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课!购买可直接听课!
雅克·拉康出生于1901年,当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还无人问津;他逝世于1981年,后现代心理治疗逐渐兴起。
他是一个站在精神分析和后现代治疗交叉点,又致敬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家。
拉康从对精神病的问题引入对普遍人类的理解。
😊:
在临床中如何理解来访者的无意识?如何去听到来访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拉康或许可以给你很多灵感。
哲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电影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等众多人文领域的学者都在学拉康。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er,有什么理由不学?
在很多分析师眼里,一提到拉康可能就是晦涩难懂、深奥复杂,望而却步。
前两年我们推出《拉康精神分析入门》课程,帮助大家跨出学习拉康的第一步。
这次,我们带来——
《发现雅克·拉康:
拉康的理论与实务概述》
如果你想彻彻底底学习拉康,这门课就够了。
即使你先前一点都不了解拉康也不影响学习。你不仅可以了解到拉康在干嘛,你还可以学到他的这些东西,在临床中该怎么用。
大概是这种感觉吧👇
(欲望图表,看不懂没关系,来学就会了。)
你将学习拉康如何阐述和治疗神经症(包括歇斯底里症和强迫性神经症)、精神病(幻觉和妄想)和性倒错。
你还会学到拉康的临床技术:转移、解释、分析师的位置和治疗的终结性。
应我们特别要求,课程中讲拉康临床应用比重占一半以上,绝对能满足你们学临床技术、学实务的需求,这部分你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学不到的。
这是你可以学到如何将经典精神分析运用于当代临床心理治疗的课程。
国际著名拉康派分析家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教授
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创始学者
伦敦弗洛伊德博物馆前主席
英国著名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家,同时掌握法语、德语
长期从事精神分析教学,被邀请至世界各地讲学
多年来,他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学术机构,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还为大西洋两岸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举办了临床讲习班。他还担任过社会学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社会学和克赖顿大学精神病学的客座教授。
创办《拉康研究期刊》、发表大量拉康研究著作
因为精神分析历史做出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萨顿奖章
1.参考雅克·拉康的生活史,阐述拉康的理论和实践;
2.描述、解释和举例说明拉康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
3.培养学员批判性的理解,来看待拉康精神分析之于其他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意义;
4.展示拉康是如何重新解释弗洛伊德那些最重要的个案研究;
5.提供在临床中应用拉康思想的基础训练。
课程为录播形式,25讲授课+5讲答疑,中英文字幕,2020年8月18日起,每周二晚上18:00更新。 | |
第一部分 传记和历史背景 | 第1讲 雅克·拉康生平简介 概述拉康职业生涯的主要里程碑,从他1901年在巴黎出生到1981年去世。学员将学习到拉康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的训练、他对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沉浸钻研,他自己的精神分析训练,他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的冲突,以及他在1964年创建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校——巴黎弗洛伊德学校。 |
第2讲 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拉康选集》 拉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精神分析的论文,然而,他作为一个创新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之所以闻名遐迩,主要是由于他1951年在他的家中举办的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以及1966年出版的他的著作大集《拉康选集Écrits》。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了解到研讨会和《拉康选集》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阅读拉康会如此之难,以及走进和理解拉康作品最好的方式。 | |
第二部分 理论原则和关键概念 | 第3讲 当弗洛伊德遇到黑格尔:欲望的变迁 20世纪30年代,拉康参加了亚历山大·科耶夫举办的每周研讨会,内容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G.W.F.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在那里学到的东西对他对弗洛伊德作品的解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拉康如何用黑格尔提出的思想和原则重新解读弗洛伊德。 |
第4讲 当弗洛伊德遇到索绪尔:倾听能指 20世纪50年代初,拉康通过他的朋友、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的推荐,迷上了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 de Saussure)的著作。 在这堂课中,导师将阐述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核心原则,特别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学员们还将学习结构主义语言学如何影响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解读,并导致了他的核心理论,即“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构建的”。 | |
第5讲 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是拉康最早提出的和最著名的创新概念之一。拉康先后于1936年和1949年发表了同名论文。
在这堂课中,导师将会描述和解释“镜像阶段”这个概念,并指出它对于运用精神分析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学员还将学习镜像阶段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动物行为学、进化论和黑格尔辩证法),并将领悟到其与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 |
第6讲 对于课程1-5讲的答疑 | |
第7讲 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拉康的晚年,他把实在、象征和想象界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秩序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三个基本辖域。尽管这些秩序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它们持续影响着他的思想,直到他的教学结束时,他才将其概念化为一个博洛米结。
在这节课中,学员将学习这三种秩序的意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构建人类生活世界的。 | |
第8讲 分裂的主体和大他者
拉康在通过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见第四讲)之后,他回顾了弗洛伊德的人类心智模型,进而介绍了他自己的关键概念—分裂的主体$。
在这堂课中,导师将描述和解释这个概念的意义,并将把这个概念本身置于它与拉康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大他者(象征秩序)的关系中。
学员们将会学到,为什么说如果不通过大他者,就无法理解拉康式主体,以及如何区分大他者和小他者(想象秩序)。 | |
第9讲 客体小a,幻想和Jouissance(原乐) 拉康在提出分裂的主体的同时,修正了以梅兰妮·克莱因等人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客体本身始终是部分客体。他把这个部分客体描述为客体小a,并进而将分裂的主体和客体小a之间的关系理论化为基本幻想。 在这堂课中,导师将展开讲述客体小a和基本幻想的概念,包括这些概念和原乐之间的关系,原乐也是拉康理论的一个基石概念。 | |
第10讲 欲望图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拉康将他的整个理论总结为所谓的“欲望图”。这节课将会解释“欲望图”中各个功能和位置之间的复杂关系回路,以及它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因此,这节课是建立在之前所学的所有理论之上的,以便阐明拉康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对临床精神分析实践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看法。这也涉及到将欲望图与他先前提出的“L图式”进行比较。 | |
第11讲 四种话语 在1969- 1970学年,拉康主持了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名为“精神分析的另一面”。在其中,他发展了他的四种话语理论(主人话语、癔症话语、大学话语和分析者话语),这成为他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理论组成之一。
在这堂课中,导师将一一阐述和解释这四大话语、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它们的结构位置,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在各种语境中运用这四种“社会链接”。 | |
第12讲 对于课程7-11讲的答疑 | |
第13讲 性差公式 拉康从1971年开始,在1972- 1973年的返场研讨会 (Encore)中,他探讨了性别认同和性别这两个棘手的问题。他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的结构差异的研究,被概括为“性差公式”,这已经成为拉康“后期”理论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如何解释这些公式,学习拉康是如何参照弗洛伊德的著作和近代的性别概念来证明这些公式的逻辑,以及这些公式如何帮助塑造当代的性别研究和同性恋理论。 | |
第14讲 通过制度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拉康对精神分析培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精神分析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方式,比如他们如何评估受训人的进步,以及他们如何“承认”受训人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进步,以至于可以被指定为精神分析师。 1967年,在创建自己的学校三年后,拉康引入了极具争议的“通过制度”,作为评估学员受训的工具。
在这堂课中,导师将阐述和解释该程序,并将评估它的内在品质和不足之处。 | |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 第15讲 诊断:从符号和症状到言语和转移 在这一讲中,课程的重点转移到对拉康临床实践的关键原则的深入探索。作为一个起点,学员将学习传统精神病学范式中临床诊断的制定与拉康的诊断方式之间的区别。
学员还会学到拉康派的实践者是如何证明言语和转移的标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标准来作为指导治疗的方向。 |
第16讲 诊断:逻辑时间与确定性的预期 关于诊断的第二讲,我们将沿着拉康著名的逻辑时间的三条轴线,对拉康的诊断过程进行了梳理,这三个轴最初是在1945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除了向学生解释逻辑时间的三个构成轴(看的一刹那、理解的时间与结论的时刻)外,导师还将重新评估症状(或主诉)在这一“动态”诊断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并追溯症状与基本幻想之间的关系(见第9讲)。 | |
第17讲 神经症的临床结构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拉康如何阐述神经症的临床结构,以及它的两种主要变体癔症和强迫性神经症。
神经症将被描述和解释为分裂的主体($)和大他者(见第8讲)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根植于弗洛伊德的压抑防御机制,同时还将讨论神经症在言语和转移中的表现。
本讲最后将回顾拉康的四大话语中的癔症话语(见第11讲),来解释为什么神经症(和癔症)可以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链接。 | |
第18讲 对于课程13-17讲的答疑 | |
第19讲 精神病的临床结构 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家,拉康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妄想症的,他早年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拉康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精神病的心理结构,包括它在排除的心理机制中的起源。
学员们还将了解拉康对两种最常见的精神病“症状”的创新看法,即幻觉和妄想,以及拉康随后将精神病称为“朝向女性逼近”和存在于“话语之外”的结构。 | |
第20讲 性倒错的临床结构 尽管拉康对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临床结构提供了清晰、详细和令人信服的阐述,但他对性倒错的阐述仍然是试探性的,不那么确定。
尽管如此,传统拉康派中的许多临床医生仍然为性倒错保留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通常参照弗洛伊德的否认机制来解释。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了解拉康对性倒错的零散评论,以及如何将这些评论结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观点来看待具有挑战性的临床结构。 | |
第21讲 拉康对弗洛伊德《朵拉》案例的解读 1951年,拉康在巴黎的家中举办了一场研讨会,讨论弗洛伊德对朵拉案例的研究。虽然研讨会没有笔录存世,但拉康的思想为他1952年的论文《关于转移的陈述》提供了依据。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拉康早期的精神分析治疗的“辩证法”,还将对拉康的转移理论,特别是象征的转移和想象的转移的区别进行初步思考,这将构成后续第26讲的基础。
此外,拉康对弗洛伊德对朵拉案例的解释,会使我们再次回顾第17讲关于癔症和神经症的临床结构的讨论。 | |
第22讲 拉康对弗洛伊德《鼠人》案例的解读 1952年至1953年,拉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讨论弗洛伊德的“鼠人”案例。就像朵拉的研讨会一样,这些笔记没有流传下来,但拉康在一篇名为《神经症的个人神话》的论文中,浓缩了他对鼠人的思考。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讨论《鼠人》案例及拉康对它的解读。学员们将学习到更多拉康关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理论(见第17讲),同时也将了解他对弗洛伊德经典的俄狄浦斯情结范式的修正。 | |
第23讲 拉康对弗洛伊德《史瑞伯》案例的解读 弗洛伊德从不认为精神分析的方法适合治疗精神病患者,但他确实花了很长时间研究19世纪一位名叫丹尼尔·保罗·史瑞伯的法官出版的回忆录。
在1955-56年,拉康在他的研讨会上,专门对弗洛伊德 "案例研究 "中的史瑞伯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批判分析。这一讲中,导师将阐述拉康在这一研讨会里拉康的主要论点,结合我们在第19讲中已经学过的,关于精神病的结构的知识。 这一讲还将为学员们提供新的见解,让大家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会得出精神分析治疗中应排除精神病患者的结论,以及为什么在拉康的临床设置中精神病患者是可以治疗的。 | |
第24讲 对于课程19-23讲的答疑 | |
第25讲 拉康对梦的概念 在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中,他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弗洛伊德的梦的概念,他如何致力于在临床情境中利用梦的分析,以及拉康如何基于他对黑格尔哲学和语言学的学习,回归弗洛伊德的观点(见第3和4讲)来修正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
特别是,学员将学习隐喻和换喻之间的区别,以及拉康用黑格尔的欲望概念取代弗洛伊德的“梦-愿望”概念的意义。 | |
第26讲 拉康的临床技术:转移 1960年至1961年,拉康在他的研讨会上专门研究了转移,弗洛伊德将转移称为精神分析治疗的引擎。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拉康如何以及为何修改自己先前的转移概念,同时也将学习到转移是基于“主观差异”和病人对分析师的“理应知道的主体”的归因。
最后,我们将回到拉康理论中三个关键的临床结构(见第17、19和20讲),以评估转移如何在这三个临床结构中呈现出来,并且学习分析师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转移性表现。 | |
第27讲 拉康的临床技术:解释 除了处理转移之外,精神分析学家的第二个主要任务是利用病人的自由联想作为形成解释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学员们将学习拉康对精神分析解释的特殊理解,这促使他提出“弹性时间会谈”,这也导致了他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冲突。
这节课还将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拉康的解释技术,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神经症、精神病和性倒错的这三种临床结构中(见第17、19和20讲)。 | |
第28讲 拉康的临床技术:分析师的位置 从拉康对精神分析技术的探索开始,他就给分析师在临床情境中赋予了特殊的位置。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当他采用L图式的分析治疗时,他认为分析师应该采取大他者的立场。然而,大约十五年后,当拉康介绍他的四种话语的理论时(参见第11讲),他坚定地认为分析师应该站在客体小a的位置。
在这堂课中,学员将学习分析师处于“大他者”的位置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拉康改变了对分析师立场的看法,分析师作为客体小a的外在表象意味着什么,以及分析师的谈话治疗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区别。 | |
第29讲 拉康的临床技术:治疗的终结性 在1959-1960学年,拉康把他的研讨会专注于“精神分析伦理学”。
对拉康来说,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一套分析师应该遵守的具体的实践规则,更不是道德行为准则,而是指分析师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试图实现的目标。因此,它指的是临床过程的目的和目标、终点和结局(终结性)。
在这堂课中,学员们将学习拉康是如何将精神分析的终结性进行概念化的,以及他是如何改变他的思想路线的。
此外,学员还将学习如何将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应用于神经症、精神病和性倒错这三种临床结构(见第17、19和20讲)。 | |
第30讲 课程25-29讲的答疑 | |
附课程推荐阅读 上下滑动查看 针对每一讲课程的推荐阅读 上下滑动查看
第3讲:E. Roudinesco, ‘The Philosophy School: Alexandre Koyré and Others’, In Jacques Lacan, trans. B. Bra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88-106. 第4讲:J. Lacan, ‘The Instance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onscious or Reason Since Freud’ (1957), in É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412-441; D. Nobus, ‘Lacan’s Science of the Subject: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Topology’, In J.-M. Rabaté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ac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50-68. 第5讲:J. Lacan,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I Function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1949), in É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75-81; D. Nobus, ‘Life and Death in the Glass: A New Look at the Mirror Stage’, In Key Concepts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Y: The Other Press, 1999), pp. 101-138. 第7讲:S. Homer, Jacques Lacan (London-New York NY, 2005), pp. 17-49 & pp. 81-94; L. Bailly, ‘Real, Symbolic, Imaginary’, In Lacan (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9), pp. 88-108. 第8讲:P. Verhaeghe, ‘Causation and Destitution of a Pre-ontological Non-entity: On the Lacanian Subject’, In D. Nobus (Ed.), Key Concepts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Y: The Other Press, 1999), pp. 164-189; L. Bailly, ‘The Other’, In Lacan (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9), pp. 55-73. 第9讲:D. Nobus, ‘That Obscure Object of Psychoanalysis’,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2013, 46(2), pp. 163-187; D. Evans, ‘From Kantian Ethics to Mystical Experience: An Exploration of Jouissance’, In D. Nobus (Ed.), Key Concepts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Y: The Other Press, 1999), pp. 1-28; S. Žižek, ‘The Seven Veils of Fantasy’, In D. Nobus (Ed.), Key Concepts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Y: The Other Press, 1999), pp. 190-218. 第10讲: 第11讲: J. Lacan, The Seminar. Book XVII: The Other Side of Psychoanalysis (1969-’70), ed. J.-A. Miller, trans. R. Grigg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 Verhaeghe, ‘From Impossibility to Inability: Lacan’s Theory of the Four Discourses’, The Letter: Lacanian Perspectives on Psychoanalysis, 1995, 4, pp. 76-99; L. Bailly, ‘Four Discourses: Four Forms of Relationship’, In Lacan (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9), pp. 153-162.第13讲:J. Lacan, The Seminar. Book XX: On Feminine Sexuality, the Limits of Love and Knowledge (Encore) (1972-’73), ed. J.-A. Miller,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J. Copjec, ‘Sex and the Euthanasia of Reason’, In Read My Desire: Lacan Against the Historicists (Cambridge MA-London: The MIT Press, 1994), pp. 201-236. 第14讲:J. Lacan, ‘Proposition of 9 October 1967 on the Psychoanalyst of the School’ (1967), trans. R. Grigg, analysis, 1995, 6, pp. 1-13; D. Nobus, ‘Authorizing Analysis’, In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184-202. 第15讲:B. Fink, ‘A Lacanian Approach to Diagnosis’, In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Cambridge MA-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75-78; D. Nobus, ‘Diagnosis via Speech and Transference’, In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6-55. 第16讲:J. Lacan, ‘Logical Time and the Assertion of Anticipated Certainty: A New Sophism’ (1945), In E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161-175; D. Nobus, ‘The Logical Time of Diagnosi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Symptom in the Lacanian Tradition’, In L. Bailly, D. Lichtenstein & S. Bailly (Eds), The Lacan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8), pp. 137-155. 第17讲:B. Fink, ‘Neurosis’, In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Cambridge MA-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12-164; D. Nobus,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22-38. 第19讲:B. Fink, ‘Psychosis’, In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Cambridge MA-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79-111; S. Vanheule, The Subject of Psychosis: A Lacanian Perspectiv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D. Nobus,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11-22. 第20讲:B. Fink, ‘Perversion’, In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Cambridge MA-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65-202; D. Nobus,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39-48: S. André, ‘The Structure of Perversion: A Lacanian Perspective’, trans. D. Nobus & L. Downing, In D. Nobus & L. Downing (Eds), Perversion: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Perspectives on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Karnac Books), pp. 109-125; S. Swales, Perversion: A Lacanian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New York NY-London: Routledge, 2012). 第21讲:S. Freud,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1905e),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 and trans. J. Strachey, Vol. 7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3), pp. 7-122; J. Lacan, ‘Presentation on Transference’ (1952), In E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176-185; B. Fink, ‘Hysteria and the Case of Dora (Ida Bauer)’, In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Freud: Techniques for Everyday Practice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pp. 151-196. 第22讲:S. Freud, ‘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 (1909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 and trans. J. Strachey, Vol. 10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5), pp. 155-249; J. Lacan, ‘The Neurotic’s Individual Myth’ (1953), trans. M. N. Evans,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48(3), pp. 405-425; B. Fink, ‘Obsession and the Case of the Rat Man (Ernst Langer)’, In 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Freud: Techniques for Everyday Practice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pp. 123-150. 第23讲:S. Freud, ‘Psycho-Analytic Notes Up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Dementia Paranoides)’ (1911c),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 and trans. J. Strachey, Vol. 12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8), pp. 3-82; J. Lacan, ‘On a Question Prior to Any Possible Treatment of Psychosis’ (1959), In E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445-488; S. Vanheule, The Subject of Psychosis: A Lacanian Perspectiv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p. 113-120; B. Fink, ‘Treating Psychosis,’ In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p. 231-272. 第25讲:S. Freud, ‘On Dreams (1901a)’,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 and trans. J. Strachey, Vol. 5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58), pp. 629-686; J. Lacan, The Seminar. Book VI: Desir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1958-’59), ed. J.-A. Miller, trans. B. Fink (Cambridge-Medford MA: Polity, 2019), pp. 41-129; B. Fink, ‘Working with Dreams, Daydreams, and Fantasies,’ In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p. 101-125. 第26讲:J. Lacan, The Seminar. Book VIII: Transference (1960-’61), ed. J.-A. Miller, trans. B. Fink (Cambridge-Malden MA: Polity Press, 2015), pp. 3-16 & pp. 167-195; J. Lacan,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Its Power’ (1961), In E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489-542 and pp. 503-512 in particular; D. Nobus, ‘Strategies of Transference’, In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106-152; B. Fink, ‘Handling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In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p. 126-188. 第27讲:J. Lacan,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Its Power’ (1961), In E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489-542 and pp. 495-503 in particular; D. Nobus, ‘Tac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153-183; B. Fink, ‘Interpreting,’ In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p. 74-100. 第28讲:J. Lacan,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Its Power’ (1961), In Ecrits, trans. B. Fink (New York NY-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pp. 489-542 and pp. 512-517 in particular; D. Nobus, ‘What Does the Analyst Want?’, In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0), pp. 56-105; B. Fink, ‘Listening and Hearing,’ In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p. 1-23. 第29讲:S. Freud, ‘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1937c),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ed. and trans. J. Strachey, Vol. 23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64), pp. 209-253; J. Lacan, The Seminar. Book VII: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 (1959-’60), ed. J.-A. Miller, trans. D. Porter (New York NY-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2), pp. 1-15; B. Fink, ‘Non-normalizing Analysis,’ In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A Lacanian Approach for Practition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pp. 206-230. |
【现在报名,立即听课】
原价2999
2人拼团,仅需1799元
👇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参团👇
咨询课程,老用户可私信你的任一糖心理客服或顾问报名(微信好友列表,搜索“糖心理”)
新用户请添加下方客服!!老用户不要重复添加,否则会造成处理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