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
在一家体面的大公司上班,每月最后一天顺利拿到薪水,看着银行卡的余额在一点点稳定的变多;每天要七八点之后下班,每天一边吐槽不想加班,一边期待年度绩效可以拿到不错的年终奖还贷,跟同事有一个没有领导的小群,大家在群里疯狂交换各种八卦,偶尔下楼买个咖啡或者抽根烟,费尽心思增加摸鱼时间;你有还不错的男朋友,他的发际线可能有点微微的后撤,但是腹肌还在坚守,可能在考虑结婚,讨论养小孩需要多少钱;每周末跟小姐妹找咖啡馆出去玩,喜欢去各种展览和网红饭馆打卡,然后积攒成一周的plog,五一或者十一去某一个城市旅行;被每天早上睡醒站在镜子前看到胸开始对地心引力逐渐妥协而觉得惶恐,你开始做医美,从轻度的水光针和光子嫩肤入手,体验为了美付出的火辣辣的疼。有时候会担心大姨妈没有定时报道,有时候因为经前期综合征而突然的emo。有时觉得生活很苦闷,仿佛潮湿的夏天长在胸口迟迟到不了秋天,有时候又觉得按时发薪水就是大时代下的小满足。如果没有100天前从大厂离职,这或许就是30岁的我。在华丽都市里,构筑着这样稳定又平淡的日子,日子组成了四季,而四季也会变成人生。在25岁的时候我们在酒馆里面一边喝酒一边迷离看着周围的男生,觉得夏天太过漫长,总是黏腻潮湿,总是绿意昂扬,不知道今年夏天谁会晋升,但是一睁眼就变成了平庸的人。一事无成,而且从此以后或许不再有上坡路的起色。距离30岁还有不到200天的29.5岁,我,这个独自穿梭在城市的两个区的新杭州人,每天早起花一个小时去上班,花半个小时去manner排队买咖啡摸鱼,一个ppt方案改半个月都没有结果的都市丽人,一个曾经被工作pua到吃百适可的前抑郁症小组成员,在充满爱意的520,全新的拥抱了一种叫做“未知”的新生活。从此一些光明正大的标签,比如大厂,互联网,阿里,都要加一个“前”字了。我以前以为工作有两种,有一种叫做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另外一种叫做不缴社保。当我离职那一刻开始,工作分成了两种,一种叫做灵活就业,另外一种叫做公司打工。我也是在今年才意识到,既没有什么好工作,也没有什么坏工作,只是自己想去体验的工作。正如30岁,既没有所谓好的30岁,也没有坏的30岁,没有第三人称的定义,只有第一人称的体验——属于我的30岁。周末的时候女友约我录播客,问我对于从阿里离职有什么感受,最近的体验如何。我说:除了存款的金额在变少,其他的快乐和体验都在变多。说完我们三个人哈哈大笑,她说:“对嘛,好像真正自由职业的人也没有活不下去的。好像束缚住我们的正是我们对于这件事的恐惧,而不是这件事本身。”我说“焦虑当然也会有了,但最重要的是,你是你自己的舵手了,你知道自己的小船正在驶向哪个方向,你很确定自己当前的能力和想去的地方。如果有一些很远的地方到不了,那就等到不了的时候再看呗。”好像不上班后的快乐也是这样,自己能满足的快乐就享受,满足不了的快乐就尽量把它们变得没那么重要。我开始建立规律的routine,每天早起吃自己做的早餐,然后去健身房跟着教练上课,接着有氧半小时,枯燥的跑步机会让我打开小红书搜索各种健身博主视频被精神激励。6月份做了毕业离职展览,不经意竟然与300多人在活动中相识,7月份去完成去年未竟的旅行,在独库公路上吃着小浣熊方便面看完四季,8月份开始以每周一露做具体的活动,每一天都有to dolist推着走。
腰上的赘肉开始紧致起来,脸上的浮肿因为睡眠充足和做了医美而渐渐消除, 办公的场地从一小时开外的园区变成了客厅和走路10分钟就能到的咖啡馆。
我从今年不再买名牌包包,那些因为人生的重大转折,或者是疲惫工作后的治愈补充一样的存在,逐渐被帆布袋和运动背包替代。以前上班不快乐的时候就会打开gucci和LV的官网,去查看自己的下一个dream bag是什么。凭借这样一口物质堆积起来的欲望,像坐在很大的一条船上漂浮,抓住的一根很轻的救命稻草。我不再去人均150元以上的餐厅,尽量用自己的双手构建一日三餐,跟朋友约定吃饭,也会去考虑整体的价位。因为时间对我来说不再是紧迫和奢侈的东西,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性价比更好的餐馆,花更多的时间感受每一道菜的风味,想着有没有可能在家里用食材的组合复制出那个味道。是骑着不到10元钱的共享单车,环绕西湖一整圈,感受着秋风迎面扑来,空气中的水分很浓郁,我停在路边为路边的小黄花拍照。是吃一份套餐40元不到的闽南牛肉,有咸香劲道的牛排,有咸饭,有粉丝汤。是在夏日带一本书去一个书店的葬礼上交欢,享受盲盒打开的惊喜,然后向老板询问下一个店开在哪里。是在生鲜平台买好荠菜鲜肉馅和饺子皮,自己叫了三五好友包饺子,煮各式各样的饺子汤,酸汤的,香辣的。是在新疆买一份咸奶茶,再买一份烤包子,还可以再加一个免费冰淇淋,穿着人字拖走在新疆的街道上,晃悠到本地人爱去的美食街,穿过那么多的保健品店和理发店,花20多块钱,买到一晚上的快乐。嗨,亲爱的七天,恭喜你解锁了第二关,首先恭喜你顺利完成第一关,它们奖励给你稳定的工作,终于被生活筛选出来的靠谱的好朋友,一个还算够你稳定独居10年以上的房子,有点高血脂但仍旧够用的身体。接下来的冒险,你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加精细的洞察,更加勤奋的学习,更加谦卑的心态。偶尔你也觉得幸福,但幸福只在有时,它中和了你大部分时间的平庸,成为你继续前进的燃点。大部分时候你会觉得孤独,但是孤独里还有其他的元素,需要你花时间去搅拌和提炼,它是生活给你最特殊的礼物,享用它,但别被它吞噬。挣更多的钱,这是你通关的必备品。30岁总有一个坏处,被“三十而立”的定义盯着,仿佛做什么都不够好,担心自己还没立起来,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每一个29岁人的心里。但过了30岁应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管有没有立起来,30岁这个台阶都跨过去了,剩下的新台阶,可能是35岁,40岁。到了30岁会想开吗?这是我不断在跟自己对话的问题。25岁那一年我站在北京798的一家书店做新书发布会的时候,26岁哪一年我登上TED演讲的时候,27岁那一年我决定独自在这个城市买房定居的时候。我一定也想过自己会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吧,我一定也期待过所谓的圆满和人生赢家的状态吧。我觉得我们在二十来岁的时候,一定是坚信等到自己年过三十,会变得跟现在的大人截然不同,而且世界肯定会渐渐变好。可是现在我只能说我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不再拥有按时缴纳五险一金,也要去领取失业补助的人。“如果有谁问我30岁会过得怎么样?”,我会回答“不知道。”“如果有谁问我有没有在努力生活“,我会回答”是的,每一天都在。“就我而言会有一种感觉,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也努力去摆脱那些痛苦的人,会活得辛苦一些,但依然选择去做更加自由的事情,是为了向其他饱受痛苦的人证明,很辛苦也不会饿死。无论我是否会想开,这一场实验就像是自己去乡下盖房子了,我希望阅读的人经过我盖的‘房子’时,能够激发他的好奇心想要进去看一看。当他进去看完出来的时候,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就带上了这栋‘房子’独特的味道,以后还能够有所回味。或许就是被既定轨道“抛弃”的一段时间,停下来,盖一座房子,掌舵一艘小船。
最近新开一个系列记录自己迈向30岁的过程,写写自己和身边人的30岁是否想开。欢迎大家评论区多提意见哈!
我想开了
“我想开了”是前阿里营销,图书作者七天发起的一个“寻找更多B面人生”的青年生活社群:持续关注不同的B面人生,希望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寻找让自己和他人幸福松弛的可能。
后续每月都会发起露营⛺️,分享会,读书会,一起“寻找更多B面人生”!
近期活动:9/3杭州周六露营 | 秋日浪漫,带本书逃离都市!去山下美术馆露营,玩飞盘看露天电影过周末!
青年作者,编辑,ONE·一个热门作者。
我想开了IP主理人(wechat:cherishb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