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牧之,靠卡片笔记「轻松日更2个公众号」。
在本公众号后台发送“666”,送你一份卡片笔记写作入门大礼包🎁
( 牧之的第175/200篇读写文章 )
写作是一场思想盛宴,需要有不断的想法和灵感冒出来,否则寸步难行。但我们平常写作,除了进入心流状态,好像就很难再有好的办法迸发灵感。
以前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写作者坐在电脑前就能文泉思涌,不断有好的想法和思考?这好像有点儿天方夜谭,要是写作这么容易,那每个人不都成作家了。
别!我最近还真的体验到一种写作的方法,可以让写文章的速度很快。
以前我两三天才能写一篇文章,现在两个公众号每天日更,写作速度明显提高了。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在很多场合我也都介绍过了,就是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
传统写文章依赖的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打开文档盯着空白屏幕,需要先确定选题,然后论点、案例,通过层层递进,从头写到尾,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写作。
这种写作就像大脑的同声传译,需要一边写、一边要有想法随时冒出来。如果写一篇五千字的长文,就需要灵感一直不间断;同时也需要五六个小时写,想想这是多么累的脑力活动,我们的大脑自然是会抗拒和罢工的。想法一旦停止,写作就停止。
而卡片盒笔记的写作方法,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先积累一张张300-500字的短卡,也就是把每个想法通过不同卡片记录下来,存在卡片盒;写文章的时候再去翻自己的卡片盒,将已有的想法汇聚在一起,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写作。
这种写作需要把分散的想法,通过关联彼此产生联系,从已有的想法中不断产生新想法,而不是直接凭空思考产生想法。
自上而下的写作需要直接开花结果,是从树叶到树干,再到树根;自下而上的写作是缓慢生长出来的,是从树根到树干,再到树叶。
当然,不管是非线性还是线性写作,都各有优劣,从长期来看,我更喜欢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可以持续积累自己的写作材料,用于将来不同形式的内容生产,可以真正的实现知识复利。
如果是你,喜欢哪种写作方式呢?
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写不好,而是写不完。比如很多人的作品或文章,写到一半突然没灵感,就会停更或者烂尾。
也有的人会发挥优良的传统作风——迎难而上,把硬骨头啃下来。想想这样的写作过程多么令人抓狂,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爱写作,但也恨写作,原因就是被写作搞的欲罢不能。
自从我开始用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以后,就彻底摆脱了那个为写作抓狂的我了。
了解卢曼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高产的人,普通人一生能有十多本著作就很厉害了,但他写了58本高质量的书籍和数百篇文章,还有9万多张卡片。有人就问他为什么如此高产,你猜他怎么回答?
他说他从来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只做那些对于他来说很容易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了棒球高手泰德·威廉姆斯,他说:只有当你知道不打什么球的时候,才是真正打球的开始。很多人是什么球都打,而聪明的人只打他们想打的。原理很简单,甜蜜区里的球,击中概率更高。
写作也一样,写容易进入心流的事,更容易获得奇妙的灵感。
在看书的过程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虽然看的是书上的文字,但有时候会突然顿悟,还要在书上写上几句,抒发一下自己的“神会”。写作也一样,经常写A主题的内容,脑子里突然会蹦出B主题的内容。
就像化工行业所说的“一体化”,生产线不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些副产品,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可以成为另一条生产线的原料,而另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又可以用于其他工序。以此类推,只要生产线网络能够高效地组织在一起,其他采取孤立生产方式的工厂就再也没有机会与之竞争了。
对于写作的人来说,要学会多线程工作。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同时进入多个写作任务。像我在总结读书方法的时候,同时又会把闪过的写作灵感记录下来。
多线程写作有两种好处:
第一,东边不亮,西边亮。
有句话常说,问题的解决办法要在问题之外寻找。当一个写作任务遇到瓶颈或产生厌倦,就切换到其他写作任务,说不定就会出现意外的“副产品”,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积跬步,至千里。
专注于一个写作任务时,可以把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想法或有趣笔记,写成卡片收集到卡片盒,积累将来可能用到的写作材料,用于推进其他写作任务或书籍、课程的编写。
学会多线程创作,尝试同时进行不同项目,这也正是卡片盒的精髓所在,能够永远为我们提供多样性和可能性,不仅能随时记录我们的灵感,也能让我们产生灵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