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习营之三|祝帅:“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

文摘   2024-11-29 20:00   湖北  


2024美术学院
科研研习营


 为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力度,

 提升国家级项目申报成功率,

美术学院将邀请近年来主持在研的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重点项目

 与国家艺术基金等专家学者来院讲座交流。


 重点邀请艺术与科技、艺术学理论、

 美术遗产、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等研究领域

 或对学院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相关学者。




2024美术学院科研研习营之三 | 

祝帅:“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



讲座时间

2024年11月25日(周一)14:00


讲座地点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五楼会议室


讲嘉宾

祝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在CSSCI及A&HCI期刊发表论文、评论等70余篇,另有10余篇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研究领域:艺术学(一级学科,侧重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的学术史、学科建设研究)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侧重于书法历史、理论、批评与创作研究);设计学(交叉学科,侧重于视觉设计研究与实践)。




祝帅:“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关于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主体性建构的思考


2024年11月25号,由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科研研习营系列学术讲座在美术学院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主持,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祝帅教授以《“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为题,探讨中国设计学学科间性、中国设计主体性学术体系和中国设计主体性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PART.01


导言


祝帅教授在讲座开篇,首先强调了任何学科发展都需要进行基础体系的理论建构,这在中国史学领域尤为重要。尽管中国美术学已有基础框架,但设计学作为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仍需明确界定。这不仅是为了学科自身的完善,也是为了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祝教授指出,设计学科的发展不仅是对设计实践的深化,更是对其学术地位和理论体系的确认。正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一个学科的定义不清晰,其研究工作便难以开展。祝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验,探讨了设计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在不断探讨设计学的本质,表明这一过程是普遍的、持续的。因此,设计学的发展需要从“名正言顺”开始,确保其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的独立性和话语权





PART.02


从“艺科之辩”到“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学术定位


设计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长期以来面临着学术定位和研究范式的多重争议。在讲座中,祝帅教授深入探讨了设计学的学术定位问题,强调了设计学作为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体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他指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在教学和学术上的根本区别,特别是在对个性与共性的尊重方面。自然科学注重共性,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例如,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得出相同答案,这被认为是成功的。然而,在人文学科中,如美术学科,若教师要求学生创作出完全相同的作品,这显然是不应提倡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设计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恰好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点。它既继承了艺术学科对个性和创意的追求,也吸纳了工学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依赖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这种学科的交叉性使其在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上,既需要整合艺术创作的美学标准,也必须考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技术性要求。因此,设计学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艺术表现的再现,更是技术实现的创新,它强烈反映了多学科交融的特性。


祝教授还进一步探讨了设计学的研究特点,特别是其跨学科的性质。他指出,设计学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心理学、文献学、统计学等。设计学者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在不同领域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在设计实践中尤为重要,因为设计问题通常需要多角度的视野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然而,这种跨学科整合也带来了挑战,例如在具体实践中,研究人员可能会遇到知识遗忘、不同学科术语和概念理解不足等问题,这些挑战要求设计学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和调整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祝教授强调,设计学的学术定位,既需要从理论层面对其本质和方法进行清晰界定,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来推动其持续发展。





PART.03


从“设计学在中国”到“中国设计学”


在讲座的后续部分,祝帅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设计学的可能性与争议,尤其是其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的定位问题。祝教授提到,关于是否存在“中国设计学”的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设计学作为科学领域应当超越国界,追求普遍性;而另一部分则强调设计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主张中国设计学应体现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祝教授指出,这一讨论揭示了设计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学科全球认同与本土特色之间的平衡问题。


进一步讨论中,祝教授强调了中国设计学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标准的双重要求。在设计学领域,既有艺术学的审美标准,也有工学的技术标准。虽然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尚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国独特的艺术设计代表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些元素在国际设计标准中难以被直接量化或排名。因此,祝教授主张,中国设计学应当既重视本土文化特色,又需遵循全球设计领域普遍认可的标准。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融入国际标准的同时,注重本土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祝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建立中国设计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推动中国设计学学术地位提升的基础。通过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中国不仅能够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为有效的国际交流打下基础。祝教授指出,当前的国际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平等对话,而要实现有意义的国际学术对话,必须依托原创性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因此,提升中国设计学的学术产出,特别是本土化成果发表,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设计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影响力。



PART.04



交流探讨


在讲座的交流探讨环节,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庄黎教授主持了与会师生的讨论。此次讨论涉及了多个关键议题,涵盖了设计学科的研究范式、设计学本土化策略、中国文化的国际自信与叙事方式差异,以及中国设计的审美与科技发展等方面。参与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这些复杂的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反思。




设计学科研究范式及本土化策略


祝帅教授指出,西方设计理论的引入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但要在中国社会产生实际效应,必须根据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进行本土化调整。中国面临的诸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需要创新设计来应对,特别是设计应重视地方特色,反对单一的“城市更新”模式,转而关注城乡共同发展的综合性设计方案。


此外,教授提到,设计研究的本土化不仅仅是理论的引进,更应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应用,推动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设计研究应更加贴近实际,反映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国际自信与叙事方式的差异


在关于中国文化国际自信的讨论中,祝教授强调,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应在全球化语境下讲述“中国故事”,以增强文化自信。讨论了中国叙事方式的独特性,认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自信不仅体现在文化符号的传播(如功夫和书法),更在于中国叙事方式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这与西方的线性、结构化叙事有所不同。祝教授提到,如何在国际设计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是提升中国设计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中国设计的审美与科技发展


在关于中国设计审美与科技发展的讨论中,祝教授强调了中国设计在强调手工艺术与机器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理念。教授指出,西方设计传统中,科技和资本常常成为设计的主导力量,而中国设计则更多地关注传统工艺和手工参与。虽然AI虽然能够高效地完成一些设计任务,但其审美水平和创造性远远不如传统设计方法。人工智能的审美输出往往缺乏深度和情感共鸣,易导致设计趋同,甚至忽视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讨论进一步指出,在现代化生产方式日益普及的今天,虽然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巨大的设计潜力,但我们也不应忽视传统手工艺和设计技巧的价值。未来的中国设计应当保持对传统设计方法的尊重与继承,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融合与创新,以确保设计不仅具有现代感,同时也能传承和发扬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结


本次讲座祝教授强调了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特殊发展需求,尤其是如何将全球设计理论与中国本土问题相结合,推动设计学科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对设计本土化、文化自信等议题的深入探讨,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转型、文化传承等复杂问题时,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讲座,促进设计学科的学术发展与师生们的学术进步。




END






撰稿 | 张寒

图片 | 张颖 袁天昊

排版 | 孙一茜

审核 | 郑达



(转载自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END—


华大美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美院团委宣传中心


编辑|成思妍 徐越

审核|郑达




华师美院
便于向校内外师生传播美术学院信息,加强与各兄弟院校及院系之间的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