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达83%,拥有野生维管束植物960种、脊椎动物206种,其中38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张家口市赤城县西南方,有一座动植物的乐园,被誉为“天然基因库”,这就是河北省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月5日,河北省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张鹏程在进行日常监控巡护工作。
总面积近1.3万公顷的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如何保障?11月5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在管理处防火指挥中心,一块电子屏幕映入记者眼帘。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监控员不时切换画面,紧盯不同点位的数据变化。
大海陀山高林密、地势复杂。从前,防火巡护主要依靠护林员的双脚双眼,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遇有浓雾等恶劣天气更加吃力。“自从有了‘数字卫士’,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保护区进行实时监测了。”监控员狄亚楠介绍。
狄亚楠口中的“数字卫士”,是“智慧海陀”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这套系统配备有29个重点卡口监控、22个语音提示杆、28个预警监控监测设备,分布在保护区的关键点位。只要出现疑似火情,系统就会自动预警,监控员可通过智能终端“一键喊话”,调度附近的护林员进行现场确认。“如果疑似火情出现在高地或密林,我们还会启用无人机近距离观察。”狄亚楠说。
记者注意到,在“智慧海陀”平台上,保护区各处生态环境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全自动水面数字蒸发站等回传的数据也在实时更新。
“这是我们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保护区管理处环境监测科科员赵俪茗说,过去他们要定期上山、下水收集数据,不仅效率低,数据也缺乏连续性。现在通过系统,保护区内的水、光照、土壤、气温等实时数据能第一时间上传平台并自动分类统计,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做好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除了各类监测站,保护区还布设了108台红外动植物监测仪和30台树木生长监测仪,不间断地对域内动植物生存状态进行监测分析。
“有了各类监测系统,我们相当于增加了很多双眼睛和耳朵,使我们对保护区的认识更加全面。”赵俪茗告诉记者,通过监测发现,近几年,保护区内斑羚和狍子的数量明显增多,野猪的种群数量也在上升。去年,他们通过系统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山西杓兰,今年又连续监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反映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赵俪茗说。
“数字”加持下,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得到了更好守护。今年以来,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启动了“SITE—100国际大科学计划昆虫多样性监测”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展了苔藓多样性调查,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了鸟类监测体系……“插上数字的翅膀,这座‘天然基因库’正释放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赵俪茗自豪地说。
图片作者: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