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学党史 | 一心为民修水渠

时事   2024-11-25 15:09   北京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共同开设“读故事学党史”专栏。
本专栏每周一期,陆续刊发关于党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工作方法的党史故事,推动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心为民修水渠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海拔1000多米,山高岩陡,零碎的耕地挂在陡峭的山间,常年干旱少雨,是遵义最边远、最贫困的村。全村灌溉和人畜饮水,要不靠山坡自渗水,要不守着山下几里远的一口泛着黄沙的老水井不分昼夜地排队挑水,接一挑水需要等1个多小时,来回需要走2个多小时;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里的水,上下山一趟就得4个多小时。村里人经常天不亮就前往水源地挑水,山路崎岖难行,但为了活下去,他们别无选择。
因为缺水,种水稻就是天方夜谭,地里只能种一些稍微耐旱的苞谷(玉米)、红薯和土豆,产量也并不高。种不出水稻就没有大米饭吃,村民们只能把苞谷粒去皮磨碾碎上锅蒸,蒸熟后作为主食,这种“包沙饭”在喉咙上直打转转,难以下咽。
1935年,黄大发就出生在这里。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光荣入党,这一年他被全村推选为草王坝村大队长。小小年纪就成为孤儿的黄大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对党的关怀和父老乡亲的帮助心怀感恩。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水引过来,让乡亲们喝上干净水、吃上大米饭。
说干就干,经过认真走访调查,他盯上了村西6公里之外的螺蛳水。这条河距离草王坝村很近,但中间有一座上千米的高山绝壁阻隔着,两岸的悬崖峭壁像一把锋利的刀,河水无法自然流进草王坝村,唯一的办法便是开山修渠。
1963年,黄大发争取到了上级政府的支持,带着数百位村民,背上钢钎和铁锤,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开始了第一次修渠。这项工程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寓意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真正干起来,远比想象难得多。没有现代化设备,完全靠人工,贵州的山地地形使得凿挖十分费力,大家花了很多心血也只凿出100多米长的水渠,有些村民因此便准备放弃。这时,黄大发站了出来,摆事实、讲道理,乡亲们又重新拾起信心。
不懂技术,测量就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没有工具,拿起锤子、钢钎靠蛮力凿;没有导洪沟,沟渠不盖板……
就这样,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千米的水渠。那个年代,条件简陋,又没有专业技术指导,工程质量得不到任何保障。村民们不知道什么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几下子就把沟渠冲垮了。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草王坝村,还是那个贫穷、落后、愁苦的草王坝村。穷到有的人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穿,还流传着“好个草王坝,就是干烧(指干旱)大,姑娘个个往外嫁,40岁以上的单身汉一大把”的民谣。
没能如愿完成这件大事,乡亲们有些灰心,也引来了一片质疑声。当时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但黄大发没有放弃,通过这次失败的教训,他认识到:光靠蛮干,是没有办法修成水渠的,必须学习技术。此后,黄大发四处求教,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要翻几座大山、要蹚几条大河,他背着干粮就上路。
1989年,黄大发在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去枫乡水利站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的机会。这一年,他已经54岁了。不识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他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不会用工具,他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3年多时间里,只上过几天学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底,为了筹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2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现改为播州区)水利局领导时,黄大发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他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修渠引水的立项申请报告。最后,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草王坝水利工程终于批复了,县、乡政府从当时拮据的财政里划拨了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但提出要求:如果村民们能在第二天早上凑齐1.3万元作为规划押金,技术人员就能马上到位。
1.3万元,对于当时穷得叮当响的草王坝村,谈何容易?明知筹钱很难,但黄大发一声没吭,当天就急忙赶回村里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工作。草王坝人到底是被干旱折磨得太久了!尽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当黄大发再次提出要动工修渠引水时,村民们还是兴奋得像炸开了锅。凑不出钱的就借钱,借不到钱的就卖东西换钱。豆子、鸡蛋、蜂糖……朴素的草王坝村民走到80里外的甘溪集市,吆喝声一阵接着一阵。当天晚上,乡亲们打着火把,拿着皱巴巴的零钱,交到黄大发手里。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沉寂数十年的大山再次沸腾了。黄大发在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垂直300多米高的擦耳岩,异常险峻,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他家里的2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女儿因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仅仅几个月后,黄大发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等全家人从工地上赶回家,孩子已没了气。
1995年,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水渠修通后,黄大发又带领村民把山地改成良田,又通了电,接着又修好了通村路,彻底改变了村民吃饭、用水、用电和出行问题。
从1958年至今,黄大发用敢为人先的担当,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用大爱无疆的情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奉献担当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2017年4月以来,黄大发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道德模范、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点评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六条,“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慵懒无为、效率低下,造成不良影响”“其他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明确了处分规定。黄大发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文章节选自人民出版社图书《纪律——中共党史上的50个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岛晓霞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i自然全媒体
欢迎关注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