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自然申请的过程中,有一类人处于最尴尬、最郁闷的境地:老青年。
所谓“老青年”,顾名思义,是那些年纪刚刚过了青年基金的申请年龄上限,却还没能跻身大专家的行列。
对于男性来说,超过了35岁,对于女性来说,40岁已是分水岭。
那么,为什么说“老青年”是最郁闷的一类人呢?
1
首先,青年基金的申请限制让他们走到了“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的局面。
他们可能已经申请过数次青年基金,但一次都没中过。
难啃而错过了最后几次机会后,转身只能面对更难啃的面上项目。
这一类老青年,年纪不小、经验尚浅,科研资源有限,几乎成为了最夹缝中的群体。
2
在现行的国自然申报制度下,伴随着“申二停一”政策的取消,大量资历深厚的学术大佬涌入了面上项目的申请队伍。
与这些已经在科研圈子里打滚多年、拥有深厚资源积累的“大佬们”竞争,老青年们无疑处于明显的劣势。
对那些刚刚“升级”成面上申请者的老青年们来说,这几乎意味着竞争从虎口直接跳到了火坑。
3
与其说老青年们在申请面上项目时抱有很大希望,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一边是不断加压的工作环境和科研任务,科室主任时不时的冷嘲热讽;另一边则是现实的科研资源和学术地位悬殊,使得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申请。
很多老青年明知道竞争力有限,仍然不得不一再尝试,只为了寻求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最后的机会。
4
另外,哪怕部分老青年即使在科研起步阶段曾经风光过,譬如他们在33岁左右拿到了青年基金,却在青年基金的执行过程中没能拿出太亮眼的成果。
如果在项目执行期间没能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等到超过35岁再申请面上项目,他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连青年基金都没中标的科研人处境相差无几。
青年基金并不是“保险箱”,在科研的激烈竞争中,只有不断产出高质量成果,才能保持竞争力。
而如果在青年基金期内未能拿出中科院一区的论文,老青年们在申请面上项目时仍会被视为竞争力不足的申请人,逐渐被边缘化。
老青年们经常面临的是一种“既没有足够的科研资源,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的尴尬局面。最后只能选择躺平。
2024年度国自然医学部50大科研热点中标数统计如下:
本团队从国自然、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术代表作规划、实验方案设计、科研技能教育培训等提升年轻科研者科研水平,真正掌握国自然课题设计的核心要点、精妙逻辑和标书撰写技巧,提高标书水平和质量,最终中标国自然。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