学角度去看待花钱这件事,我们会发现它与“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密切相关,选择某项开支,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消费方式。
一笔钱,是购买生活必需品、支付教育费用,还是大吃大喝一顿?
想要放松休闲,是给游戏充值,还是省下来为旅行做准备?
遇到这些需要决策的瞬间,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小会”,讨论之后再做出消费决策,让他们在一次次讨论中意识到,每一笔钱花出去,要优先考虑对家里每个人的益处,包括对他们自己未来成长的影响。
日积月累,孩子会自己总结出一些道理,比如花钱购买体验(如旅游、学习新技能等),会比购买物质属性的商品更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区分“需要”和“想要”
我不会避讳告诉俩娃:“如果我们卖掉现在的房子、把所有的钱拿出来,再跟银行借一大笔钱,是可以在北京很远的郊区买一套别墅。但你俩就没有办法在现在的学校上学了,爸爸妈妈得拼命工作还贷款,全家都得省吃俭用”。
同时,我也会告诉他们别墅生活的诸多不便:蚊虫多、周边配套少、离学校远、交通不便利、卫生难打扫还要额外请人……
不是“酸葡萄”心理,而是要帮助他们区分“眼前的想要”和“真正的需要”——偶尔去同学家玩,只能感受到别墅生活的一小部分,那些没体验到的代价和麻烦,才会“劝退”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别墅生活是不是自己当下真正需要的。
如果学会了区分“需要”和“想要”,就离理性消费更近一些了。
说不定,孩子想要住别墅,只是因为发现同学能在客厅打乒乓球……
图源:unsplash
平衡理性和感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理性消费并不意味着压抑孩子的所有需求,也不是要强行让他们“勤俭节约”。
健康的消费观,一定是理性与感性平衡的消费观,孩子需要学会在满足自己合理愿望的同时,合理规划金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基础的财务知识,比如固定开支、日常消费和储蓄……然后让他们拥有选择权、决策权,自己选择花钱的方式,决定生活的方式。
这样,他们会更加了解家庭经济水平,也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在花钱这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更长远的眼光,拥有扛起责任的能力,甚至经营家庭的能力。
渐渐地,他们会学会与消费主义保持距离,发现自我价值并不依赖于金钱和物质,而是来自自己的底层能力和思想深度,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感知到真正的幸福。
图源:unsplash
真正懂得努力的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看得多了,懂得多了,想要更好的生活条件,非常正常。
不过我们需要帮他们认识到,想要更好的生活没错,但这不是靠空想或父母的供给能得到的,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能力和成就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来提升的,而不是依赖于天赋或外部条件。
我们要让孩子懂得,努力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一部分,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就我本人来说,好多朋友和同事说过很羡慕我,这么多年一点没变,还是一样的简单,不被外界的慌乱和虚华所纷扰。
确实,我很佛系,永远是那个不会来事、不争风头,默默干活的老实人(也是别人说我的话)。
但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我从未停止过努力。
因为佛系,我常常看不到“别人”,看不到别人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也不认识所谓的奢牌、大牌,于是不会因为看到别人的优越,而降低对自己幸福感的判断。
图源:unsplash
我当然不是因为“已经拥有”,而是因为无愧于心的努力,才可以如此云淡风轻。
从小地方靠上学走出来,一步步来到北京,然后成家立业,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现在依然还在路上,努力往前走,因为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给自己更好的未来。
我想要的很多,但一直告诉自己,要守住初心和原则,不要被欲望裹挟和吞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回头看看自己的来路,低头看看手握的幸福,向前看看自己的目标,然后平静、坚定地继续往前走。
一路向前的过程中,我发现物质需求已经成了副产物,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反而比物质本身更持久。
这样的感觉,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感受到——找到努力奋斗的意义,才能迈向更好的生活。
努力,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但绝不仅仅是更好的物质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住上了更大的房子、甚至别墅,当然很好。
没有也无所谓,我们自己的心大了、心稳了,比什么都重要。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有很多浮躁和无奈会扰乱我们的身心,所以要守住内心;外面的环境真实又残酷,好在我可以建构属于我、我可以控制的心境。
心境稳下来,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方式。
图源:unsplash
我希望孩子可以比我做得更好,即使世界纷繁变化,也有不变的初心:
身在世俗,愿意为更好的生活努力打拼;又能“境由心造”,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独立的且强大的,帮自己找到平静和幸福。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朱莉娅·唐纳森:绘本《小房子变大房子》.
2.王健飞:《幸福的积分》,读库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