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牧之,靠卡片笔记「轻松日更2个公众号」。
在本公众号后台发送“666”,送你一份卡片笔记写作入门大礼包🎁
( 牧之的第181/200篇读写文章 )
对于经常写作的人来说,看几本写作书再正常不过,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看了那么多写作书籍,都是在介绍各种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的框架、类型和表达,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把文字、语句、段落应用技巧写的更好,都是在教我们锦上添花的东西!
而当我们面对电脑的空白屏幕时,仍然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应该「怎么写更好」的问题。
申克·阿伦斯说:很多写作书的共同点都是教大家从空白的屏幕或一张白纸开始写作,而忽略了记笔记这个关键的步骤,并没有让人真正明白改善写作的组织过程才最重要的。
他们似乎忘记了,写作过程的开始远早于在空白的屏幕上落笔,而实际写下论点也只是这个过程中最小的部分。
写作需要「启动点」,把大脑中的想法闸门打开,让它倾泻而出,变成我们键盘敲击下一行行有灵感、有洞察的文字。
运气好的时候,就会写的特别快,但对于每天要写一篇文章的人来说,显然写作灵感不可能每次都光临。为了每天日更公众号,这时候就只能倒逼自己去写,倒逼自己是很痛苦的。本来就写不出来,最后变成东拼西凑、滥竽充数的文字,最后用完成大过完美来安慰自己。
只是为了写而写,这是一项单一的写作任务,靠凭空描述或者到处找素材——目标不清晰,行动就会变得茫然、焦虑和痛苦。
写作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想法、综合性的写作任务,像我现在,把写作变成辅助我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工具,把写作本身变成学习,那么写作就变成呈现学习结果的过程——这样目标清晰,行动明确,就是要把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想法、发现、洞察、灵感全都转化为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
说实话,我受够了过去那种直接盯着电脑空白文档写文章的过程,自从我学会了用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我的写作不再是为了写而写,也不再是凭空意淫地写。我只是把每天的学习心得和思考记录下来,梳理成几张卡片,变成一篇文章。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记卡片笔记。
日常,看完书有触动的地方,记一张卡片笔记;忽然大脑闪过一些灵感,记一张卡片笔记;在跟别人聊天中,感觉自己说了一些特别有道理的话,再记一张卡片笔记……写文章的动作,其实是前置的,提前去积累写作素材。
随时、随地有灵感就记卡片笔记,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写文章的时候,才要绞尽脑汁压榨大脑。只需要把日常积累的这些素材,通过“组块”,加工成我们的一篇文章。
还清晰地记得,我在刚接触写卡的时候,心里一直停留着一个“?”,我记卡片笔记,究竟是为什么?刚开始写了一百多张卡,真的有用吗?虽然那时候,知道记卡片笔记是为了给文章积累写作素材,但也没有实际组过文章,所以就有这样的困惑。
但随着,卡片越记越多,到1000+的时候,我的卡片盒里已经琳琅满目,长出了各种领域的笔记标签和关键词。有时候觉得,写了几百篇文章没有成就感,但积累了这么多卡片,却像宝贵的财富。
因为,它不仅是我文章的写作素材,还是我知识体系的沉淀。
用一句话来说,其实我积累的不仅是写作素材,还是知识资产。资产,就会有重复利用的价值、有复利的价值。一张卡片,不光可以用来组文章,还可以用来做主题分享、做课、写书等等。
如果,你刚开始记卡片笔记,会发现每看一个领域的知识,积累一张卡片,就长出一种标签类型。像我自己,对“卡片写作”这个领域写起来特别有手感、得心应手,我就会在这个领域记很多卡片笔记。
如果,你已经记了一些卡片笔记,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标签,看看哪一个领域标签下的卡片笔记越多,就说明你的潜意识里其实是擅长这个领域的,那就可以朝着这个领域继续深耕,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小专家。
记卡片笔记,不仅可以积累写文章的素材,也可以做知识管理。
刘少楠说:“用自己的话将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有一个隐藏的好处,即这些知识是独立的,方便后续拼装和改善。”
其实,“记卡片笔记”形式的写作,也是养成写作习惯最好的方式之一,没有格式要求、没有字数要求,只需要每天写起来。并且,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写下去,而不是漫无目的不知道每天要写什么。
总结一下,写作不是从打开电脑空白文档开始,而是从写作的组织过程(学习、研究、构思)开始。只有输入即输出,把写作变成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实际写」就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写出来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种写作过程,就是思考结果外显化的过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