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枢人 机
三清门下一孺子
希望对得起每一个关注
上接前文,我们发现了:
1、原来大洪水的记载,除了我们的文明有记录,其他文明也各有介绍
2、鲧并不是故事中给我们说的那么不负责,那么没有能力
3、鲧治水的思路不是用土埋水,而是建立城邦,城市的最初模型就此产生
4、同为黄帝贵族的鲧,并不具备政治智慧,只顾干活,导致杀身之祸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故事,喜欢的帮我点点赞。错过上文的朋友看这里:一切都要从那场大水开始讲起
1
鲧失败的原因——天灾
洪水是一方面,强降雨是另一方面。虽然鲧禹治水已经距今4000年左右,但科学家仍从地理学和考古学的方式,获悉到当时的气候情况
首先是考古学工作者们在龙山时代的文化层里,发现了多层厚实的淤泥层,在黄河中游地区城墙遗址墙体下发现两到三米的淤土层,这证明当时的洪水泛滥,并非古人吹嘘。环境考古显示,距今4000-4200年前后数百年里,北半球发生气候突变,气温大幅度下降引发了暴雨极端灾害,同期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均受到不同影响。
来自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谭亮成研究员及其团队以黄土高原的石笋为“媒介”,通过石笋矿物晶体的氧同位素记录,重建了黄土高原地区过去6000多年的降雨变化,发现在4000 a BP左右,黄土高原发生了持续约20年的极端强降雨事件,这可能造成了黄河中下游大禹时代的大洪水。
因此,上流洪水加上强降雨,外加暴雨极易引起的山洪,就导致了鲧的治水事业难上加难,城廓防的住城外的水进城,也防不住天降暴雨及山洪对当时生产力所能建城墙的冲击。
2鲧失败的原因——人祸
鲧这个水利部部长就没有明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功有过,事情办砸了不要紧,政治站队没有问题,他也不会有杀身之祸,大不了就撤职隐遁一段时间,换个人负责工程,过阵子再复出也就是了。
那个时候非常讲门第,与之对比,晋朝的门第之见就是个弟弟。
鲧的出身非常牛逼,他父亲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黄帝的曾孙。颛顼就是高阳氏,屈原离骚写的那个,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这一支脉,他们都是一脉亲戚。
鲧长期处于这么牛逼的世家门阀,就让他养成了历朝历代名门子弟的通病——瞧不起底层人,权力过于傲慢!
事情发生在尧帝封赏鲧的尧帝六十八年,尧帝出于各种政治目的的考虑,选取舜做接班人,史称“荐舜于天”,正常来讲,尧帝都把牌打在明面了,就识时务者为俊杰得了呗,赶紧投诚,赶紧站队,他日还有辅位拥戴之功,荣华享不尽。可是他偏偏怼尧帝面门上去了,一脚踹开王城,指着尧帝鼻子就开喷:不祥者,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乎?
古代骂人是很讲究的,他们不粗鲁,骂人总是旁敲侧击,对号入座。对于国家元首,他这个骂法就太难听了,本来古代社会就是把天灾都归咎于元首失德,这本来就是元首的心病,然后骂的内容就是:你个倒霉的丧门,谁能把天下交给一个出身那么差的平民?
这一闹不要紧,敌对势力写到鲧的脸上了,舜上位后,立即就拿下鲧的水利部部长,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政治站队的失败倒也不至于死刑立即执行,一般圣德昭昭,先把他囚禁起来,然后某个时间点,宣布鲧办事不力,对不起夏朝百姓,自杀身亡,或者遇刺身亡,类似这种死刑缓期半年一年执行,倒也不失三皇五帝家族的体面。坏就坏在鲧工作中没有规矩,用去年很火的一句话说:你是不是分不清大小王了?
不讲规矩,这个工作特性就直接堵死了鲧最后生的希望。尧帝是帝喾的儿子,鲧是颛顼的儿子,颛顼是帝喾的叔叔,二人同为黄帝之后,且颛顼和帝喾关系特别亲近,死后还同时葬于“二帝陵”。那其实这么论来,尧帝见了鲧,还要叫一声老叔,有这资源,谁能动你鲧的性命啊,有事儿你喊一下大侄子,什么不都解决了么?那就是我们幼稚的群众才会那么以为,一来人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处事风格,处事风格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一来是我们过分的认为某些利益群体的资历,能决定什么。
自古以来,仿佛你的资历够老,就好像能决定一切一样,殊不知资历有时候不如当势时好用,岂不闻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无人埋?兵法说的好啊,势者,因利制权。该到低头的时候,你不低头,你凭着资历就敢在庙堂乱讲话,不顾当势者颜面,那给你叉出去绝对没商量。
悲剧早在鲧还在水利部部长任上时,就已显露苗头。规矩包括很多,一个是上下级的这种规矩,一个是面上做事儿漂不漂亮的规矩,其实还有一个礼法的规矩,可能我们现代人不是很懂古代社会的礼法。那么我想说的是多少带点旧社会迷信色彩这种君臣礼法。最典型的是什么呢?这可能就涉及到一个鲧禹治水的大政方针的差别了。
大禹后续治水,跟他爹最不一样的点是什么?一是运用疏通的方式治水,一是治水顺序上的调整。是不是没听过还有什么治水顺序?因为历史不需要你知道成功者的昏招,只要你记住他的功德就行了。
当时大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他是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治理,先治理冀州,就是今河北、北京、天津地区,然后是兖州、青州,然后是徐州、扬州,再是荆州、豫州,然后梁州、雍州。这个顺序很有讲究,古人认为,冀州五行北方属水,天一生水,然后水生木,兖州青州徐州就是木,所以第二步是去五行属木的治水,然后木生火,去火属性的扬州、荆州。火生土,再去土属性的豫州,然后是土生金,再去金属性的梁州和雍州。
而鲧就不是这个顺序来治水,《尚书·洪范》中说:“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意思就是我听说过去鲧在治水的时候用堵的办法去治理天下的水势,违背天道五行规律。
《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汩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宋·《容斋随笔》
那么怎么鲧治水就违背天道了?就因为符合五行就叫天道,不符合五行就不叫天道了?非也非也!天道是什么?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令,谁放第一个,都可以完成五行的顺序,我今天就先治理西方,金开始,也能转一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真正的天道恰恰是从哪里开始啊!
冀州放第一个,就符合天道!所有地方一碗水端平按城廓来,就不符合天道!
因为尧帝都城在冀州平阳,就是今石家庄正北,保定市正西,挨着山西的这部分区域。所以你看大禹就非常懂规矩,知道谁才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哪儿的人民才是要优先考虑的?他这个就叫做懂事儿!这就叫天道!占了天道,你再占什么五行,这工程干的大家才都高兴,工期长一点,大家也愿意等。
反观鲧,他就是没头脑,还不高兴,一碗水端平,你就根本没把尧帝突出出来啊!老天降雨不长眼,雨露均沾,你治水可必须要有智慧。这就是奴隶制社会,包括后面的封建制社会一脉相承下来的君臣文化,凡事君王优先,且不说君命贵民命轻这种屁话了,甚至说君一人颜面贵、民全家性命轻,这么讲也不为过,这当然是事实,但凡是个睁眼看历史的都知道。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千年不遇的好时代,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享受到真正的作为民的尊严。
再后来鲧还怎么坏规矩呢?鲧一个阶段治水有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与尧帝有这么一段沟通:「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於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於野以患帝。——《吕氏春秋•恃君览》
意思就是,自古天道,上承天意能摆平天意的可以做帝(三皇五帝的帝,非黄帝的帝),下承地意,摆平地上的事儿的可以做三公,我现在给你这个水治理的这个水平,你就不能给我个三公的爵位?
尧帝没惯着这个老叔,一句「欲以为乱」就给老叔打发了,意思是你要造反啊。其实这是很严重的警告了对不对?老叔真就倔脾气,撂挑子真不给尧帝干了。尧帝作为晚辈,也还行,还派人去哄老叔了,老叔可大姑娘脾气上来了,就要跟尧帝断绝关系。这样你让领导面子往哪儿搁?要不是有亲情关系,驳了领导的脸面,就是大忌中的大忌,炎黄儿女就是人多,少了你一个鲧,还就得吃带毛肉了?本来就不想让你负责这个部门,推举你来,硬着头皮给你授印,要知道机会可不是放在谁的面前都叫机会,有背景有能力,你这叫机会,没有背景有能力,那叫什么机会?
而且在大是大非的节骨眼上,玩上撂挑子了,这也成为当势者尧帝和鲧关系决裂的最后一环,也许鲧还在封地想着大侄子再哄我一下我就下台阶,毕竟自己关系在这,资历在这,以前自己父辈也是做过大贡献的,自己又为夏朝做了这么多贡献,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但是政治,就是这样冷漠,认你时候尊称一声老叔,不认你的时候喊你鲧(读:gun三声),你就得滚。所以后面舜去执行死刑立即执行的时候,尧帝屁也没见放一个。
到这,我们就会明白,原来奴隶制王朝的治水,不仅要对生民的生命和财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圣心负责,那么我们大胆去猜测一下,新上任的水利部长大禹都是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才把圣心和水情都治理的明明白白呢?明天晚上8:30,继续讲上古社会扛把子——大禹的逆风翻盘路。
近期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