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总失败,为毛?

体娱   2024-07-30 21:21   辽宁  


01

清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廿三日,刑部侍郎方苞上了一份奏折,说的却不是刑狱司法之事。
而是他刑部工作没啥关系的事——请求禁止民间“烧锅”。
烧锅,就是烧酒酒坊。
烧酒就是蒸馏酒,今天叫白酒。
中国自夏朝就发明了酿酒技术,一直到到宋代都是发酵制酒。
元代开始出现蒸馏酒技术,但技术并不成熟。
元明两代,还是发酵酒占据主流。
到了清朝,情况开始改变——
由于气温较低,不利于粮食发酵,北方酒坊转而使用酒曲进行人工催化;又因为缺少发酵酒的主要原料——大米和糯米,转而使用高粱;再加上蒸馏提纯的技术,高纯度烧酒就诞生了。
烧酒一诞生,受到各个阶层的热爱。
尤其是普通百姓。
原因有三:
第一,发酵酒度数低,想喝好了,得喝个三四斤,成本高又涨肚。而烧酒度数高,便宜又不涨肚;   
第二,发酵酒一旦开封容易变质。烧酒放几个月,最多香味少了,酒不会变质;
第三,大米贵,高粱便宜,非常经济,收益高。
到了乾隆初年的时候,北方各省已经是遍地烧锅了。


02

烧酒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方苞却要禁止呢? 
原因也很简单:烧酒费粮食。
发酵酒,比如绍兴黄酒,酒和粮食比例是2比1,也就是1斤粮食能出2斤酒。
而烧酒,酒和粮食比例涨到了1比3,也就是3斤粮食才出1斤酒。
耗费粮食增长了6倍!
乾隆初年,北方五省(冀鲁豫晋陕)的烧酒年产量达到30亿斤,消耗粮食接近100亿斤。
而北方五省粮食总产量不过500多亿斤,近五分之一都耗在了制酒上。
万一遇到荒年,怎么办?烧酒能当饭吃吗?    
100亿斤粮食,能救多少人呀!
所以,方苞的建议,乾隆很重视,马上下旨,让九卿会议研究研究,对是否全面禁止烧锅拿出个结论。
但一晃几个月过去,硬是没有一个最终意见。
好巧不巧,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京城周边就发生了旱灾,通州的烧锅坊却大量收购粮食制酒,加剧了粮荒。
五月初九,乾隆终于下旨:即日起,冀鲁豫晋陕五省永远禁止烧锅,敢继续开烧锅坊造酒贩卖,严惩不贷!


03

可谕旨一下,就遭到公开反对。
反对的,是刑部尚书孙嘉淦。
孙嘉淦,在雍正年间就以敢怼皇上著称。
乾隆登基后,老孙又上了一道“三习一弊疏”,把皇帝容易犯的错,以及犯错误的原因都分析了一遍,劝谏新皇避免成为昏君。
这篇奏疏写得尖锐深刻而又鞭辟入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疏”,连乾隆看了也拍案叫绝,于是把他提拔为刑部尚书。    
孙嘉淦反对禁酒的理由是什么呢?
老孙说:
北方烧锅用的原料主要是高粱,高粱是粗粮,口感不佳,平常也没啥人吃,用来造酒算是物有所用,还能给种高粱的贫苦百姓增加一些收入,交赋税也方便些。
而酿黄酒用的大米和糯米等是细粮,贫苦百姓本来也吃不起。
现在皇上您禁烧酒而不禁黄酒,这不是堵贫民的生路而顾富人的口欲么?
臣以为,全面禁止非常欠妥,最多只在荒年时禁止。
而且就算荒年禁止,也不应该采取砸锅毁灶的粗暴手段,只封存禁售就可以了。


04


05


06



07


08


09


10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清史列传》、《清朝续文献通考》、《大清会典事例》、《清稗类钞》、《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   



历史儿那点事
挖掘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还原史实本事!真相只有一个,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
 最新文章