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年夜饭就像是一艘承载着团圆与温情的船。岁岁漂泊,年年靠岸,如此反复,也是为了将分散各地的家人拢聚在一起。
绝大多数感重人除夕夜的餐桌上,除了鸡鸭鱼肉,必定少不了的一道简易菜,即是酒鬼肉沫。
本来可以直接一点称其为肉沫炒蛋,但是又区别于平素我们所熟悉的肉沫炒蛋。一说这个菜名,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肉沫和炒蛋是分开的,即便它们就混在一起。
一般多选用前腿肉,将肉剁成沫,看自己的把握,不一定剁得很碎。装在大碗里,打入鸡蛋。随即搅拌,蛋液与肉沫“如胶似漆”。起锅烧油,大火炒制。因其成品呈颗颗分明,如同油炸的酒鬼玉米一般。此菜本亦是下酒菜,故而称之为酒鬼肉沫,也当真十分贴切。
一碟酒鬼肉沫上桌,放在酱爆牛肉、清蒸鲈鱼旁边其实黯然失色。换个位置放吧,挨着白切鸡和红烧猪脚中间,也毫无光彩。
它安静地待在那里,没有鲍鱼的名贵,没有海参的滋补,色彩也不鲜艳,朴实得如同旧时光里的剪影。
可像我这样的酒友,却对它爱不释手。
每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能与王母娘娘的蟠桃媲美,独领风骚者也就是它了。
夹起一颗又一颗,就是要这样逐颗往嘴里送,才能吃出幸福感。同时要连着吃,节奏不能断,一直吃到八、九颗方才暂歇,举杯送一口佳酿。
倘若喝到兴起,胸中万语不能不吐时,在说出那句“你先听我说”的时候,附带夹几颗,此举正是及时的绝妙点刹。
有的人吃馒头,用手揪下,一点点吃进嘴里,而非直接送口撕咬。这种吃法让人产生莫名的满足感,并且认为芳香更甚。逐颗逐颗吃酒鬼肉沫,也是这个快感。
说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实际是此一时彼一时。不难想象,在过去的贫寒年岁里,它又何尝不是那道至尊年菜。
如今的年夜饭自然丰盛,但一眼扫过,每个菜在不年不节的平日里也能吃起。想吃鸡,不光只有白切的吃法。想吃新鲜的鱼,自己去钓。每年到了开海时间,又可以驱车到码头,等到第一船海鲜上岸,即刻尝鲜。
而酒鬼肉沫却是每年除夕夜才会被端上桌的菜肴,它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友,见证着岁月变迁,承载着家的温度。
它是成长路上的基石,是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的眷恋。
在阖家团圆的夜晚,有它在,家的味道便永远不会散。
也是因为它,亲情、友情的陪伴亦紧紧相连,岁岁年年,直至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