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2月25日(周三)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人民健康幸福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近日,我们设置了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12356,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聚焦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女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郑毅先生;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先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女士。
请他们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今天的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对于心理问题,现在社会上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是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心理健康的服务水平,保障大众的心理健康?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邢若齐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确实容易导致公众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也会增多。
国家卫生健康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公众心理健康。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早在2016年,我委就联合2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了系统部署。从2018年起,我委等10部门联合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探索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各行业共同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持续推进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三是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推进。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专门对心理健康工作作出部署,并指导地方持续推进。四是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我委组建国家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吸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科普,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每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分别以面向公众、儿童青少年等不同主题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谢谢提问。
新华社记者
请问如果我们普通人感觉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有哪些方式可以来帮助缓解?专家会建议我们去哪里求助呢?谢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谢斌
我们其实每个人一生当中可能某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心理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法。一是自我心理调适。我们既不要沉溺在这种心理的不适当中,同时也不要过分的强求自己一定要立刻就去把这个摆脱掉,去改变它。要先接纳这种状态,跟这种状态和平共处,同时去寻找可能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比如说一些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的现实来调整心态,不要去钻“牛角尖”,很多人喜欢在这些问题上钻“牛角尖”,比如我们可以更合理地设定自己的目标,同时采取一些基本的减压方法。我们可以学习深呼吸的训练,包括冥想、正念、瑜伽、太极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减压方法。同时,做好时间管理,张弛有道,很多压力来自对时间没有做到很好的分配和管理。同时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二是积极寻求别人的帮助,人际支持。比如跟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保持联系、保持沟通,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有效地去倾诉,寻求帮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得情感支持以及其他实际性的帮助。三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的运动,尤其像跑步、快走、游泳、打球、骑自行车,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这样一些有氧运动,对心理健康帮助是非常大的。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人喜欢听音乐、画画、写作、写日记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还可以显著改善心理健康。但是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一些大家认为所谓有效的减压方式其实是不健康的,甚至会是有害的,比如说酗酒、过度购物、暴饮暴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等等,这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不但不能够消除问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的心理问题持续一段时间,通过自我调适等方法,还不能摆脱、不能改善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到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工作室或拨打各地的心理热线等途径进行咨询和评估,通过专业的帮助来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有些人觉得寻求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好像是有点丢脸的事情,或者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专业机构肯定会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隐私保护也有严格规定,专业机构也要去遵守。心理疾病跟躯体疾病是一样的,刚才讲了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有可能会遇到,我们如何面对躯体疾病,就如何坦然面对心理疾病,它们是健康的一体两翼。如果全社会都能做到这样来坦然面对的话,大家的顾虑可能也会越来越少。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现在社会上都非常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请问我们该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如何科学引导?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郑毅
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确实也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我觉得这也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儿童青少年处在心理健康的快速发展期,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各方面都会对其生长发展带来影响,我们也常说是关键敏感期,也是机遇期,这段时间调整得好,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分内因和外因,内部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但是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受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如社会认知等。随着孩子的发展,他的社会认知方面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到青春期,孩子的认知可能变得容易偏激,容易情绪化,做事情、看问题容易绝对化,这都是心理认知方面发展的过程,这时候如果我们不理解孩子,我们就会采取错误的干预方法,导致他的情绪没有合理出口,可能出现很强的心理反应。
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如家长放纵、忽视、溺爱等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也都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校的学习压力也是一方面,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以分数定胜负,这样会导致孩子出现极端的心理反应,就会出现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孩子在学校不单纯学习知识,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出现偏差。另外,社会环境,比如网络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是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个体,对外部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的调节和抵御能力比较弱,有时候容易沉迷网络,有时候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我们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差异,不能以一个指标来判断孩子的好坏,这些差异是孩子心理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要尊重每个孩子自身发展的节奏和特点。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多参与学校活动。另外,家庭因素对孩子影响也很大,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理解和尊重孩子情绪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科学引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谢谢提问。
澳门月刊记者
很多人平时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会因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或者其他原因感觉自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请问这是否属于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果是,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谢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黄薛冰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确实,由于外在的压力、生活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焦虑抑郁情绪本身是正常的一种心理情绪,我们及时疏解就可以了。在什么情况下这种焦虑抑郁会成为病态的情绪?有两个判断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时间标准,比如我们出现焦虑了,每天都出现,持续一个月以上,这时候我们就要重视了,这种焦虑、担心、紧张有可能就是异常的。假如说是抑郁的情绪,比如我们不开心,情绪低落,感觉生活没有意思,如果每天出现,持续两周以上,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病态的抑郁情绪。还有第二个标准,是严重程度标准,也就是说这种焦虑抑郁的状态是否让个体非常苦恼、非常痛苦,不光自己感觉痛苦,而且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比如学生没办法上学了,职场人士没办法去工作了,就说明它已经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所以一个时间的标准,一个严重程度的标准,这样有助于我们自己或者家人去判断。
即使有了疑似病态的焦虑抑郁情绪大家也不用紧张,现在我们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很常见的。假如是反应性的焦虑抑郁情绪,通常来说我们都可以调节,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假如说更加严重一点,我们自己调节效果不好,可以和家人、朋友倾诉,寻求支持,通过我们环境的、家庭的一些外在支持通常也可以减轻,假如这两种调节的方式都不是特别管用的话,我们还可以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就目前来讲,大部分精神障碍在系统的治疗下,效果都还是不错的,可以达到痊愈或者大部分好转的状态,公众即使有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要过于担心,我们要树立信心。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一点,虽然精神障碍确实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症状好了之后不要随意停药或者调整药物用量,一定要遵医嘱使用。
央广网记者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关于精神心理相关的数据,比如说心理疾病的发病人数、抑郁症的发病率等等。我想问这些数据是否可信?谢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谢斌
网络上确实是流传着一些所谓的患病率、检出率等数据,比如我也看到说“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15%-20%”这样一些谣言。根据权威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其实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只有大概2%左右,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数据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些数据的科学性需要我们去甄别,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是了解数据的来源。比如专业机构牵头组织开展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筛查、疾病登记报告,这些是严格进行代表性抽样的。而一些在网络上自行收集的数据,来源仅仅是对一些自觉有症状的或者期望寻求帮助的人群,这就带来数据的偏倚,而且不能代表普通人群当中真实存在的情况。
二是了解调查的方法。专业机构开展的流调采用的是科学设计的样本计算,比如在这样一个人群当中,我们要根据患病率的情况来计算需要抽多少样本,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等这样一些科学的方法。在诊断标准、调查工具、质量控制、统计方法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但是网络上有些数据,可能仅仅通过简单的自行设计的问卷或量表调查,未使用科学的流调方法,也未使用真正有效的工具。甚至有一些调查连相关的概念都存在混淆。比如没有区分调查的究竟是情绪、状态、症状还是疾病。有的报道提到抑郁的检出率,但检出的并不是真正的抑郁症或者抑郁障碍,而是常见的负性情绪,可能这些负性情绪是跟压力过大或者长期睡眠不好、熬夜、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它其实就是一过性的状态。但是抑郁症是需要专科医生依据诊断标准来进行综合的专业性判断的。
三是要了解结果指标。有的研究指标是调查“终生患病率”,是在调查时间节点以前,人群里面曾经患过某种疾病的个体比例,这叫做“终生患病率”,其中有一些患者其实病已经好了,不再是患者了。有的研究指标指的是12月患病率,是指在调查时间节点以前12个月之内,群体当中患某种疾病的人数比例。所以不同的指标涵义是不同的,反映的疾病患病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数据是否可信,要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此,我们也呼吁,有关的调查要按科学规范的方法来开展,发布结果更加要向公众负责,不能够无限地追求流量,进行夸大的宣传,传播焦虑情绪。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干预和治疗呢?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郑毅
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发现,首先是前端预防,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要给孩子一个情绪出口,这样可以控制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对于存在轻微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我们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老师的疏导、关心,很多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对于出现某些症状但还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已经达到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症状特征来规范治疗,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他的治疗非常关键。目前主要的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对某些疾病是非常必要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确保安全性才能上市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我要特别强调治疗的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发展变化较快,如果及时治疗的话,很多孩子的恢复都非常好、非常快。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非药物治疗,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另外,健康的饮食和运动都可以在儿童治疗中发挥作用。我们要了解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都需要积极配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支持环境,帮助孩子早日康复,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速,工作生活节奏也显著加快,公众对睡眠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请问睡不好是病吗?需要干预吗?谢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黄薛冰
睡不好确实是疾病,因为睡眠时间的长短以及睡眠质量,不仅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也会影响到日常功能。睡眠障碍本身也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睡眠通常分成三部分,一个是早段睡眠,就是入睡是否困难,是否躺在床上半个小时之内能够入睡,假如超过半小时的话,可能有一些入睡困难。第二个特征是中段睡眠,比如一晚上睡的踏不踏实,是否容易醒,醒来之后是否还能够再次入睡。还有一个是末段睡眠,早上醒的早不早。从早段睡眠、中段睡眠以及末段睡眠去判断睡眠好不好。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失眠的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和外在的压力以及自己的情绪状态相关。第二个有可能和使用的一些物质相关,比如习惯喝茶、咖啡,或者认为睡前小酌一杯有助于睡眠,但实际上茶和咖啡里面含有咖啡因,会让大脑兴奋,不容易入睡,而酒虽然对大脑起到抑制作用,看上去入睡更快,但实际上酒精会影响睡眠结构,使睡眠变得浅,而且更容易醒过来。其实用酒去助眠并不能够让大脑得到高质量的休息。失眠第三个原因和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比如说睡前刷手机、刷小视频等,或者因为头天没有睡好第二天补觉等,这些习惯也会使失眠的情况发生。
要怎么去处理失眠呢?第一个方法就是针对性地去解决导致失眠的原因,比如去调节一下外在压力和情绪。第二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要规律地作息,不要第二天去补觉,或者长时间在床上躺着。第三方面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比如睡前不要做一些剧烈的运动,让环境变得更安静,不要有噪音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泡泡脚等。还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可以推荐给大家,失眠的朋友可以睡前做一些冥想、正念,让身心得到放松,因为一旦失眠之后对于睡觉的恐惧会变成一个大问题,这种恐惧会加重失眠的状况,所以在睡前做一些正念、冥想放松身心,有助于消除对睡眠的恐惧。谢谢。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请问为什么有的时候明明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医生却建议我们去做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哪些相关性呢?谢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谢斌
这个问题我们在临床上确实也经常遇到,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最后被医生推荐到精神科去做评估、诊疗。其实有一些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来寻求帮助的病人,可能也会有一些躯体疾病,会被建议到其他科室做检查和治疗。所以,心理健康跟身体健康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我们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生理功能,比如消极的情绪,像常见的焦虑抑郁会导致我们免疫水平的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许多躯体疾病,比如肿瘤、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这些都可能跟消极情绪或异常个性特征有关系。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在消极情绪中。刚才几位专家都提到通过正念、冥想等,包括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来调节负性情绪,这对预防和治疗这类躯体疾病至关重要,要用积极阳光友善的心态来待人、待事,这既是可取的,同时也是健康的。
另外一个方面,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调节的能力,比如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期的身体不适,疾病治疗、检查带来的压力,也容易造成抑郁包括应激反应等心理问题。所以在治疗身体疾病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相关的心理因素。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来更好地应对生活当中的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同健康,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幸福人生。谢谢。
中新社记者
如果我们自己或者家里人怀疑患上了精神疾病,应该去哪里就诊?老年人的精神异常有哪些特征?目前我们医疗机构精神疾病的诊疗情况如何?在治疗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郑毅
我先说说医疗机构精神诊疗的一些情况,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对100多种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都进行了规范,对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怀疑患上了精神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疾病,这时候我们要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如果真的被确诊了精神障碍,我们要接受正规的治疗,我也反复强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住院还是门诊,严重的需要住院治疗,多数在门诊治疗是可以的,但是要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刚才介绍了很多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各种手段。药物治疗刚才我已经谈到了,大家对药物治疗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但是要强调精神类的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像感冒发烧药似的拿一片吃了,有时候就会出问题,要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遵医嘱、全病程治疗,要按时按量服药,我们称之为系统治疗,就是足够的剂量、足够的时间,要从小剂量加起,然后达到最佳有效剂量,这种治疗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疾病得到控制以后,也要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要急于减药停药,也不能自己任意调整药量,这样可能带来疾病反复的风险。心理治疗也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心理学技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心理调整来实施治疗的手段,这个也很关键,但是要专业化,要跟病人建立好互动关系,改变治疗的态度,来消除症状,减轻疾病,帮助病人人格恢复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总的来说,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综合的、长期的过程,要强调全病程治疗,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和包容度,这才是比较好的治疗模式。同时,家属、患者要如实地向医生反馈治疗情况,加强医患的沟通也很关键,要听从医生的指导,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谢谢。
总台央广网记者
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邢若齐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已在医政司新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处,来加强专业规划协调指导的职能,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作用,为公众提供方便可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一是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及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设立面向公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二是开展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初筛和干预能力,来推动广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更多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三是遴选国家、省市级的专家组建巡讲团队,走进单位、走进学校、走进企业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等。同时,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新型就业人群等重点群体,组建科普专家团队,通过撰写科普文章、拍摄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四是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今年我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已将“12356”作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短号码。近日我们印发文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要求到2025年5月1日前,各地现有的心理援助热线都要与“12356”连接,全国将实现一个号码接通心理援助热线的功能。公众想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有心理困扰、情绪问题可以拨打“12356”,我们有专业的热线咨询员提供公益服务。同时,随着知晓率的提高,我们也要求各地根据接听量的情况,采取扩容保障服务措施,提高接通能力和服务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同时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需求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促进心理健康。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邢司长。我们今天的发布会的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我们是聚焦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也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可见大家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也是高度关注。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召开第二场相关主题发布会,时间待定,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 |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健康南通 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