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共享、拔高格局|支持我们 »
你可知道?
雕刻间隙中残留的彩绘痕迹,尤其是释迦牟尼周围的叶雕上,表明该石碑原本颜色鲜艳。
艺术家:中国古代匠人
标题:Stele with Sakyamuni and Bodhisattvas
年代:中国,河北省,东魏,534-550年
材质:Limestone 石灰石
尺寸:77.5 x 44.4 厘米
来源:约翰·亨廷顿艺术与理工学院信托基金捐赠
细节欣赏
据碑文记载,此碑是魏朝宗室高平王元宁于公元537年(东魏天平四年)为纪念已故的妻子司马妃而立的,祈愿她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造像主尊头光中有一兽面,口含缠枝莲花,这种不多见,莲花中还有荷叶和忍冬。胁侍菩萨脚下的荷叶。此石碑由当时东魏都城邺(今河北)最杰出的工匠之一雕刻而成。石碑背面碑文总有201字。
在这里,佛陀的袈裟展示了精心布置的图案帷幔(大U形褶皱和下摆的扇贝形褶皱),将线条韵律与对称美感相得益彰。佛像背后的火焰状光环边缘延续了中国绘画中线条的优美流动,与整体雕刻的线条表达形成了呼应。
这块石碑雕刻了释迦牟尼佛与两位菩萨的形象,可能是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这种组合在北魏佛教石刻中十分常见,象征着释迦牟尼的教义及其与慈悲和智慧的关联。
释迦牟尼佛通常位于石碑的中央,象征他作为佛教核心教主的地位。
他的手势可能是双手结禅定印,象征着冥思与觉悟,这一姿态也代表佛的内心平和、沉静。
佛像多穿着简朴的僧袍,显示出他的出家生活和清净无染的境界。衣纹细致流畅,带有北魏时期典型的“曹衣出水”风格,体现了造像艺术的高度技巧。
两旁的菩萨可能分别是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分别代表慈悲与智慧。在佛教信仰中,观音是救苦救难的象征,而文殊菩萨是智慧的代表。佛像和菩萨像可能立于莲座之上,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无染。
菩萨的姿态较为柔和优美,身披装饰华丽的天衣,姿势可能有一腿微曲,表达了灵动和轻盈之感。北魏的菩萨像往往面容清秀,带有慈悲的神情。
北魏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此碑充分展现了其风格——面部呈倒三角形,体态修长,衣褶线条清晰而流畅,细致入微。释迦牟尼佛和菩萨像的面部雕刻简洁含蓄,表现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崇高庄重的审美特点。
碑文中会记载供养者的姓名、身份及家族背景。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北魏时期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家族组织,也反映出供奉佛像的信仰活动是如何渗透进不同阶层的日常生活。碑文的刻工往往与石碑正面的造像艺术相辅相成,字迹刚劲有力,显示出雕刻工匠的高超技艺。碑文的书法风格和内容结构,也体现了北魏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
欢迎您的原创投稿:gzwswh@qq.com
学习世界艺术大师作品
☑来源:CMA,享受艺术,参考学习!
☑闻是:以传播中外艺术知识为宗旨,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