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塘河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发源于长株潭绿心跳马镇的石燕湖,南北贯穿雨花区全境,是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圭塘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属于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位于圭塘河流域中下游,南起香樟路北至劳动路。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河岸生态化改造、调蓄池和截污管网、生态滤池及生物栖息地建设等措施,实现治理河段晴天污水不入河,雨天净化后入河,水质稳定在地表Ⅲ类水标准。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0.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5亿元,引进社会资本11.5亿元。
主要做法
(一)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统筹”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在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引入国际领先机构德国汉诺威协编《圭塘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开展圭塘河流域景观风貌管控规划编制研究,提出“分段—分层—控点”的规划管控要求,促进圭塘河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滨水空间转变。
二是突出系统治理。依据水体形态、综合环境、用地布局、城市发展潜力等因素,将圭塘河划分为十个河段精准施策,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区域内水体、植物、河岸等各要素,推动全要素整体治理;聚焦防洪减灾、水土流失防治、水源补给、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提升等生态功能,开展全方位系统治理。
三是推进协同治理。成立综合治理指挥部,环保、住建、城管、属地街道等九大部门共同协作,通过常态巡河、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督查巡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合民间力量、志愿者,建立“红黄蓝”护卫营,形成政府河长+民间河长联动机制。
(二)变“头痛医头”为“标本兼治”
一是坚持正本清源。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做到标本兼治。对圭塘河流域绿心范围内河段实施水源保护、禽畜退养、工业退出,最大限度减少面源污染。增加雨水收集管,实现清污分流,控制近95%的COD污染量。开展农村截污治污,削减污染负荷,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生态引水补水工程,建设生态蓄滞池、生态拦截沟等,实现污水尾水循环利用。
二是重构生态空间。以上游石燕湖水库为水系生态廊道的起点,将自然河道作为一级生态廊道;以其它沟渠、溪道、旱渠等为次级生态廊道,构建畅通的生态网络。保留并恢复天然小微水体,通过溪道和旱渠,连通孤立的湖泊、池塘、洼地和湿地等,激活调蓄空间,构建自然渗透、调蓄、净化、排导一体的弹性水生态系统。
三是再造生态群落。根据沿岸自然地理格局,以重建丰富多样的生态群落为目的,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和谐共生的流域生态环境。重塑了自然蜿蜒的生态岸线,修建生态岛,设置缓流区、浅滩草地。
岸线修复前后对比(2017年/2020年)
(三)变“人工治河”为“科技治河”
一是践行海绵理念。结合河道及排水数学模型模拟内涝风险,构建小、中、大三个层次的排水防涝系统。调蓄池系统可根据上游来水量控制入河水量,应对行洪压力,避免内涝;生态滤池对入池水体进行生物处理,净化水质;河岸浅滩绿地、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发挥“小海绵”作用,实现雨水微观调控,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
二是推动智能治理。结合水质模型及水文模型,参考欧盟水框架协议,智能模拟流域内各汇水区径流量,评估水体水质,确定治理措施。实施排口智能化改造,实现晴天污水不下河、小雨不溢流、暴雨不内涝。采用原位治理工艺,减少河道底泥内源污染,净化水体。
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利用水质检测平台和移动式水质监测车开展动态监测,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含量超标时实时预警,动态掌握水质状况,及时处理水质污染。
(四)变“单纯治理”为“多元发展”
一是推动多元发展模式,激活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上游以跳马镇、石燕湖等区域为重点打造集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基地;中游重点打造生态+工业+消费商圈,形成了雨花经开区产业圈和红星、悠游小镇、溪悦荟公园等多位一体的“新消费”商圈;下游以经贸合作、高端服务、数字产业等新业态为龙头,建成了高桥大市场自贸区、雨花“数谷”等高新产业圈,全面构建了上下游齐头并进、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多元产业方阵和全业态循环产业链。
二是坚持生态惠民,增进民生福祉。以圭塘河水系为纽带,串联起了两岸体育、文化、休闲场所和设施。建设100公里的自行车道+绿道环河“绿道网”;构建“十园、百点”的景观体育设施网络,打造10分钟可到的社区“健身圈”;建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15万平方米室外儿童游乐设施。积极为周边群众提供各类民生服务。
三是坚持科普教育,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引入国内首家汉字艺术主题博物馆——湖南省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打造环保教育示范基地、绿伞卫士研学旅行基地、中小学综合素质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
取得的成效
(一)绿色基底持续夯实,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一是水域环境明显改善。经过综合治理,圭塘河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质改善明显且稳定;2018年顺利通过黑臭水体治理专项督查;2020—2023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黑臭问题。
二是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南段河道由37米拓宽至50—90米,增加了近81.5%的调蓄空间和行洪断面,达到河道错峰行洪,满足百年一遇行洪标准,有效减少了洪涝灾害。
河道改造前后对比(2017年/2020年)
三是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经专业机构监测,2022年圭塘河全流域共发现各类动植物425种,包括浮游植物119种、浮游动物120种、大型底栖动物33种、鱼类18种、着生藻76种、水生维管束植物59种。
四是城市形象有效更新。工程在海绵示范公园南段,通过宽阔的绿道、青翠的林带及形态各异的湿地等景观,形成了以羽燕湖为中心的景观休闲区。在北段修建五彩风车、特色木屋等,形成了以溪悦荟为中心的游乐区,打造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西岸修复前后对比 (2017年/2020年)
(二)新型产业链全面构建,经济发展前景大有可期
项目深度挖掘城市绿地公园的服务属性,将生态修复与资源永续利用、绿色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新型全业态循环产业链,经济效益可观。羽燕湖段、井塘段1400亩绿地每年可产生近1亿元经营性物业收入。井塘海绵公园15年运营周期可获得总利润额约2.7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每年可产生经营收入约4000万元,带动周边土地升值近1000万元/亩。
(三)美丽城镇格局基本形成,生态修复成果普惠大众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