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大环境里,越来越多的医生、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开始追求国自然项目的申请和中标。难道经济形势越不好,大家申请国自然的热情就越高?
名与利的博弈
经济困境中的“科研突围”
但当经济形势变差时,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以2020年疫情为例,那时候的封控让无数行业都进入了低迷期,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手术量下降,医生的收入大幅减少,工资不再是曾经那样可观;与此同时,生活成本和家庭开支却丝毫不减,房贷的还款压力甚至成了很多家庭的“心头大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科研人突然发现:手术做不了,闲下来的时间变多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投入精力去搞科研,争取拿一个国自然项目——一旦成功,中标经费不仅能缓解科研资源的压力,还能在职称晋升、工资收入上有明显的提升。这时候,国自然项目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变成了很多人迫切需要的“救命稻草”。
科研热情的“诡异”现象
有趣的是,这种“经济形势越不好,申请国自然的热情越高”的现象在2023年解封后更为明显。疫情刚解封不久,科研圈里到处都是忙着准备国自然标书的身影。很多医生和科研人员甚至开始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疯狂求助,四处找人评审标书、修改文案。甚至有些医院和高校还专门开设了“科研辅导班”,帮助员工们提高中标概率。与其说这是科研人对科研的“热爱”,不如说是他们对未来经济保障的“焦虑”。
经济形势与科研环境的博弈
当然,这样的现象并非全然负面。至少,它让很多科研人意识到,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需要通过长远的科研规划来应对。相比于单纯的临床工作,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更具持续性和保障性。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把科研看作一种长期的职业发展策略,而非单纯的业余爱好。
经济形势越不好,申请国自然的热情的确会越高,但希望这份热情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困境,而是为了更长远的科研之路。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只有真正具备科研实力的人,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2024年度国自然医学部50大科研热点中标数统计如下: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