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习营之四|陈岸瑛 :究竟什么是审美

文摘   2024-12-08 20:45   湖北  


2024美术学院
科研研习营


 为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力度,

 提升国家级项目申报成功率,

美术学院将邀请近年来主持在研的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重点项目

 与国家艺术基金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座交流。


 重点邀请艺术与科技、艺术学理论、

美术遗产、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等研究领域,

 或对学院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相关学者。




2024美术学院科研研习营之四 |

陈岸瑛 :究竟什么是审美



讲座时间

2024年12月6日(周五)9:30


讲座地点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五楼会议室


主讲嘉宾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艺术史论系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美学,现当代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管理。著有《艺术概论》《工艺当随时代》等,译有《寻常物的嬗变》《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等。新世纪以来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织策划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



陈岸瑛:究竟什么是审美


2024年12月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科研研习营系列学术讲座在美术学院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主持,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岸瑛教授以《究竟什么是审美》为题,深入剖析审美、美及美感等核心议题。讲座围绕苏格拉底对美的追问及维根斯坦的解答为起点,从康德美学回溯至英国绅士哲学家对品味的讨论,结合中国文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品味理论,对美丑、雅俗、审美、美感经验、审美教育、美的艺术等概念进行澄清,为相关实践提供新的方向。






PART.01


导言


陈岸瑛教授在讲座开篇,从“审美”的词源考察入手,为我们梳理了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美、美感等概念的讨论,包括苏格拉底对美的永恒的追问,维根斯坦对传统美学本质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利害”观念等。此外,他还引入了休谟的观点,指出品味是经过精心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更为敏锐和精细的感觉能力。并回顾了英国绅士哲学家关于品味的探讨,为我们勾勒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PART.02


一种新的审美品位论


陈岸瑛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审美的本质与内涵。他认为,审美不仅是对美的对象的欣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全面感知与享受。通过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兰雪茶》与《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等案例分析,陈教授揭示了审美作为一套快乐知识体系的深刻内涵。从纵向分品到横向分品,审美不仅包含神、妙、能等多个层次,其谓词亦超越了优美与崇高的范畴。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理论,试图为品味游戏中的角色描绘出鲜活的画像,为雅俗重新划界,超越了雅俗之争的传统框架,为审美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解。





PART.03


新审美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陈岸瑛教授以审美教育为实践案例,展现了新审美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与指导意义。他指出,审美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人们感受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并且这种教育不仅限于艺术领域,更应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个体在点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陈教授强调,品味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实践,针对不同审美对象的知识学习与感觉训练,逐步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此外,在大众型艺术与小众型艺术的对比中,陈教授揭示了小众型艺术价值的生成机制以及大众艺术品质提升的路径。最后,他进一步解构了审美的本质,指出审美实则是娱乐的一个子类,并启发性探讨了审美、娱乐和时尚之间的关系。





PART.04



交流探讨


在讲座的交流探讨环节,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主持了与会师生的讨论。郑达教授首先就此次讲座的收获与体会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个人专业领域特色,探讨了对审美本质、审美视角以及未来艺术创作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之后学院师生围绕美学、审美、美术教育等问题与陈岸瑛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Q:究竟什么是美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有品味有知识的人?


陈岸瑛:学院深耕专家培育,专家需接轨社会,辐射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应该能实现这一个愿景。


Q:康德的美学体系建立在欧洲17-18世纪市民社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康德的审美态度说以及无关利害的审美判断等构成的美学话语体系,体现在市民社会下人们对绘画与雕塑等艺术品的形式美的赏玩活动中,从而形成了艺术自律,那么,19世纪末以来市民社会的逐步解体是否意味着康德美学体系和艺术自律论的失效?与此类似,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建立在文人社会的基础上,是否文人群体的消失也意味着文人艺术的消失?


陈岸瑛:康德的美学话语体系的确与市民社会的兴起相关,人们的艺术品味需要专门的知识体系予以匹配,这种现象是审美现代性发展的结果。如果涉及与政治性相关的审美观念,朗西埃的“艺术体制”论更是直接将艺术体制的发展指向政治。但是如果我们将审美品味定位在感觉的细分以及知识训练后的价值判断,应会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如中国古代文人喜好的尚石、尚画等活动,当今普通的人们通过一定的训练同样可以进行,文人的品味并未消失而是转变了形态。








—END—


华大美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美院团委宣传中心


撰稿|张南  编辑|刘子乐 徐越

审核|郑达


华师美院
便于向校内外师生传播美术学院信息,加强与各兄弟院校及院系之间的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