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鉴赏基础篇
(一)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
在文物鉴赏的过程中,知晓文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制作背景等信息起着基础性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如同搭建高楼大厦前要先打好稳固的地基一般,了解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辨文物的真伪,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物所承载的价值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为整个鉴赏活动扎实地铺好道路。
比如我国的瓷器,不同朝代的瓷器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唐代瓷器烧制技术精湛,造型大胆简洁,装饰富丽堂皇,器形多样化,展现出浓郁的唐代文化特色,像那时以白瓷、黑瓷和三彩瓷为主要代表;而到了宋代,瓷器注重造型的简洁、优美和自然,釉面润泽光滑,釉色清新素雅,线条流畅,装饰简洁精致,极具艺术价值,青瓷、白瓷和黑瓷成为主要代表;元代的瓷器釉面厚重,釉色莹润,线条流畅,青花瓷器图案以人物、花卉为主题,形象生动逼真;明代瓷器形制丰富多样,线条清晰流畅,釉面洁白润泽,青花瓷器装饰精美,五彩瓷器的釉色鲜艳,整体给人华贵、典雅之感;清代瓷器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常以花卉、动物等为主题,形象生动,釉色清新。正是由于各个朝代的工艺水平、审美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才造就了瓷器如此丰富多样的风格特点。
再看古钱币,每一个朝代新皇帝上任,往往都会铸造带有自己符号的钱币。这些钱币的材质、形制、文字风格等方面都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有着独特的形状和古朴的文字风格,反映了当时诸侯割据、各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的状况;到了汉代,五铢钱通行,其铸造工艺、规格等方面又体现出大一统王朝相对稳定规范的经济制度与工艺水平。所以,当我们去鉴赏一枚古钱币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就能更准确地判断它的年代、价值以及真伪情况。
总之,历史背景知识是我们打开文物鉴赏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通过深入挖掘文物的制作年代、文化背景、用途等信息,运用查阅史料、参考考古发掘成果等手段,获得更为可靠的历史资料,从而为我们的文物鉴赏提供客观且有力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文物背后的深厚韵味。
(二)掌握不同文物类型
文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分类就包含陶瓷、古钱币、书画、古玉、青铜器等等,而每一类文物都好似有着自己独特 “性格” 与 “魅力”,在鉴赏时我们需要针对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并着重关注各类文物的不同要点。
陶瓷类文物历史悠久、品类丰富,从原始瓷到后来发展成熟的各类瓷器,历经数千年演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在鉴赏陶瓷时,我们不仅要观察其器型,像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典型器型,如梅瓶在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还要留意胎质,古代瓷器胎质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仿古瓷器胎质则较为洁白、精细;釉面情况也不容忽视,比如是使用过、陈设过的瓷器,还是从未使用过的 “库藏” 瓷,亦或是出土瓷器,它们的釉面特征各有差别;再者,纹饰、青料、底足、款识等方面也都能为我们判断陶瓷的年代、真伪以及艺术价值提供重要线索。
古钱币同样有着独特的鉴赏要点。我国古钱币种类繁多,不同年代的钱币因铜合金成分不同,所呈现出的颜色各异,像汉代至唐这段时期主要用青铜铸造钱币,其颜色与其他时期使用不同材质铸造的就有区分。而且古钱币有发掘品和传世品之分,发掘品表面长满铜锈色,传世品则因与空气氧化反应形成黑色或者铜色的包浆。另外,钱币上的铭文撰写各有特点,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书写风格,版别方面也需要多研究钱谱并多接触实物来熟悉特征,甚至还可以通过闻气味、听声音等简单方法辅助判断真伪,比如伪造钱币常用化学物质铸造,往往会散发难闻刺鼻味道,而古钱币质地随年代变化,其掷地声音也会有哑或清脆等不同表现。
书画类文物重点在于欣赏其笔墨韵味、构图意境以及了解作者的风格与创作背景等。书法上,不同朝代书法家的字体风格、笔法特点都大相径庭,像晋代王羲之书法风格潇洒飘逸,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则雄浑大气、筋力饱满。绘画方面,从题材、用墨、设色到绘画技法等都是鉴赏的关键所在,比如古代山水画中,不同流派、不同画家对于山水意境的营造和笔墨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古玉有着温润的质感和独特的雕刻工艺特点,鉴赏时要关注玉质本身的品质,如和田玉的细腻、温润程度,还要研究其雕刻纹饰、造型所蕴含的寓意以及雕刻工艺的精细程度等,不同时期的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往往会体现当时的文化与审美风尚。
青铜器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器型、纹饰、铭文等都是鉴赏时的核心关注点。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多神秘威严,像饕餮纹极具对称性,兽面形象庄严肃穆,彰显着当时的王权与礼制;而铭文则记录了很多重要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总之,只有熟悉不同文物类型各自的独特之处,我们才能在鉴赏时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文物的精妙,深入挖掘它们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价值。
二、实用鉴赏技巧篇
(一)看外观特征
在文物鉴赏中,观察外观特征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不同类型的文物,其外观方面有着诸多值得留意的要点,这些要点往往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文物的真假以及品质高低。
就拿瓷器来说,胎质是一个关键因素。古代瓷器的胎质一般比较粗糙,还会略泛黄色,比如龙泉窑的瓷胎,主要成分是当地的紫金土,含铁量高,北宋时期瓷胎大多数是深灰色的,色调偏暗偏黑,胎质颗粒较粗,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除铁不净的缘故。而仿古瓷器的胎质常常较为洁白、精细。再看釉面情况,使用过、陈设过的瓷器,从未使用过的 “库藏” 瓷,以及出土瓷器,它们的釉面特征各有差别,像钧窑折沿大盆,内施乳浊天蓝釉,“蚯蚓走泥纹” 明显,釉层均匀适中,釉色温润,宝光内敛;外壁施窑变紫蓝釉,呈弥漫性晕散,瑰丽出群。同时,瓷器的器型在不同朝代也各具特点,梅瓶在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另外,纹饰、青料、底足、款识等方面也都能为判断瓷器的年代、真伪以及艺术价值提供重要线索,例如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底足通常为裸态,有的瓷器上有护胎釉,有的就没有,且常伴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等痕迹。
古玉的外观鉴赏要点也不少,要关注玉质本身的品质,像和田玉的细腻、温润程度,还要留意其沁色,一般古玉分为传世玉和出土玉,出土玉由于长时间埋于地下,会受地下水、土质环境等影响而产生沁色,诸如血沁、铜沁、土沁、水银沁等。并且古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包浆十分自然美丽,而人工做出来的包浆难免会有些松散,很难做到完全天然浑成,仔细看总会有种违和的感觉。
书画类文物则重点在于欣赏其笔墨韵味、构图意境以及了解作者的风格与创作背景等。书法上,不同朝代书法家的字体风格、笔法特点大相径庭,像晋代王羲之书法风格潇洒飘逸,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则雄浑大气、筋力饱满。绘画方面,从题材、用墨、设色到绘画技法等都是鉴赏的关键所在,比如石涛的山水画,早期景物奇秀,用笔方折居多,皴法纠结,景色苍浑;中期创作有三种风貌,或多用干笔枯墨、画风恬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